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程是我國特有的一項內容,對學生的思想認識以及未來觀念的引導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英語課程當中不乏許多思政相關的內容,值得教師深挖課程,將英語教材與思政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個人思想的成熟及成長。本文結合了現代互聯網背景,提出了大學英語融入思政內容的必要性,探究英語實踐教學中的問題以及應對之策,期望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思政課程路徑提供支持。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英語;思政課程;路徑研究
高等教育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近些年來,思政課程與高等教育的緊密結合越來越引起學校和教師的重視。通過思政課程,教師可以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把思政課程滲透到英語教學當中,可以顯著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對學生的英語提升以及思政理解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幫助作用。隨著網絡的進步以及信息傳播的發展,互聯網對大學英語思政課程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需要教師積極做出教學形式轉變,總結日常的問題和教學經驗,為學生英語水平和思政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思政課程路徑的必要性
首先,將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課堂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眾所周知,大學的英語是一門必修課,學生要重視夯實學科基礎。與其他學科相比,英語課程的課時長、課程結構復雜,需要學生耗費一定精力去學習。同時,這也為教師進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此外,大學英語的教材中還有很多與思政有關的英語文章,這就為在英語課堂上能夠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讓學生們學到專業知識以外的東西,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
第二,在英語教學中加入思政元素能夠有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學生可以學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課堂中加入思政元素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汲取優秀的文化知識,學習到更多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
第三,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能夠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互聯網平臺,查找與教材上的內容相關的一些包含中國優秀思想文化的英文材料作為補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不同國家的文化內容進行比較,客觀的分析其中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本國的文化,增強對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思政課程路徑當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階段的大學生英語教學來看,課程思想還是相對比較新的概念,其中不乏一些問題,值得教師進一步的展開探討,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英語教師缺乏將思政引入英語教學的意識。在部分教師看來,思政教育和英語教教學是兩個“完全不搭邊”的范疇。英語教學象征著西方的思潮,而思政教育則比較偏向于中國特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融合與觸碰。再者,傳統的英語教學除了課堂上所講授的專業知識以外,并不具被要求具有其他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將中國特色的四寸教學理念與英語課本中正向的價值取向相結合。
第二,缺乏合適的方法論進行引導。思政教育一貫帶給人理論化的感覺,而大學英語教學,更多的屬于比較輕松的西方文化范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即便有心將大學英語和思政教育相結合,也缺乏相應的方法論,不知道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手段潤物細無聲地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導入思政教育。即便有個別在教學過程中將兩者牽扯在一起,往往也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直接將思政理論生硬地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無法讓學生理解理論中豐富的內涵,從而導致教學過程僵化,理論融合不夠自然,給學生的感覺就如同在吃餅皮分離的餡餅,絲毫沒有吸引力。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三,教學方式固化,教學理論觀念陳舊。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取傳統的通過書本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式進行授課。在很多學生眼里,大學英語課程難度相對較高,引入思政教育之后,增加了學習難度,讓課程變得相對比較枯燥。如果再搭配傳統的通過課本和黑板板書去傳授知識,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教師單一的教學手段,甚至會觸發他們的厭學情緒。現今已經步入網絡時代,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應該與時俱進,拋棄老舊的觀念,以課堂板書和課本作為藍本,依托現在已經非常發達的互聯網技術,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思政課程路徑的應對之策
1.提高教師自我素養
大學英語涉及廣泛的知識面,從生活、學習、文化等都為學生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要想將大學英語與思想政治課程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首先就需要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對英語課程有清楚的認知和掌握,對于思想政治知識有著深刻的理解和信仰。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便捷的了解國家大事,時事新聞,通過對社會熱點的引用,激發學生對英語思政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師在提高自身學術水平、思政水平的基礎上,才能更高的培養學生對文化素養的良好認知。通過向學生展示不同層面的文化知識,向學生灌輸文化自信的理念才會水到渠成。最后,教師需要注重與馬克思學院教師的有效溝通,不斷學習先進的思想政治知識,更新自己的文化認知。這方面,可以由學校領導自上而下展開相關的學院交流溝通學習,成立黨委領導小組指導教師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比如網絡視頻課程,更好的推動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2.合理設計教學計劃
教師熟練掌握英語教學內容的同時,應當結合學生對英語的感官
特點設計合理的學習計劃,制定合理的教學任務,還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首先,教師充分發揮英語作為工具性學科的應用實踐特長,組織網絡英語角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線上交流場景與情景,自己組織語言進行表達。在表達過程中既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互相交流,各小組的優秀學生再自建英語情景,通過網絡進行表演,以這種生動的方式展現出英語實踐性的同時也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其次,制定相應的學習任務,可以是一個模塊或是一個單元,引導學生們自行掌握,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課文的背景場景等。通過完成任務,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思考與總結能力。
3.靈活使用網絡工具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教師需要合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融合到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輔助學習。教師通過拍攝學生的學習場景,或是學生的單獨演講,上傳到云課堂,供學生們回顧復習,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模式開展師生互動答疑等模式。通過網絡平臺既能便利的提問,又能快速準確的記錄教師對課程的講解,尤其是課程的回放功能更是輔助教學的一大利器。
4.結合軟件線上線下學習
現在網絡出現很多的學習APP,里面的功能種類也很齊全。教師可以有選擇性的使用這些軟件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借助一些英文配音軟件,介紹中國文化、地理知識、歷史傳統等等,學生可以嘗試自己配音鍛煉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還可以了解中國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加文化自信,同時,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輸出中國優秀文化的能力。
合理利用網絡工具,引導學生們主動學習了解國家政治文化的內涵與深厚底蘊。有一些英文新聞軟件,既有閱讀又有聽力,堅持使用不僅鍛煉聽力、擴展詞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寬自己視野,提升思想認識。教師要對學習軟件進行正確引導,不僅是對時政的了解,也是要做先進思想文化的接收者。在學習英語,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多的看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馬列主義等先進文化的時代性、政治性。
結語:綜上所述,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涵蓋面廣,兼具實用性與人文氣質的課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則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對于學生的價值觀、就業觀、發展觀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從思想指導的角度,幫助學生形成穩定、正確的思想理念。如何將實用性很強的大學英語課同思政教育與相結合幫助學生學習,也是大學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項課題。在互聯網背景下,積極探索和實踐思政課程是適應時代要求的一項重要創新之舉,教師應該充分全面地展開思考,注重個人思政課程教學能力的提升,將大學英語的教學計劃與思政課程進行關聯,并靈活的加入網絡工具、線上軟件等方式,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月.淺析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7):61-62.
[2]甄桂春.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26):88+97.
[3]李靜,于素平,郭晉暉.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課堂中思政教育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72.
[4]王卉.基于泛在學習環境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融入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01):54-55.
作者簡介:
李苗(1982年—)漢族,內蒙古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