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東鵬 劉笑園
摘要:針對“互聯網+”時代對人才職業能力與素質的新要求,中等職業教育汽車專業需要認真反思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由“單一”向“多元化”人才的轉變,建設互聯網融合的課程體系,創新信息化智慧教學方法,搭建“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從而構建適合“互聯網+”時代的中等職業教育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促進“互聯網+”時代下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中等職業教育;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015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順應世界“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加快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形成以互聯網為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業態。要實現“互聯網+”行動計劃,教育必須解決人才的問題,培育符合“互聯網+”時代的人才成為現實迫切的要求[1]。汽車產業作為我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響應“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互聯網+”對汽車行業發展多層次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以及對汽車專業人才的新需求,必然要求職業教育重新定位“互聯網+”時代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汽車人才,以什么樣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的問題。“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中等職業院校深化人才培養目標、改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工具。基于此,研究“互聯網+”時代與汽車產業的變革,“互聯網+”與汽車人才新需求,構建適合“互聯網+”時代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已成為中等職業教育研究者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一、“互聯網+”與汽車產業變革
“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手段和載體,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已逐步成為一個新的發展形態[2]。汽車產業作為我國制造業中的重要部分,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逐步形成從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到報廢回收整個汽車產業的智能化、信息化過程[3]。例如,在產品技術方面,現代汽車已逐步向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方向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汽車產業的結合,提高了駕駛的安全性和智能性。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下,汽車行業將需要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在營銷模式方面,與傳統的4S店營銷模式相比,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通過各類移動終端了解意向車型的參數配置、價格以及優惠力度,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實現汽車服務的預約交流以及整車的交付,從而使客戶占據汽車交易中的主導地位。企業則可以通過網絡渠道獲取客戶的評價和反饋,利用大數據分析產品和銷售信息,從而采取更適合的傳播媒介進行精準營銷和產品宣傳,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互聯網+”時代,智能生產、無人駕駛技術、新能源汽車、互聯網線上營銷模式等已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
二、“互聯網+”與專業人才需求
“互聯網+”時代以及“互聯網+”與汽車產業的變革,必然蘊含著汽車企業對專業人才能力與素質的新需求。
(一)“知識+技能+創新”復合型人才
“互聯網+”時代,汽車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深化和提高,自動化智能生產已逐步實現。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融入使人才需求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中等技能將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相反部分強化靈活性的、機器無法替代的工作崗位需求旺盛,致使“知識應用型人才”和極致“工匠”,以及具有創新能力、決策能力、設計能力的人才,成為職業教育培養的新目標。
(二)互聯網思維
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用戶至上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例如,汽車營銷專業人才需要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善于站在客戶的角度挖掘內在需求,并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個性化服務。這種以客戶需求、客戶體驗、客戶心理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應該貫穿于汽車營銷教學和營銷技能訓練的全過程。互聯網思維與汽車產業的結合,將會改變汽車產品的生產設計及汽車營銷模式。互聯網思維已成為信息化現代企業重新審視商業模式及生態環境的主要思維方式[4]。
(三)多元化能力結構
大數據、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深入使用,使專業能力向更高階段發展。“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同樣需要人才能力的跨界、融合,實現能力結構的多元化。基于“互聯網+”開展創新的傳統產業,面向智能機器和數字化信息,使個人發展能力所涉及的操作能力、靈活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數據能力、創新能力[5],尤其是思維能力、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成為人才能力結構的關鍵支撐,跨界、融合的多元化能力結構將成為企業對人才考核的重要指標。
三、傳統中職汽車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汽車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著與企業實際需求不一致的問題,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傳統的中等職業教育汽車專業作為一種培養具有汽車維修或汽車營銷職業技能專門人才的特殊類型,學生的職業規劃為汽車企業一線維修技術員工或服務人員,教學成果的好壞以學生是否掌握汽車領域的專業知識或單一的工作技能為評價標準,忽視了中職院校學生作為獨立人的個性化和創新性培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職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的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復合發展理念。
二是課程建設。一方面,中職院校的汽車專業大部分仍然以傳統汽車的講授為主,智能無人駕駛及新能源汽車技術相關課程建設不完善,課程內容存在落后和更新較慢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課程體系上主要是圍繞汽車專業核心課程,對于學生從事工作以后的職業發展及職業素養等相關拓展課程開設較少或不涉及。在“互聯網+”時代,社會和企業不僅注重學生的職業技能,更看重學習者的創新能力、知識學習能力、職業發展能力、職業精神及個人素養等綜合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