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方 趙篤華
摘要: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均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兩門課程的目標、功能、內容、實施形式、操作技巧、師生關系等進行比較研究,進一步厘清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以避免相互混淆、取代、泛化或者顧此失彼,從而更好地發揮課程各自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比較研究
一、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涵
(一)道德與法治的內涵
道德與法治要引導學生遵守社會規則,使學生能夠做到了解法律、不觸犯法律、用法律保護自己;引導學生自覺珍愛生命、加強自我規范、培養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品質和自覺傳承中華文化的能動性。[1]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2]
(三)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
道德與法治是注重道德價值、法治價值,關注中華優秀文化中有關“潤德”、重“法”精神的滲透、堅持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課程,注重價值觀教育是本課程的根本屬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
根據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確定的教育目標、內容和實施要求可以看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雖然具有學科教學的特點,但更多的體現出非學科教學的心理活動輔導的特性,它強調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性、體驗性以及活動性。
二、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相同點
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質上都是對學生思想產生影響的教育活動,從而使學生的行為方式、道德品質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并能適應社會活動。
(一)教育總體目標一致
道德與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服從于社會主義社會學校培養人才的總體目標,都是為了培養健全發展的、為社會所接納的、能發揮自己潛能的有用之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兩者在育人的總任務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教學過程遵循共同的基本規律
不管是道德與法治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規律。
(三)遵循時代主流的價值觀取向
不管是道德與法治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實施,向學生傳授的知識與所處的時代、社會價值取向相符合。
三、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差異
(一)課程目標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強調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言行符合社會規范,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道德內化過程,使人塑造高尚的心靈與社會正義感。
(二)課程功能
從課程功能上看,道德與法治教育主要關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問題,關注政治立場、觀點、方向問題,關注法制意識、道德意識、社會規范等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則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完善及社會適應性問題,預防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不適應或心理困擾問題。
(三)課程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育往往注重“高、大、全、遠”的人物、事件、理念、原則、規范等,特別是為學生樹立的榜樣往往是蓋棺定論的英雄模范,事跡雖然感人,卻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比較注重“真、實、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態、理念及價值判斷等,往往從學生身邊的具體人物、具體事件切入,引發學生的思考,化解他們遇到的具體矛盾與困惑。
(四)課程實施形式
從課程實施的形式上看,道德與法治課側重由外而內的理論灌輸和道德教育(盡管它也有榜樣的感染與熏陶);而心理健康教育課則側重由內而外的自我體驗、自我感悟、情緒的釋放和個性的張揚。
(五)課程操作技巧
從課程操作的技巧上看,道德與法治課依據教學規律來進行操作,講究的是教學常規、教學技巧、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而心理健康教育課則依據團體動力學規律,講究的是運用傾聽、關注、理解、同感、回饋、重述、引導、面質、具體化及行為訓練等心理輔導技術。
(六)師生關系
從師生關系上看,道德與法治課的師生關系是“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角色要求教師不斷教導學生,多講道理和行為規范;而心理健康教育課是“輔導者與學生”的關系,輔導者的角色要求教師多引導、多啟發學生,幫助學生解決自己的問題,以實現助人自助。
四、比較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啟示
(一)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學科滲透融合
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喻為打地基,把德育比喻為上層建筑。前者使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力,后者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首先教師要進一步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相互借鑒教學方法,比如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可以參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操作技巧,采用傾聽、關注、理解等技術,以此拉近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為打造師生共同體創造有利的條件,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實施。
(二)挖掘課程內涵,促進教學手段多元化
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互補充,前者關注學生的道德素養、后者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道德內容、又要發揮道德與法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教師要采用適宜且多樣的教學方法,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活動,實現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有效拓展兩門課程,達到學科間的資源共享,從而使不同學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三)打造精品課程教學,樹立先進教學典范
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涉及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效果的多個層面。教師要注重精品課程教學,從教學課程內容準備,到教學內容授課,以及教學實踐的效果,都應以高要求的教學標準切入教學活動每個環節,這不僅有助于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也能讓道德與法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最大化。打造精品課程教學,是樹立先進教學典范,也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探索創新性教學方式方法過程中的重要嘗試。
參考文獻
[1]王巖.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可行性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 2017, 19(2).
[2]陳道明.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其教學與輔導[J].課程.教材.教法,2003,(10).
作者簡介:王彩方(1991.01-),女,漢族,籍貫:廣西陸川,單位: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趙篤華(1984.07-),男,漢族,籍貫:廣西全州,單位:廣西藝術學院學工部(處)輔導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