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本文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原則,結合高中政治課程教學基本框架,對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優化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高中政治;同課異構;基本原則
課程教育不斷發展,使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愈發開始探尋“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這是一個事物的發展規律。而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既是基于課堂教學所衍生出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也是對于政治課程新教學理念的踐行與嘗試。
一、高中政治教學同課異構設計理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始終應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圍繞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來實現二者之間的密切互補。也就是說,學生的實際發展是與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活動成正比的。學生具體方面的提升,也就意味著教師所設計和組織的教學活動實現了其應有的價值。
那么對于高中學生來講,他們已經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來思考一些關于社會經濟方面的問題,對于一些社會事件也能夠做出基本的判斷,并結合自身經驗來尋找目標與相關理論或問題之間的聯系。例如對于“產業發展和勞動就業”這一框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認知出發。此時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對于“產業發展”的初步認知,對其相關概念也有了一定了解。所以教師應該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遵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參指導,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選定、教學過程安排等環節上,實現學生對于市場經濟產業類型的深入了解,切實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自主探究和解決能力。
(二)以教師為主導
通過不同教學方式來體現出同課異構中的“異”,這具體會表現在不同教師所設計出的不同風格教學內容當中。有的教師或許會傾向于示范講解,有的則會偏向情感引導,還有的善于營造氛圍,激發想象等。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選用,都在極大程度代表著一個教師獨特的個人魅力。在此基礎上,教師既可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學情來選擇相對于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極大地調動學生對于主題內容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產業結構與勞動就業”中講解現代產業的變化時,教師就可以從當地產業結構入手,來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所熟悉的本地產業結構展開分析,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引入課題,來向學生傳遞出“經濟是源于生活”的理論認知。還可以通過典型案例來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知識,以不同形態來讓學生感受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目標具體化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一個心理變化的過程,他們基于要達成的目標之下,需要不斷變化自身的外顯行為,以此來帶動自身內部情感和能力的變化。只是后者較為抽象,需要教師通過具體教學目標來實現方向性的明確和引導。教學目標的具體化既能夠實現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果的客觀評價,也便于教師真正了解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即是否達到了課前的預設目標,下節課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出怎樣的調整等。
例如,要求學生了解“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內容,這其中所用到的關鍵行為詞匯是了解,該詞匯具有不確定性,極容易使學生誤以為“看過”等于“了解”。這也是模糊性教學目標的無意義之處。所以,教師在設計具體教學目標時,要對其中的知識目標設計得十分明確,既要凸顯教學目標的三個基礎維度,也要能夠使學生真正理解實際課堂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例如“能夠清楚闡述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內容”,“能夠清晰表達產業結構調整與勞動就業之間的關系”等。
(四)教學內容問題化
問題意識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意識能力,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針對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和滲透。那么再看“同課異構”中的“課”,其在狹義上講,指的就是教材中給出的學習內容,而考慮到高中政治教材內容的豐富與涉及面較廣等特點,教師在實際編排和設計教學時就具備了相對較多的選擇空間,來實現對于“課”的積極建構。并且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來適當引入一些課外資源,通過多元教學方式和手段來達到對教學環境的優化。例如,學生初次接觸“產業調整和勞動就業”這兩個概念并不是很了解,教師即可按照課程標準中培養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基本要求出發,以此作為本課時教學設計的主線。通過調動學生對于前認知經驗的運用,來解決新課學習中遇到的程序化知識,形成屬于自己的認知策略。
二、思考與啟示
(一)政治教學要與時俱進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銜接,并要與時事政策相互補充,與其它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僅就從“經濟生活”板塊來看,其中市場經濟的地位從之前“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內容,改為了“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雖然僅僅是兩個字的改動,但這確實國家經濟思想的重大變化。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些時事內容在政治課堂中的重要性,及時地向學生傳達最新的政治思想理念,這也是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
(二)教學方法多元化
政治課程教材一直在不斷更新和完善,但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性特征,使得某些方面還是會在時間的推移下變得落伍。這也是有時學生會對學習內容產生不理解和厭倦的一個主要原因。教師所需要做的應該是將教材理論轉化為相應的生活實事,引導學生去到實際生活中關注政治,感受知識的實際存在。兼顧落實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基本理念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同課異構是一個對于高中政治教學的有益優化,它也從側面強調了教師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時要求真務實,在不斷超越自我和創新的過程中,與學生一同學習、一同進步,實現成長與發展層面上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張嵐.高中政治課“同課異構”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4(34):107.
[2]咸春華.對“同課異構”的再認識[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28):47-48.
[3]張小燕.高中政治“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高效生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6(05):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