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藝園
【摘要】教育是指引學生全面成長的過程,將知識與學生行為、思想觀念、價值認知、情感態(tài)度等社會活動要素關聯(lián)在一起,確保學生綜合素質更高。其中,文言文作為承載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給學生精神世界添磚加瓦,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學科,需以“立德樹人”為依托,以指引學生全面成長為基礎,做好教學實踐活動。本文通過探析職高文言文教學方略,以期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職高? 文言文? 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038-01
核心素養(yǎng)內涵較為寬泛,可以滲透在教師教學實踐各個環(huán)節(jié),針對文言文教學中所涉及的核心素養(yǎng)可從審美、思維、語言、文化等角度出發(fā)予以培育,旨在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語言組織能力得以強化,語文思維更為活躍,通過教學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自主提升核心素養(yǎng)。然而,當前與職高院校相關文言文教學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加之不同職高院校文言文教學初衷、條件、狀態(tài)、生源存在差異,無法形成具有導向性的文言文教育體系,這也為本次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基于此,為科學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探析職高文言文教學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樹立語言教學意識,指引學生構建語言應用體系
語言是構成文言文的基礎,作為溝通工具其具有時代性,與社會環(huán)境及經濟等客觀因素關系緊密,為此只有學生可以真正融入文言文情境,將其視為交流工具,構建語言應用體系,才能了解、接納、學習并運用文言文。
1.培養(yǎng)職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自主性,主動接納文言文。為削減職高文言文教育阻力,調動學生了解、探索、學習及運用文言文積極性,教師應保障學生可以主動接納文言文。例如,教師在進行《過秦論》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分角色閱讀全文,在熟讀全文前提下創(chuàng)設文言文情境,指引學生分角色演繹文言文內容,將自己的行為、觀點、情感帶入表演中,設身處地了解人物性格及歷史背景,賦予文言文教學趣味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yǎng)職高學生表現(xiàn)力、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造力、語言能力等素養(yǎng)。
2.培養(yǎng)職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習慣,主動吸納文言文知識。首先,學生應懂得“追根溯源”,體會古人遣詞造句智慧,總結文言文相通性,以“士”為例,用于描述個體地位,如“士族”、“士大夫”等,亦可以代表主體,如“士可殺不可辱”,其中“士”主要是指“行己有恥、不辱君命”的人,其能力及道德素養(yǎng)均相對較高,在了解古人語言習慣前提下得以有效掌握文言文知識;其次,通過課外閱讀積累文言文知識,養(yǎng)成自學習慣,如閱讀《論語》、《詩經》等著作,在閱讀中夯實文言文基礎知識同時吸納新知識,主動拓展文言文知識面;最后,創(chuàng)設差異性、人性化文言文學習體系,滿足職高學生個性化求學訴求,教師根據(jù)職高學生文學基礎及學習興趣引導其制定自學方案,避免文言文教學過于盲目,突出職高學生文言文學習主體地位。
3.培養(yǎng)職高學生文言文知識應用能力。雖然文言文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溝通工具,但許多傳統(tǒng)文化以文言文為載體流傳至今,文字的演變亦離不開文言文,為此職高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知識靈活運用能力。例如,在進行《蘭亭集序》教學時,可鼓勵學生運用文章構局簡短的描述客觀事物,還可借助“縮寫”、“擴寫”等模式助力學生“讀寫結合”,提升其文言文知識運用能力[1]。
二、創(chuàng)新文言文育人模式,激活學生語文思維
1.改革育人觀念,強調學生文言文學習主體地位。學生只有參與到文言文教學活動中,才能感受語言魅力,激活其語文思維,為此教師應具備以人為本開展文言文教學活動的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鴻門宴》教學時,可先為學生展示一組與之相關的繪本,用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求學欲望,而后鼓勵學生講述繪本內容,將“沛公的軍隊在霸上駐扎”、“你別跟著他一同被殺了”等學生所說的語句記錄在黑板上,與“沛公軍霸上”、“毋從俱死也”等原文進行對比,使學生語文思維更為活躍,繼而提升職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2.結合實際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為多維度輸出文言文知識,使學生可以將語文思維與文言文知識融合在一起,降低相關知識理解難度,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教師應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例如,教師在進行《游褒禪山記》教學時,可以“STEAM”模式為依托,鼓勵學生整合所學知識通過不同的方式“再現(xiàn)”游記內涵,有的學生利用塑料、紙殼等廢棄物品制作褒禪山微景觀,還有的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該游記內涵,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得以高效提升,同時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印象,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有效性。
3.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效率,做好教學引導工作。雖然學生是文言文學習主體,但教師仍應關注學生、指引學生,賦予立德樹人滲透性,有效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進行《六國論》教學時,需在關注學生閱讀理解情況前提下,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政治目的、史論內容,體悟“借古諷今”內涵,使文言文教學更具深度,學生文學素養(yǎng)得以提升,達到培育其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的。
三、整合文言文教學資源,提高學生文化理解及傳承能力
1.以課文為依托,加強學生創(chuàng)造力、審美力、鑒賞力。教材是職高教師開展文言文教學活動的基礎,為此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整合育人資源,探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立足點。例如,教師在進行《孔雀東南飛(并序)》教學時,可將“人物形象的塑造”視為本文探析要點,通過分析文中劉蘭芝、焦仲卿等人物形象,體悟文言文意境、修辭方式、寫作特點,使學生文化理解能力更高,對家長統(tǒng)治、封建禮教、門閥觀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并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受更為強烈,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人文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
2.以網絡為依托,拓展文言文學習領域,拔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當前我國步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互聯(lián)網+文言文”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職高育人模式,還能充實文言文教育內容,整合相關教學資源,達到提高學生文化理解及傳承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屠龍之技》、《相濡以沫》等文言文教學時,可率先通過網絡整合與莊子相關資料,使學生更為了解莊子,將莊子道家學術理念貫穿在文言文學習理解進程中,使學生對其中的哲理有更為深入的詮釋,助力學生文化傳承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3.以圖書館為依托,完善文言文教育體系。為營建良好的文言文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養(yǎng)成文言文自學習慣,職高需加強圖書館建設,為學生搭建文言文深入學習平臺,鼓勵學生根據(jù)自主學習訴求閱讀課外讀物,使圖書館成為語文講堂的延展,為培養(yǎng)學生自學、獨立思考、語文思維等素養(yǎng)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為有效培養(yǎng)職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培養(yǎng)職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自主性,主動接納、學習及應用文言文,改革育人觀念,強調學生文言文學習主體地位,結合實際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效率,做好教學引導工作,以課文為依托,加強學生創(chuàng)造力、審美力、鑒賞力,以網絡為依托,拓展文言文學習領域,拔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以圖書館為依托,完善文言文教育體系,使教師在落實文言文育人目標同時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喜林.職高文言文教學之我見——略談圈點批注法在職高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下),2019(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