王俊人 朱玉章 孔維揚
摘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扶貧助農,奔向小康是此階段的主要任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很多地區采用將互聯網與扶貧工作的結合,以產業扶貧為手段,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但這種有機結合同時存在一定的短板與缺陷,本文將針對這種方案進行優劣勢分析,并提出對應策略。
關鍵詞: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
一、 精準扶貧的推行及“互聯網+扶貧”的發展情況
我國扶貧工作經歷了近40年的努力,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由于對于部分地區貧困戶的貧困原因、貧困情況不了解、扶貧效果針對性不強,且存在粗放式扶貧現象,因此我國仍存在數量龐大的貧困村。在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進行貧困縣實地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又將精準扶貧用六個精準概括,“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1、2]。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思維與扶貧工作的結合,可以為農村扶貧脫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近幾年我國的“互聯網+扶貧”模式的采取已經獲得了一定成果,助農直播越來越普遍。但是,總體來說,互聯網扶貧方式較為單一,區域較為狹窄,所以互聯網扶貧模式仍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
通過“互聯網+扶貧”,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對貧困戶進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精確貧困原因并制定針對性扶貧計劃,達到精準扶貧的效果。有效地使互聯網與農產品結合,以電商扶貧的方式,引導和鼓勵第三方企業建立電商服務平臺,鼓勵貧困人口利用電商創業、就業,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農村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建立電商扶貧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及時推送,降低了傳統產業扶貧中對產品加工、售賣時消耗的成本,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提高扶貧效率。由于互聯網科技的覆蓋,使農產品種植過程中的氣候變化預測、降水量可以得到監測,利用科技減少人工使用,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損耗。
二、 當前“互聯網+扶貧”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扶貧”新模式的推行中主要存在三個主要問題:產業銷售鏈不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以及人員技術問題。
在部分偏遠地區由于貧困人員接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導致很多貧困戶對于“互聯網+扶貧”的新模式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對其中涉及的各個步驟進行專業的知識普及。除此之外,貧困戶獨自經營網店成本高,其中涉及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銷售、農村消費品的購買、農業相關信息的獲取、電子支付、物流運營、網絡銷售等,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和了解,較難形成規模。根據數據表示,我國快遞網絡在國家級貧困縣網點覆蓋率雖達92%[3],但是物流的利用率還處于較低水平,無法形成完善的產業鏈結構。沒有完善的計劃規劃下,盲目摸索電商扶貧的使用途徑,反而會浪費扶貧資金,事倍功半。
當今時代消費者在進行農產品選擇時,首先關注的目標是產品的來源和品牌認證。能否通過“互聯網+扶貧”的新模式取得成果,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從種苗的選擇到肥料的選取,在農民種植經驗基礎上,還需要科學的農業知識的幫持,農產品的生產力得到提升,才能保證“互聯網+扶貧”的有效進行。貧困戶種植經營的商品還需要通過農產品品牌認證和綠色農產品認證,認證程序復雜且產生較高的費用,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貧困戶,繁瑣復雜的操作流程會使他們對“互聯網+扶貧”模式的進行起抗拒心理[4]。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各種新興企業的出現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許多農村青年更傾向于選擇在大城市中發展,導致農村農村勞動力大大減少,出現了更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農村發展更為艱難。而“互聯網+扶貧”模式更是互聯網運用技術與農產品的結合,需要專業的計算機人才技術的培養和支撐,在沒有形成完整的培訓體系情況下,更多的貧困戶選擇與外部電商企業進行合作,提供并售賣農產品,導致本地電子商務很難得到發展[5]。
三、 對于新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的策略
農村“互聯網+扶貧”想要達到切實效果,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實施計劃,得到政府和地方的支持,通過政府支持設立專門的扶貧基金,制定稅收政策和財政手段的激勵,讓貧困地區人民擁有脫貧動力。
(一) 完善設施建設,奠基扶貧基礎
基礎設施和背景的建設有助于扶貧工作的進行,主要包括網絡設施建設和物流資源建設。貧困地區能否達到百分之百的無線網絡覆蓋是“互聯網+扶貧”模式有效進行的基礎,對于貧困程度更高的貧困縣或貧困戶,推遲或減少網絡連接費用,能夠有效激勵該模式進行的可行性,避免因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而影響扶貧脫困的積極性。
對于物流資源情況,通過政府支持,與國內大型物流公司達成扶貧合作,優惠物流運輸費用,部分偏遠地區本身缺乏運輸條件,需要政府提供思路和指導意見,建設合理有效的物資運輸方式。基礎設施問題解決后,優先推出以具有典型特征的農村為發展目標,打造扶貧模范村,以當地特有的農作物、農產品和傳統手藝制品作為商業基礎,以扶貧模范村為示例,打造品牌影響力,發展地方經濟。只有樹立完善的計劃流程,讓貧困的農民了解到這個新模式的可行性,讓他們看到該模式擁有著切實的利益,才能讓貧困戶們有效率的參與到“互聯網+扶貧”新模式中來。
(二)把控產品品質,建立產品口碑
對于農產品的安全保障,政府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和監督,嚴格把關農產品質量問題,簡化和減少綠色產品認證的流程和費用,確保質量安全。除此之外,為消費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可以加強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對于網店的經營方式,可以分為兩種方法,根據當地情況進行選擇,首先是通過建立地方扶貧工會或合作社,由村委會和愿意接受經營培訓的貧困戶經營,由擁有種植經驗的農民提供農產品,打造地方品牌。其次是建立貧困村商城,網店經營者通過有效認證加盟到商城中,保證農產品的綠色安全,合理有效的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對新模式的建立和參與,是貧困農民能夠參與進新興扶貧方式的開展和合作中, 使他們成為新模式中的一份子, 增加農村就業機會, 有利于扶貧脫困工作的進行。
(三) 有效利用人才資源,促進農業發展
“互聯網+扶貧”的發展必將為農村建設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機會,對農民工而言,這種新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農村農產品滯銷的問題,為扶貧工作帶來積極影響。但對于人才培訓和技術利用,可以通過與高校達成合作,有效利用大學生資源,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增加實習經驗,同時有利于互聯網運用技術的培訓。對于農村中的殘疾人,無法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也能“互聯網+扶貧”模式找到工作機會,參與到不需要耗費體力的平臺運營中。新模式的產生,成本低,但將產生更多商業機遇,能夠吸引城市青年返回農村創業。
四、 結語
“互聯網+扶貧”工作中,始終以精準扶貧為主要思想,以實現鄉村振興為目的,除政府的幫助和支持,還需要企業和貧困戶的積極參與,以互聯網為脫貧催化劑,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的扶貧模式,良性互動,激發農村脫貧動力。
[參考文獻]
[1]張磊.全力以赴,打好決勝全面小康“三大攻堅戰”[J].中國財政,No.755(06):14-15.
[2]覃志敏.推進深度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治理[J].中國國情國力,2017,000(012):48-50.
[3]劉秉鐮,姜國杰.我國現代物流發展中的若干問題[J].鐵道物資科學管理,2001, 19(1).
[4]宋芳.電商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J].商訊,2020,No.196,160-162.
[5]張雅晴.“互聯網+”產業扶貧SWOT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No.629,182-183.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天津 30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