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霞
摘要: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并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與藝術表現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同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然而,當前有關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簡單介紹了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現狀,重點分析了其開發的思路,并提出了相應的開發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興趣;素養
一、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現狀
由于我國校本課程開發起步較晚,再加上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大眾對音樂教育不重視,所以現階段有關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并不多。以“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檢索,僅可檢索到150條結果,發表時間在2019年到2020年的只有26條,而這26條中大部分為碩士論文,題目包含“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等關鍵詞的,1條都沒有。由此可見,當前相關研究并不多,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從當前已有文獻來看,基于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研究占多數,如張嘯以呼和浩特某小學為例,研究了豎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陳雪芹以無錫市某小學為例,討論了錫劇校本課程開發等。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對于學生而言,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上有了更多選擇,也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于音樂教師而言,讓我們教師有了自我提升的平臺,也給我們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機會;對于學校而言,讓學校具有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也給學校優化自身音樂課程結構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研究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思路
小學音樂校本課程歸根結底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它與教育部統一規定實施的音樂課程在內容、要求、活動形式等方面不盡相同。小學音樂校本課程,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性、自愿性與靈活性,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特長,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升音樂素養。在開發過程中,應當把握這一點。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而學生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二者有本質的區別。要保證課程開發的有效性,就需要一個高素質、懂音樂、了解當前音樂教育理念的開發領導小組負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指導、研究與評估,也需要具備較強教研能力的教師的參與。所以,組建領導小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普遍存在缺乏課程資源的問題。有很多音樂教師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材所編排的音樂學生不喜歡,而引入流行音樂又有可能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實際上,地方現有的民族音樂是很好的課程資源。開發以地方民族音樂為主的校本課程,不僅能豐富音樂課程內容,也能實現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目的,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同時還能凸顯學校辦學特色。因此,對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挖掘也是必須的。當擁有了充足的課程資源,教師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對課程內容進行篩選,怎樣保證它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而且,當前音樂教學并不像過去那樣是口耳相傳的,而是以教材為媒介。因此,選擇課程內容、編寫校本教材也應提上課程開發日程。
通過以上分析,梳理出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思路,即“組建領導小組——挖掘課程資源——選擇課程內容——編寫校本教材”,以下對此進行詳細說明。
三、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一)組建領導小組
學校根據自身實際組建以校長為組長、以音樂教研組組長為副組長、以優秀音樂教師為組員的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由組長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按照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大致方向對課程開發進行總體規劃;由副組長負責對于組員的校本培訓,領導組員調查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情況,了解地方民族音樂資源的擁有情況,并對課程開發進度進行監督,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由組員構思并制定音樂校本課程內容,編寫校本教材,及時向組長、副組長提供課程開發進度信息。
(二)挖掘課程資源
教師從地方實際入手,通過查閱地方文獻、實地調查、網絡信息收集等方式了解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民族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熟悉地方民族音樂活動的組織形式,把握地方人民對民族樂器的掌握與喜愛情況,基于此,深入挖掘可用于校本課程開發的音樂資源。以京劇為例,京劇是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素有“國劇”之稱,它流播全國,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藝術表現,也融合了其他劇中的長處。教師在挖掘京劇資源的過程中,要明確京劇的表現手法、行當分類、唱腔分類、發音技巧、板式分類、京劇臉譜、演繹道具、地方經典曲目以及服飾妝容特點、步法特點等內容,深入分析哪些學生僅做接觸、哪些學生需要深入學習。只有對這些內容有深入的認知,才能開發出好的京劇校本教材。
(三)選擇課程內容
教師按照學生的興趣特點,從新課標對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要求出發,基于挖掘好的課程資源,科學選擇課程內容。仍舊以京劇為例,根據“興趣激發——初步了解——實際體驗——深入學習”的思路,將課程總體分為四個模塊。第一模塊為“發現京劇”,從興趣入手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發現京劇藝術,認識它與生活的關系。例如,變臉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他們會在觀看變臉中發出這樣的疑問:“這到底是怎么變的?”“為什么會變出不一樣的臉?”那么,教師就可以在這一模塊安排有關京劇變臉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生活中的變臉表演認識京劇。第二模塊為“走進京劇”,從審美素養的提升入手揭示京劇藝術的審美藝術,比如觸摸京劇服飾、學畫京劇臉譜、聆聽京劇音樂、看京劇表演等,讓學生對京劇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初步的了解。第三模塊為“實際體驗”,主要是開展一些京劇表演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表演中對京劇有進一步的認識。第四模塊為“品味京劇”,引導學生接觸京劇名人,學習更多有關京劇的知識。將一、二、三模塊設置為必修,將第四模塊設置為選修,同時根據學生所在年級安排具體的課程內容。
(四)編寫校本教材
教師以學校音樂教材為參照,以所選課程內容為基礎,基于學生興趣與其音樂素養提升目標,合理編寫校本教材,這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工具,必不可少。在實際編寫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應當滿足以下要求:其一,以問題為主線。在每一部分內容的開始,設置一個或幾個與主題有高度關聯性的問題,以此引發學生好奇,產生興趣。其二,圖文兼顧。相對于冗長的文字,小學生更喜歡看生動的圖片以及簡練的文字,再加上一些表意明確的表格。其三,呈現活動過程。創設生活化的背景,設計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說一說等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其四,體現綜合性。在主題與內容編排上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結束語
實施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落實素質教育,凸顯學校辦學特色,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對完善學校音樂課程結構有積極作用。但是,從當前基礎音樂教育發展情況來看,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情況不容樂觀,而且有關這一方面的研究也并不多。筆者認為,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從實際入手,深入研究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為自身專業發展與學生個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遵循“組建領導小組——挖掘課程資源——選擇課程內容——編寫校本教材”的思路,將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落到實處,進一步推動基礎音樂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高靜.淺議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9(02):119.
[2]陳玉玲,左曉媛.中小學校本課程深化開發的問題、特點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18):85-87.
[3]成麗娟.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新課程(上),2017(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