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蕓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技術與數字化技術在越來越廣的層面上有所應用。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化技術的其中一類,近年來在小學教育的優勢也彰顯的愈來愈明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貼近新時代的課程改革要求,更能夠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基于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將探討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中培養學生審美的重要性,并同時分析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美學鑒賞的初識。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音樂;審美培養
引言:
小學音樂課堂是藝術課類的一項,其對于學生的審美培養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倘若在音樂課堂中,多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發現美、創造美,聽懂音樂、享受音樂,并且有意識的去剖析音樂背后的故事。這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是追求美、向往美的,小學學生也正處在一個吸收周圍萬物的階段,在這個時候,培養其審美能力,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的重要性分析
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往往是唱歌、音樂欣賞和相關的樂理相結合教學,雖然說樂理知識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們快速掌握音樂知識,但大量枯燥的樂理灌輸給學生時,會很大程度的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便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選取適合小學學生年齡段的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圖、音、頻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陣陣融入到音樂當中,尤其是像音樂曲調,學生們要親身感受,用心表達。運用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也能夠很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在寓教于樂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汲取知識的效率和教學質量。
樂理知識往往充斥著大量的音符符號以及調式節拍等。若僅是通過傳統課堂的板書及音樂老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們真正理解音樂知識,對于審美要點可能就更難以達到了。久而久之,可能還會使得學生喪失對音樂課堂興趣。而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樂理的難點融合在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效果、音頻當中,能夠增強學生的記憶點,聽覺與視覺的結合也能夠更深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種形式,也非常適合對于世間萬物處于好奇階段的小學學生,在提高了學生們的積極性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要求。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多媒體技術如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育中
(一)使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的審美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若是談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對于美的感知以及對于美的事物的分享。相關教師在做課程設計時,便要盡量去避免大量冗余的、讓學生感到乏味的樂理知識。最好是能夠通過一小個片段或者是幾張圖片使得學生盡快融入到音樂的背景中,相似音樂風格的音樂,甚至能夠在相似音樂中找到略微不同的點。教師對于不同的音樂也要有不同的敏感度,善于去做對比分析,并且能夠讓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不同作品的不同美感。帶領學生在聽不同的音樂的同時能夠去分析不同的美感。例如:教師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中,便可以選取<<蟲兒飛>>這首歌,并且老師在選取這首歌時可以選用螢火蟲的動畫視頻配以音樂,使得學生能夠更快融入到音樂環境中去。也能夠更深一步的領會到歌詞中的含義。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選取與之旋律相似的德國歌謠<<小鱷魚>>,讓學生切身去對比相似音樂風格中的不同點。
(二)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領悟音樂作品
學生通過欣賞和分析,可以逐漸掌握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風格的曲子的情緒表達與音律特點。甚至說,在熟練到一定程度后,能夠很容易的分辨出音樂的所屬國家與風格,進而能夠掌握音樂的曲式結構,從而逐漸形成自身的音樂審美。小學學生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都處在一個逐漸形成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老師也能夠比較好的去培養。教師便可以好好把握學生的好奇心,將音樂用圖文、用故事的形式展開。倘若是遇上一些比較久遠或者是歷史緣由復雜的音樂,可以援引當今的音樂例子,加深學生們對其的理解。例如:在帶領學生們聆聽<<高山流水>>這一曲調時,便可以放出伯牙子期相遇時的動畫畫面,教師也可以給同學們生動講述這首歌背后的故事,便于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音樂作品的音樂背景,如果,有條件的話,甚至可以將古箏或者是古琴的實物帶入到音樂課堂中,讓學生在親自撥動琴弦時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樂器所傳達出來的弦樂美。教師在開展音樂活動時也要緊抓學生的興趣點,多加開闊學生的視野,帶領學生用多個感官去領悟音樂之美。另外,教師還可以與學習音樂相關樂器學生交談,讓他們將自身所學到的在課堂上展現出來,一來,可以給學生一定的展現自己的機會;再者,其他學生聆聽同班同學的表演,也會有更多感悟[2]。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學生對美的想象
創造力與想象力是音樂創造和音樂欣賞中的基本要素,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地去調動學生們創造美和發現美的積極性,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美學能力[1]。所以說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不僅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也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的學生在解析音樂時不局限于一個固定、死板的框架中,也能夠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身的審美。例如:在進行<<上學歌>>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根據這首歌,編一個自創的舞蹈,用肢體動作的創造來表達這首歌給自己的感覺。舞蹈動作與音律的結合創造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審美性。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也可以選取類似于<<天空之城>>的純音樂,讓學生嘗試著用自己的審美風格去賞析音樂,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審美,也不囿于老師教導的固定框架中。
三、結束語
從現在發展的結果來看,在小學的相關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都起到了一個非常顯著的作用,圖文、音頻相結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興趣。而小學音樂課堂中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更要好好引用這一項技術,使得學生能夠真聽、真想、真思,調動多個感官對于美的感悟和發現。這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小玲 陳.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的作用[J]. 2019.
[2]王子娟. 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