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波
【摘要】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管理與各學科教學在接納素質教育理念之時均發生了一定變革,旨在尋求知識教學、個性培養與習慣養成的平衡點。在教學改革中,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時常出現共通點,二者在學生思想教育與習慣養成方面存在相似之處,加之語文教師常擔任班主任這一角色,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的結合趨勢更為明顯。為分析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協同運行的可行性,本文進行了如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語文教學? 班級管理?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051-02
班級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管理學生與調用資源,班主任教師需要在日常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對班級范圍內學生的行為進行關注,而語文教學只是小學眾多學科中的一門,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在時間上乍一看是不對等的,這就導致許多不擔任班主任的語文教師也就忽略了自身對班級管理的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有效結合的基礎
小學可算作基礎教育中學生日常管理難度最大的一個學段,由于小學生普遍精力旺盛且自我約束能力低下,班主任教師常要花費大量時間幫助小學生養成規范的行為習慣,使其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與班級行為約定的情況下得到相對的自由。然而,一味強調固有制度的班級管理方法缺失了人情味,進而使小學生產生被壓迫的感覺,這并不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小學班級管理必須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制度,讓小學生自覺、自愿地履行集體生活中的義務。
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師常被視作擔任班主任的第一人選。一方面,語文課程的課時較為充足,語文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另一方面,新課改后語文課程十分注重思想教育,語文教材中蘊含許多指導學生成長方向的基本人生哲理,能對小學生產生啟示作用。因此,不論語文教師是否擔任班主任,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都是分不開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有效結合的策略
(一)借助朗讀教學推進思想教育
朗讀是小學課文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小學生在朗讀訓練中能夠糾正錯誤發音并養成良好的短句習慣,是增強閱讀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的有效手段,而朗讀的內容也可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1]。在朗讀教學中,尤其是在帶領學生朗朗上口的兒歌或者詩歌類課文時,語文教師可鼓勵小學生模仿其中的正面行為,借以傳達正面思想。
例如,在帶領學生朗讀《田家四季歌》時,語文教師就可對其中的語句進行思想教育方向的解讀。在朗讀至“身體雖辛苦,心里喜洋洋”時,語文教師就可從“樂于奉獻”與“珍惜他人勞動成果”兩個角度來解讀詩歌內容,讓小學生知道每天享用的美食來源于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而窗明幾凈的教師環境也是值日生勞動的成果。如此一來,通過適當監督,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可使小學生在值日活動中更加積極的同時收斂破壞整潔環境的行為。
(二)借助探究活動規范學生行為
經過素質教育改革的調整,小學課堂擺脫了一板一眼的教學形式,開始注重教學實踐活動的導入。在此形勢下,語文教師可借助課堂活動的時機,對小學生的個人行為進行規范,繼而使良好的行為習慣擴散到學生校園生活的全程,最終實現對生活行為的正面影響。
例如,在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時,語文教師應規定好合作的時限,當小組討論的時間用完后,語文教師要立即宣布“停止討論”,這時候一定會有某幾個小組的成員因問題沒有討論完全而“不聽指揮”,語文教師就要嚴格地制止學生,讓學生樹立起規則意識。如此一來,小學生受語文課堂的影響,在“守時”方面可產生正面的潛意識,在上下課、上放學時能夠具備更強的時間觀念,為班級管理提供方便。
(三)借助課文典范樹立優秀榜樣
教材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參考,隨著課文教學的推進,小學生的閱讀范圍與視野都會擴增,能夠通過課內外閱讀了解到更加豐富的文學故事與人物經歷,這些都可用作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語文教師可以下意識地鼓勵學生以文中的優秀人物或事跡為榜樣,并著眼于校園生活的細微小事,從培養學生基本的行為習慣做起,讓學生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例如,在閱讀《難忘的一課》時,語文教師若讓學生以課文示例為榜樣樹立愛國情懷,就應該為小學生作出詳細的解讀,告訴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應該愛護班級中懸掛的國旗,每天按學校規定佩戴好紅領巾等,而不是一味地喊口號。
結束語
綜上所述,思想教育與行為規范在班級管理中是相輔相成的兩項要素,以往行為規范的風頭總是壓過思想教育,使得班級管理常出現失衡現象,在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有效結合后,此種現象將得到緩和。為此,語文教師應將二者合理融合,首先借助朗讀教學推進思想教育,并趁實踐活動給予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機會,其次再多用語文課程中的經典人物范例為學生樹立榜樣。
參考文獻:
[1]劉向應.論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