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
摘 要:本課題研究的整體思路是通過學習《指南》,研究幼兒戶外游戲的環境創設策略,認真分析在戶外游戲中可利用的本土資源,并將其運用在幼兒園戶外游戲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激發幼兒對家鄉、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使幼兒園的游戲環境創設充滿童趣和生機。
關鍵詞:本土資源;區域游戲;環境創設
一、收集本土資源,豐富區域游戲環境創設
(一)通過幼兒及家長收集,激發幼兒興趣,豐富環境創設
我園所在的彌勒市,人杰地靈,民族文化氣息濃厚,是全省著名的紅河牌香煙、云南紅酒生產基地和紅糖加工基地,阿細跳月、阿細先基和阿細祭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發源和傳承。因環境自然生態,可挖掘和利用的鄉土資源豐富,例如松果、玉米、樹皮、樹枝、竹子、樹根、土罐、瓦片等自然物,還有做工精細、顏色艷麗的阿細民族特色服飾等。可以讓孩子親自感受豐富的自然資源,利用周末親子戶外活動的時間,可讓家長帶領孩子到戶外收集各種本土資源,在收集的過程中,同時讓幼兒了解自己的家鄉,認識各種果實、種子,即豐富了生活,又增長了知識。這些各種各樣的本土資源不僅可以成為豐富游戲區的材料,也引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走向大自然,收集各種材料,開展各類創作活動,也能激發家長共同參與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二)通過教師收集、更新,補充環境創設材料
教師收集材料,主要通過教師自身及潛在的引導作用實現。教師利用空余時間,將平時用過的廢舊材料,收集用來做成環境創設的各種裝飾或幼兒廢舊材料建構區的搭建材料,并發動家長帶領幼兒一起將廢舊材料回收再利用,而教師就把這些廢舊材料分類、消毒、清洗等,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游戲環境創設的材料不斷更新、補充。
二、挖掘本土資源,充實環境創設材料
我們開展富有濃郁的本土氣息和傳統文化的環境創設,利用家長和幼兒帶來的松果、樹皮、木塊等材料,在幼兒園的不同地方、在各班教室中進行裝飾,而這些不同的材料展現著她們的風姿,成為幼兒園的一道道風景線!
最有特點的是我園二樓走廊的一個墻面的環境創設,是以我們彌勒本土資源中阿細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飾作為環境創設。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認識民族文化,又讓幼兒園一角別具地方本土特色。而木塊、石頭等也讓教師在一堂堂生動的美術課中,帶領幼兒自由創作出了許多不同風格的藝術裝飾品,把它們裝飾到幼兒園不同的地方,不僅讓幼兒園的環境特色、美觀,還讓幼兒心生自豪與驕傲,為開展特色環境創設奠定了基礎。
三、利用本土資源,特色游戲環境創設的開展
(一)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環境創設
中秋節作為中國傳統佳節,具有慶賀團圓、期待豐收到來的美好寓意!孩子們在幼兒園“慶豐收,迎中秋”的活動中,家長們積極配合,收集了許多這個季節的農產品,比如花生、玉米、核桃、板栗和各種水果等,教師們便利用空余時間,在幼兒園大門的一角,親手布置了具有節日氣氛和民族特色風情的環境創設——五谷豐登坊!所有的農產品擺放在一起,有的還用玉米葉、玉米桿進行編織并掛起來,還有一些瓜果類,各種型狀大小的南瓜、秋瓜等等,讓人一看便有一種喜慶的感覺——豐收年,團圓節,充分體現了一派“鄉土”景象。而每個班級門口也有豐收的環境創設,從入園到教室,每一步腳步所到之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感受美、發現美。
(二)利用本土資源豐富幼兒的游戲環境創設
這些看似普通的農作物,它們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們讓孩子的游戲豐富起來。教師利用這些農作物設計了不同的游戲,比如:小小運輸隊,把各種不同的水果、農作物用籃子運送,比賽誰運的多;還有將不同的水果和農作物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讓孩子們認識不同的水果和農作物的準確名稱,也讓孩子們知道了勞動的艱辛,從而以后可以做到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珍惜勞動成果,豐富了幼兒園的游戲環境,為幼兒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展現的機會。
總之,在廣闊的天地中,有許多本土資源可利用,充分挖掘利用家鄉蘊藏著的幼兒教育本土資源,符合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客觀上形成了我園幼兒教育的特色,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最為重要的是,幼兒不僅在環境創設中欣賞美、感受美,還在游戲環境創設中得到了各方面的發展,而且通過材料的收集和游戲中的“玩”,讓孩子對大自然觀察和探索的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