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德
【摘要】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學生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隨著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了明顯的改善。將“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將主要闡述“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以及探討其對初中物理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五環節”課堂模式? 初中物理?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173-02
初中物理是一門基礎學科,隨著國家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部門對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因此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的成果,將“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僅展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宗旨,而且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面將具體探討“五環節”教學模式對初中物理教學的啟示,希望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五環節”課堂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指一節課要分為五大步進行,這五大步是指目標展示、自主學習、交流探究、鞏固拓展以及達標檢測。第一個環節是目標展示環節,目標展示環節大約需要三分鐘,在目標展示環節中,教師首先會以板書或者多媒體展示的形式,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以及這節課的重難點,然后教師會進行課前的導入和情境創設,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另外,在目標展示環節中,學生需要知道確定目標的原因和解決學習目標用到的方法。第二個環節是自主學習環節,自主學習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自主學生環節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如果自主學習環節出現了問題,那么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在自主學習環節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指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學提綱進行學習,因此這也就需要教師根據考試大綱、考試標準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導學提綱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第三個環節是交流探究環節,交流探究環節大約需要10分鐘,在交流探究環節中,學生會相互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解決在完成導學提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一定不能忽視交流探究環節,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從而不僅可以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第四個環節是鞏固拓展,鞏固拓展環節大約需要10分鐘,在鞏固拓展環節中,教師會引導學生總結這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用到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教學目的。第五個環節是達標檢測環節,達標檢測環節大約需要10分鐘,在達標檢測環節中,學生需要完成相應的練習題,并且解決在做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五環節”課堂模式對初中物理教學的啟示
1.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課前導入,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另外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也可以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教師教師在講解杠桿原理時,可以創設學生玩蹺蹺板、學生利用指甲刀剪指甲、學生利用鑷子,筷子夾東西的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杠桿原理這一知識點。例如在講解慣性時,教師可以汽車起步時,乘客會向后傾,汽車剎車時,乘客會向前傾的情境,從而使得慣性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具體。
2.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
“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課堂學生的主體,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初中物理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只靠教師的講解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和交流討論時間,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教學目的。
3.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得學生在相互幫助的過程中解決一些疑難問題,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的高效開展是以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為基礎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每個小組分配具體的任務,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在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該給小組制定一個明確的規則,比如給每個小組的不同人員分配不同的職務,比如小組一號負責小組的紀律,小組二號負責小組的學習,小組三號負責小組的值日,小組四號負責收集成員的作業等等,從而使得小組成員相互監督、相互管理、相互進步。
三、“五環節”課堂模式下教師應該遵循的教學原則
1.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
國家教育部門強調學校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教師是學生發展和學習過程中的解惑者和促進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可以實現提高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教學目的。初中物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賦予學生表達的權利、賦予學生質疑的權利,賦予學生自我評價的權利,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勇于表現自己,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培養自身的素養。
2.遵循理論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物理和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和社會中的很多實例都和初中物理知識有關,并且中考的物理題目也是建立在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的,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和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理論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如果學生只能掌握課本上理論知識,卻不會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那么可以說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教材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可以讓學生在親身實踐體驗物理知識的奧秘,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中導入生活實際,可以在課后布置一些需要學生親身實踐的作業等等。
3.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問題的積累,學生之間也會出現明顯的差異,有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有的學生基礎好,如果初中物理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不僅會使得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的,而且會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初中物理教師在采用分層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首先調查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層,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后作業以及課后評價進行分層,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它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創設合理的情境、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采用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等教學手段,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紹國.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探究.《才智》.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