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衛昌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學生的自身因素造成;教師落后的教學模式造成;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教師要有適合自己和學生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措施,要努力設法提高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要糾正學生錯誤的閱讀方式,教給學生正確的方式和技巧;要多加強學生的比較閱讀訓練。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措施
二十一世紀是素質教育的時代,新課改和核心素養教育都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重點抓學生能力的培養,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我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在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上的一些做法和體會,愿與各位同仁共同分享,不足之處請多指正。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中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生的自身因素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與年長的學生比較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他們相對來說比較活潑好動,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在控制力和耐心上也相當缺乏,最重要的是,小學生識字較少且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差,會的只有幾個簡單字詞,大部分還只是停留在拼音的層次,因此,其閱讀能力自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制。
二、教師落后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
落后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效率的提升起到阻礙作用,再加上語言學習與其他學科相比較來說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太過乏味枯燥,沒有新鮮感;與此同時,因為大部分教師受到的教育都還是傳統模式,因此,他們在語文教學中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方法教學,沒有把學生擺在主體位置,口頭傳授、板書等依然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晦澀難懂的語言、乏味枯燥的用詞導致課堂氛圍太過沉悶,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
三、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
教師的教學能力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很多教師因為從事教學活動時間比較長,在工作過程中難免受到“經驗論”干擾,而且小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小學教學對知識量的要求不是很高,沒有注重自身在專業方面的知識累積;另外,長期從事一項工作熱情總會消退,應付的教學心理參與其中,教學能力不足,導致教學效果受影響。
其次,教師要有適合自己和學生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教師要努力設法提高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探索欲和求知欲都是需要靠興趣來激發,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素質制定措施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刺激、新鮮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調整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師能夠從課本內容出發,設置一定的情景展開教學,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盡量使得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積極地開始自主閱讀,比如借助講故事、朗誦等引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生活描述一下并與小女孩作比較,這樣孩子們能夠在對比中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困難,進而領會文章主旨,同情心和愛心被激發。教師也可以趁熱打鐵讓他們寫一下感想,在提高閱讀水平的同時也對寫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
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
良好習慣的培養在學習中非常重要,開始學習行動的第一步就是良好習慣的推動,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才能夠主動進行學習、接受。學習的好習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出來的,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引導,課堂上有意識地對他們加以指導,積累閱讀量,拓展閱讀視野,在量的積累過程中最終實現質的跨越。教師應該從學生接受力和學習能力出發,給他們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引導他們向自主學習方向轉變;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進行定期閱讀討論,組織學生將自己閱讀的作品進行分享、討論,進而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長此以往養成自覺閱讀的好習慣。
三、教師要糾正學生錯誤的閱讀方式,教給學生正確的方式和技巧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方面同樣是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就要教給他們學習方式。拿閱讀來講,教師不應該僅僅給學生傳授一些閱讀知識,而是教給他們閱讀方式,讓學生掌握技巧、獨立閱讀。所以,教師要將傳統的教學和觀念放棄,使用最新的多樣教學,因材施教,讓學習閱讀的主動性得到發揮和提升。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分組討論就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這樣他們可以對課本內容、知識做到自覺深入理解、掌握。此外,關于所學文章的民俗風情、逸聞趣事等也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在這些課外知識的吸引下,學生能夠自覺提高課外閱讀量,有利于拓寬閱讀范圍。
四、教師要多加強學生的比較閱讀訓練
技巧和方式在閱讀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語文教師加強重視。在眾多閱讀方法中,比較閱讀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聯系新舊、發現不同,提高閱讀效率和教學效果。如,在進行《少年閏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找來《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看,然后將兩篇文章對比,在比較中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包括生活背景、人物性格,然后教師再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發表意見,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還能增加師生、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
總之,新課改逐漸落實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的課堂、課本教學已經滿足不了課改的多種需求。培養學生的個人素質、創新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其中,小學生最短缺的就是閱讀能力。建設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因此,語文教師也開始將其作為課堂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閱讀課時盡量讓學生走進生活、自然,讓他,讓他們從中獲取所需知識、信息,真正做到走出課堂和教科書,延伸拓展閱讀能力,不但能夠提高寫作和語言能力,還可以陶冶情操、培養人格。教師要明確小學語文教學中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因素以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措施。以上要點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