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初中數學課堂成為初中數學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課題。本文從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出發,結合分析當前初中數學課堂低效的現象與原因,并結合相關例子分析打造高效初中數學課堂的實踐策略,以期對推動初中數學課程改革,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 高效課堂? 教學實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186-01
一、引言
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落實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場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衡量課堂設計與教學實踐效果的關鍵在于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價值是否達到了課程標準。數學是初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主要學科,因此,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構建優質高效課堂則成為每位教師需要思考、探索的主要課題。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也不是被設定了程序的“學習機器”,而被定位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課堂的主人。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需要著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新規劃課堂上教與學的時間安排,重新設計知識傳授的過程,將學生引入到知識探究實踐中來,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打造高效初中數學課堂的相應策略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把握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設計教學策略,從而積極打造高效課堂環境。
(一)轉變學生的思想認知,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以致用是獲取知識的根本目的。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科的應用價值角度引導學生轉變思想觀念,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在未來的社會參與中有所運用。
在初中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從多角度入手,調整學生的思想誤區,啟發學生能夠合理運用數學思維觀察、分析、思考問題。有人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的確,與其他學科而言,數學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鍛煉、抽象思維培養,發散思維引導具有明顯優勢。基于此,教師可以從思維品質培養的角度進行課堂設計,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建構數學模型,并通過舉一反三的運用深化對模型的理解與認知。這樣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的思維,實現了從“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發展經過完成的構建過程,有效提升了其思維品質。此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還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將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例如在“直方圖”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根據某市某一季度的降雨量數據,為學生提供統計分析的依據,指導學生繪制直方圖,并通過圖形分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深化學生對數學學科應用價值的認識。
(二)結合課程改革需要,創新課堂實踐方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傳統以講解與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方法顯然已經難以承擔高效課堂構建的要求,而以開放性的思維探究新穎、有趣、實用的課堂教學方法,則是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思路。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1.情境教學法。例如在“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為什么在固定物體的時候多選擇三角形,在經驗的遷移與情感的融入中,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進而在思考與探究中實現對三角形性質的歸納與總結;2.問題導向法。例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基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學生設計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并根據猜測探究驗證方法,同時結合動手操作、互動交流實現歸納、驗證問題的答案,進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提高教學實踐效果;3.導學案法。即課前教師利用導學案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概念分析、習題訓練、自我檢測的過程中初步完成學習目標,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導學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答,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為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可供教師選擇的實踐方法不僅限于以上幾種。在高效課堂的構建中,教師應結合課程實踐內容,有意識地調整傳統課堂教學思路,為教學方法的設計探究新的思路。
(三)合理定位教與學的地位,構建協調的師生關系
教與學關系的重新定位是高效課堂構建的基本前提。在課堂環境中,師生關系是教與學關系的具體化,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分析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并有意識地調整傳統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之間平等互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初中課堂上教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態度,放下知識傳授者的高姿態,從平等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對視、交流,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及時回答,并鼓勵學生主動思考,面對學生的答案,應及時做出評價,以形成有效反饋,提高師生互動的流暢性與有效性。搭建多元化溝通平臺。一些學生在與教師面對面的溝通中存在心理障礙,因此,在課堂上經常處于邊緣位置,難以真正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針對此,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搭建在線溝通平臺,打破學生面對面交流的尷尬,讓師生在虛擬平臺上實現及時溝通,以拓寬溝通范圍,提高溝通效果。注重情感的滲透與融合。在初中課堂教學溝通中,知識傳遞并不是互動的唯一目的,情感教育也應成為教師構建師生關系的重要內容。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針對青春期學生心理發展、情感發展特點,引導學生突破心理誤區與情感困惑,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從而在良好的師生互動中提高學習效果。
(四)優化教學評價機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具有檢驗、導向、激勵的重要意義。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入多元化評價理念,設計教學評價機制,實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有效融合,充分體現教學評價的功能與作用。
在多元化教學評價中,教師應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即不僅體現出教師的評價主體作用,還應該吸引學生個體進行反思與評價,吸引學習小組進行互動評價,從多角度形成評價建議;注重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即根據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在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標準中實現個性化發展;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教師應采用口頭評價、書面評價以及非語言評價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評價中獲得自我發展的檢驗與指導。
三、結束語
總之,初中數學課程改革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要想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的限制,扭轉當前初中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也非一朝一夕。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投身于新時期的課程改革中來,用知識理論與實踐經驗探究高效課堂構建的思路,進而逐漸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滲透,不斷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以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孫業英.芻議打造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現實路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145.
[2]盧仁炘.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打造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173-174.
作者簡介:
史學斌(1981-),男,漢族,甘肅武威人,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