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形勢 高校 共青團
作者簡介:陳海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00
(一)基層團組織功能發揮不足
高校共青團基層團組織在日常工作開展過程中,往往出現的情況是,除大中型支部活動外,絕大部分日常工作均由團支部書記一人落實完成,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工作參與度不高,其“組織”和“宣傳”兩個功能未能有效發揮,久而久之,基層團組織“戰斗力”下降明顯;支部團員青年思想意識模糊,不明白高校共青團作為先進青年重要組織的使命責任,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未起到模范作用,對共青團工作重視程度和參與力度不夠,“三會兩制一課”制度落實不規范,存在走形式化、敷衍了事的情況,青年培養教育、管理服務,尤其是“對團員進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等基層團組織工作任務完成情況不好。
(二)高校共青團工作覆蓋面不夠
機制上,高校中信息傳遞過程中層級關系越多,產生的信息遺漏和曲解就越多,基層團組織接受到的信息效力就越弱,存在“高位截癱”現象,且基層工作主要匯聚在團支部書記等學生干部身上,實際執行效果大打折扣,導致工作力度不夠;形式上,精神傳達和工作安排多為“自上而下”的形式進行,團組織主導部署,學生被動參與,缺乏雙方平等互動的機會和途徑,工作形式維度不夠;內容上,“指令性”部署多,基層“實操性”指導少,學生參與的“號召型”活動多,細致具有“針對性”的活動少,制定的“政策規劃”多,解決學生能力塑造、權益維護、成長發展等“實際需求”的落實少[1],工作內容深度不夠。
(三)團的教育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
對于團員教育基礎要求,高校低年級支部的落實情況普遍優于高年級支部,而對于面向全體團員青年的活動,參與者中低年級青年占絕大部分,高年級青年的關注度普遍較低,高年級青年常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長此以往,由低年級青年參與仿佛成為了“慣例”;對于需要“發聲亮劍”的活動類型,無論是在分團委或是基層團支部中,帶頭參與的主體還是團學組織干部或團支部委員,團員青年自愿參加的不多;對于辯論、演講、朗誦等共青團活動常見類型,其本身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天賦和基礎,有時會出現組織者既要搭臺又要編劇,還要擔任演員演出,長久以往,組織者缺乏信心,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
(一)信息化新媒體環境空前活躍
當前信息化建設發展活力空前,青年學生熱愛新鮮事物,喜歡先試先行,在互聯網時代最為活躍,會主動融入互聯信息流的“自由空間”,各類新媒體“鋪天蓋地式”的進行全天候信息包圍,其中不乏不利于青年成長發展的反動信息和腐朽思想,青年學生極易受其影響,而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又為青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進行思想行為規范增加了難度,致使一些青年學生政治意識淡薄、缺乏民族精神。青年學生即是互聯網時代的最大受益者,但同樣也是受其負面影響最深的群體。
(二)高校管理體制機制不斷改革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教育,校園內學生數量增多,學生情況愈漸復雜,高校共青團工作對象隨之出現了復雜多元的情況,加之“書院制”“大類招生”等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學業規劃、未來發展等自主制定課程學習計劃,存在住宿地點相同的學生其專業方向未必相同,專業方向相同的學生其上課時間地點未必相同的情況,這種模式有助于學生根據實際需求自我發展,但是班級團支部的概念嚴重淡化,若沿用傳統的依托班級建立團支部的工作模式按部就班,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青年學生發展需求愈加豐富
當代青年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成長環境較以往變化顯著,個性化、多層次、全方位等需求特點突出,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較強,欠缺對社會制度規范和大眾思想意識的思考,部分青年對于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表現出反感和抗拒;高校共青團常采用統一標準的程序化、批量式工作方法,“就團論團”情況普遍,“第二課堂”育人功能不明顯,導致高校共青團傳統工作模式與當代青年學生新特點和成長發展新需求之間矛盾愈加突出。
(四)組織建設思路亟需轉變優化
常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隊伍中,校級團委組織工作人員一般為專職教師,院系級團委組織指導教師多由輔導員或辦公室職員兼任,有的身兼多職,為共青團工作留出的精力和時間并不多,專業水平和個體素質也未必符合要求;工作方式上以“指令性”“號召型”部署安排為主,一般由“校-院-班”逐級向下傳達,院系級團委組織直接對接基層團支部,支部內相關工作安排由支部書記等學生干部落實,往往只起到了“傳話筒”的作用,使基層工作抓手毫無力度。
(一)明確職能,轉變模式,不斷激發基層團組織活力
團的基層組織是共青團開展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擔負著教育、管理、監督團員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青年的職責。在信息化新媒體環境和高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新型“扁平化”工作模式逐漸在部分實踐嘗試中效果突顯,精神傳達、教育活動、信息收集等部分工作完全可以將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通過信息化手段擺脫物理空間限制“一竿子插到底”,嘗試基層組織進公寓、團員教育進公寓、文化活動進公寓等模式[2],疏通“毛細血管”,與廣大團員青年線上“面對面”平等互動,靈敏“神經末梢”,激活基層組織自主管理和運行能力。
基層團干部是學院分團委聯系基層組織最密切的紐帶和最有效的抓手。學院分團委應積極轉變與基層團干部長期保持的“單方向部署安排”的傳統關系,主動在“向下工作任務布置”和“向上工作建議征集”之間掌握平衡,積極突顯團員青年的主體地位,傳遞新時代青年思想動態,探尋質量高、效果好的教育活動類型,并不斷加強學院分團委對基層團組織的日常工作指導,做基層團干部的“智囊團”,緩解團員青年多樣化等帶來的多方面工作壓力,為進一步提升共青團工作實效奠定基礎。
(二)健全機制,嚴抓隊伍,持續推進組織結構完善
高校共青團的各項制度是組織運行的根本規則,是組織內所有團員青年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3],其貫徹落實程度與共青團工作實際效果直接掛鉤。高校共青團組織應進一步健全和規范共青團各級組織的制度體系,主動聽取基層反饋,及時解決工作任務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結合校院組織結構和學生成長發展實際,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將共青團工作任務要求圓滿完成。
重視對組織隊伍的培養、選拔和管理,加強對負責同志的工作輔導、業務培訓和作風建設,上級團組織要常態化下沉基層,建立向下的對接指導關系,定期參加基層組織的會議活動等;就當前工作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邀請上級共青團組織和兄弟院校共青團負責同志來校指導,有條件的支持團干部掛職鍛煉;從高校各部門優秀黨員、團員中有計劃地選拔優秀人才充實隊伍,采用專職、掛職、兼職相結合的工作隊伍模式,煥發共青團組織思維活力。
加強對工作落實過程的記錄監督和結束后成效的反饋評價,健全團干部的考核、監督和問責制度。基層團組織對會議做好記錄,將團課學習列入支部學年工作計劃按時推進,注重團員青年的真實感受,及時收集問題、優化方案、總結成效,上級團組織要起好監督作用,嚴格杜絕基層得過且過、上級敷衍了事等情況,將“依規治團”基本要求作為有力抓手。
(三)善用網絡,轉型融合,充分發揮新媒體陣地實效
用好“智慧團建”“青年之聲”等現有門戶資源。建立共青團信息網與學生工作信息庫的對接渠道,保障基層組織數據準確、更新及時,完善團員青年網上“戶口”,將精神傳達、教育宣傳、信息報送等工作渠道逐步向線上轉移,減輕基層壓力、提升工作效率。
拓寬網絡新媒體陣地。根據調查顯示:學生接收訊息最廣泛的來源是班級、團支部的QQ群,因此要疏通各級團組織“網絡單元”之間的信息傳遞渠道,同級團組織建立平面媒體矩陣,層級間形成立體化媒體矩陣,同時將學生組織和社團的官方微信、QQ、公眾號等納入網絡矩陣,一點發聲、全網聯動,保證服務對象全覆蓋。
提升共青團網絡團隊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要求共青團干部加強網絡運用能力,將共青團工作與網絡媒體有機融合,提升工作推進實際效果。在運營過程中能通過對網絡媒介的有效設計,將共青團的指示要求傳遞給廣大青年“入腦入心”,及時掌握廣大青年的思想動態和成長需求,以更加“接地氣”的形式降低與團員青年線上“面對面”的門檻,打造“團網”深度融合、“團青”充分互動的工作新格局[4]。
(四)融入大局,改革創新,持續夯實“第二課堂”育人功能
堅持融入人才培養大局。高校共青團要重點發揮“志愿公益”“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實踐環節的協同育人作用,主題內容上要引導學生圍繞國家方針、社會需求、個人成長等關鍵方面展開,參與團隊要制定明確的行動方案和成果計劃,選配專業教師跟隊指導,各級團組織分層做好設計規劃、項目供給和跟蹤評價,要讓學生將“各類實踐環節最真實的體驗收獲”有效轉化成“個人成長發展的能力提升”。
堅持發揮“第二課堂”優勢。高校共青團工作具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點。內容上,圍繞學生發展實際,面向成長成才需求,主動融入青年、了解青年、關愛青年,維護青年權益,積極為青年發聲;形式上,注意方法轉變和模式創新,掌握好“傳承”與“創新”的動態平衡,針對高校各部門、各專業、各年級青年打造文化“精品”,讓每位高校青年都能找尋到適合自己的“第二課堂”項目,實現政治錘煉、知識實踐、技能拓展、素質養成等內容的青年全覆蓋。
堅持構建制度機制保障。各級團組織應在研究對照共青團相關文件要求、充分征求廣大青年建議后,結合高校人才培養實際,制定“第二課堂成績單”實施辦法,可參照部分先驗高校引入“項目化”“學分制”管理模式,將“第二課堂”內容以課程形式納入專業培養方案,依托新媒體陣地建立“向上申請、逐級審核、動態更新、全程記錄”的大數據信息平臺,對學生參與過程和成果反饋進行多級全方位評價,其評價結果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形式體現,可作為學生評獎評優、復試推免、推優入黨、就業求職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張凌寒.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管理工作創新初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6):147-150.
[2]劉慧.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6):37.
[3]秦濤,張效利.高校共青團組織提升的現實意義與實踐路徑[J].高校共青團研究,2018(1):39-46.
[4]陳尚鈴,覃玉,羅海芳,何鳳能,鄒源忠.新媒體環境下“網上共青團”發展調查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