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云
【摘要】小學中的每一門課程,都肩負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良的道德品質,并且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品性和行為舉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符合當代教育形式的第一步,學校作為傳遞知識的搖籃,“教”不僅體現在“學”上,而且也體現在“育人”上。本文深入探討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的關系、德育如何滲入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以及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動力模型”的建構上。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 動力模型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047-02
小學語文的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宋代周敦頤在《通書·文辭》中強調“文所以載道也”,立德樹人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首要目的,小學尤為重要。小學生心智未成熟、年紀尚幼,教師在課堂當中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操守。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
《莊子·天道》中說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便是現在強調的“言傳身教”,教書和育人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集合體,模仿是小孩的天性,在課堂當中的記憶力也有限,教師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給小學生做好帶頭作用。人教版小學語文書本中的內容,十分注重以德育人,面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為培養學生的熱情好學和良好的學習狀態,在一年級上冊便以“入學教育”為主題,打響了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動力模型”建構的第一槍[1]。
語文這門課程貫穿學生生涯的始終,它不僅僅有著傳遞知識的作用,還伴隨著工具性和實用性。以人教版的語文課本為例,每單元設計不同的主題,配以明晰的圖文,圖文結合的方式,讓這群低齡學生淺顯易懂的了解其他知識。面對一年級學生,開設的第一堂課便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讓學生對學校產生的第一印象,便是這是一個學習的地方,并且文章當中蘊含著團結互助,民族發達的德育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對德育精神的培養,是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替代的。《白楊》中借白楊樹的精神比喻那些在祖國邊疆保衛國土的戰士,歌頌他們崇高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所以,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人、事、物,對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相輔相成的結果。
二、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所表達的特定情感,在教學活動中,強調語感的訓練,挖掘創作者的表達意圖,去品味其內涵,從而去達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特點。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是必然的趨勢。從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框架來看,學生既要學習必備的新知識,也要能理解、接受文章滲透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人教版第一單元強調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必須牢牢謹記勤奮好學、團結互助,德育的目的性十分明確。小學語文的作業布置情況也涵蓋著德育,在課堂上學生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旨在鞏固當篇文章的重點知識,學生在完成各項練習后,需要完成寫小作文或寫日記的功課,老師在規劃課程的安排時,要注重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對于作文或日記題材的選取,要達到美德教育滲透的要求。
三、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動力模型”的建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德育“動力模型”的建構,這種“動力模型”的含義,不是單純的口頭表達,而是通過具體的行為去鼓勵學生接受進步的東西,去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它是一切進步的出發點。
首先,兼容性是第一要素。在大力建構德育“動力模型”,在強調德育的基礎上,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德育“動力模型”的發展。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和德育“動力模型”的共同滲透和發展,其中首要目的是,這二者的內容一定要做到互相兼容,否則,在傳遞知識的基礎上,德育的滲透效果不佳。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當中,《英雄王小二》所強調的中國民族遭遇外來勢力的侵占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抗戰精神,值得學生學習。
其次,切記生搬硬套。小學語文課本當中,并不是所有內容都與德育有關,此時不能完全生搬硬套,老師可借助學生的作業、日記以及美文,分享給廣大學生。譬如,學生在日記當中寫了一件拾金不昧的事情,老師可借助這件事情,去宣揚德育知識;或者在課本內容當中,一些正能量的成語,可讓學生參與造句 。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是一門多效性的工具,其反映的德育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動力模型”的建構,強調立德樹人是教學的目的,小學語文與德育的互相滲透,既提高教學質量,又使德育教育更加鮮明。
參考文獻:
[1]趙新紅.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J].學周刊,2016(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