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軍
摘 ?要: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這門課程對提升中職電子電工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熟練掌握電工技能,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教師應當重視這門學科的教學,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各種專業的術語概念以及工作原理,采取高效的教學措施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電工技術;教學效率;興趣;實踐
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認知情況和學習情況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中職學生主要就是通過課堂學習來獲取知識和技能,他們在獲取知識時,對教師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教學能力,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將課本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目標而努力。筆者結合教學工作經驗,對提升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教學效率的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可以為教育工作做出一些貢獻。
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的知識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時不免會因為學習的困難性和枯燥性而產生退縮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有充分地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動力,逐漸地突破重難點知識,克服基礎差、邏輯思維能力差的問題。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時應當采取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結合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合理地規劃教學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自主性。
例如學習“電容器的參與和種類”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電容器的知識進行競猜,通過一些問題來激發學生對學習電容器知識的興趣,向同學們展示一個電容器,然后結合電容器上的數據提出問題,如“你們知道2200uF、25V、224這些數字的含義嗎”,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討論,充分地調動學生深入認識電容器的積極性,在學生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順勢展開額定工作電壓、標稱容量以及允許誤差等知識的教學,進一步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課前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想充分地集中在課堂學習中,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
中職電工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對實用性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電力知識。因此,教師在規劃課堂教學的內容時需要將理論教學的內容和實踐教學的內容結合起來,通過理論知識的教學來保障實踐教學的進行,通過實踐教學來升華理論知識的教學,實現學練合一的教學效果。教師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電工技術應用型人才。
比如教授“電阻混聯電路”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驗,參與到電阻混聯電路的制作過程中去。教師可以將同學們分成不同的小組來合作完成電路實驗,在開展實驗之前準備好充足的實驗器材,如電源、電阻、電線、電流表等,然后帶領學生根據課本上的電阻混聯電路的電路圖完成電源、電阻等器材之間的串聯與并聯,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教師可以增強學生對電阻混聯電路中既包括串聯電路,又包括并聯電路的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本中的電阻混聯電路圖,掌握其中的連接線路。
三、充分利用電工技術教學的資源
教師在講解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的抽象知識時,難以單純地通過教學語言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理解起來也會存在很大的困難,產生很多的疑問。所以在講解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時,教師應當充分地利用起學校配備的教學資源,運用各種教學設備和實驗器材來輔助教學,將理論知識形象具體地呈現出來,發揮教學資源的價值,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儲備的知識內容全面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電工技術的相關知識,充分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教師在傳授“正弦交流電”的知識時,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的教學資源,結合課本內容和自身積累的知識制作幻燈片課件,將正弦交流電的識別、測量與測試的知識與過程形象具體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在課件中插入正弦交流電的電路圖,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交流電壓表的檔位與量程處于不同狀態下時,交流電壓表的數據隨之發生的變化。如教師通過鼠標點擊將交流電壓表的檔位與量程開關打到交流500V,然后觀察電壓表的數據,并且不斷地調整開關,直到得到合適的數值。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教師就可以將瞬態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生吸收和消化電工技術知識的能力。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對教師培養學生的技能,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中職教育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發現更加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方法,逐漸地完善教學模式,使教學的模式能夠適應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的知識,以充分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學生能夠應用電子技術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如鋒.信息技術在中職電工實訓中的應用研究[J].智庫時代.2017,(14).
[2]王儉.淺談如何提高中職電工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