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可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團體協調性等,以此來實現素質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等。文章對小學音樂課程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并通過多媒體技術應用、完善教學體系、建構合唱氛圍、加強教師培訓等對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提升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 音樂課堂? 合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225-02
音樂課程合唱教學作為藝術類教育的一種,在音樂體系的建構下,可有效提升合唱教學的教學質量與效率等。但現階段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合唱度興趣不高、專業素養不高等問題,令合唱教學工作難以正常開展。為此,應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進行優化調整,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1.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現狀解析
1.1教學方法單一
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一般是通過技巧、氣息控制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此類教學課程實踐性較強,應對學生進行針對型教育,以此來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培養。但現階段,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來講,部分學校以主體課程教育為主,對于音樂類課程未能應有的重視程度。
1.2學生合唱興趣度不高
對于合唱教學來講,一般是指團體演唱的協調性,對于音節發音、韻律掌握等,需保持同一節奏,以保證整體演奏效果的一致性。另外,合唱作為一種團體模式,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演唱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磨合時期,為此,將出現同一音節、音調、句子重復演唱多次的現象出現。此種重復演唱模式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講,易造成枯燥、興趣度銳減的情形發生,不利于音樂教學。
1.3教師專業素養不足
在音樂課程中開展合唱教學,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體能力、興趣愛好等,此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的參與度占據主導地位,教師通過課堂上的行為管教、思想管教等,可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以此來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但現階段,部分小學音樂教師是不具備專業資質,對于合唱類課程一般以基礎知識教育為主,對于演唱能力培養力度較為匱乏。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書面成績為主,將弱化合唱教學在音樂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2.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路徑研究
2.1融合多媒體教學技術
近年來,在科學技術與設備的不斷完善下,推到教育行業的改革,令學校教育逐漸向智能化、科學化方向轉變。為此,可在小學音樂課程合唱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建構立體化教學環境,例如,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在網上搜索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等,令學生對課程內容中的理論知識進行立體化理解,強化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此同時,可將合唱教學內容做成教學視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以此來彰顯出音樂意境的魅力所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完善教學體系
在音樂課程教學主體目標確立的前提下,應以目標為基準,對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將學生作為教主體,深度挖掘音樂內容所蘊含的意義,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自身特性等,對于不同差異性較大的學生,應采取針對型教學,同時應將教學內容進行簡化,以保證合唱教學模式可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相符合,進而提升音樂課程合唱教學的效率。
2.3 建構律動感合唱氛圍
合唱作為團體型項目,其主要考察的是演唱人員的協調性、整體性,并對團體演唱所突出的意境美感等進行分析,以此來對合唱進行綜合評價。為此,在對小學音樂課程合唱教學進行優化時,應建構律動感合唱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演唱行為進行思想意識上的宏觀引導。在對演唱曲目進行選擇時,可通過多種樂器的組合型伴奏,來對學生進行演唱指導,在部分演唱的音調轉折點、音節轉折點處進行樂器指導,提升學生演唱與課程氛圍的融合度,進而提高合唱教學中的有效性。
2.4 加強教師的專業化培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體教導的地位,教師的專業素養、職業技能等對教學具有較為深刻的影響。為此,在對合唱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時,應對教師進行規劃型培養,為教師灌輸正確的教學思想,并結合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完成教育職能的轉變,實現音樂教學的能力化培養,以提升實際教學質量。與此同時,學校應定期對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培訓,通過校內調研培訓模式、校外綜合培訓模式等,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執教能力等進行培養,并對音樂教師進行定期考核,以此來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職能行為等進行約束與規范,進而提升音樂課程教學的質量性。
3.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并對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研究。通過教學體系建構、教學模式優化、加強教師培訓力度等,可有效實現素質化教學、質量化教學,進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靜.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215.
作者簡介:
黎華,任職于羅定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研究,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