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白一君
摘 ?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符號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資源。本文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等方法,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三大核心育人資源;在分析高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現狀的基礎上,從“重視課程地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加強‘三教改革,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以文化人、實踐育人,全面構建課外教育的合力”三個方面研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 高職學生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在語言文字、生活行為習慣、思想觀念、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凝聚著中華民族廣泛認同和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1],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高職院校要培養道德品質高尚、愛國主義情懷深厚、國際視野正確的新時代職業人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目前,學術界對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價值和意義的研究較多,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路徑的研究相對薄弱,尤其針對高職院校實施的路徑研究更加薄弱。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來,各院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展開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施路徑上還有改進的空間。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育人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從學生成人、成才的角度概要而言,包含三大核心育人資源:與個人相關的道德品質、生命價值與意義,與社會和國家相關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與國際社會相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理念。
1.與個人相關的道德品質、生命價值與意義。
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哲學是貫穿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誠信為本”“百善孝為先”“謙和禮貌”等是中華民族道德品質的體現。儒、釋、道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文化,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家的虛空與慈悲,道家的辯證與灑脫,都在思想道德層面教化華夏兒女,教會國人面對周遭有正確的世界觀,面對自己有正確的人生觀,面對世事有正確的價值觀,豐富內在,指引現實,成長人、成就人。
2.與社會和國家相關的國家情懷和民族精神。
與傳統思想文化同時發展的還有傳統文學與藝術。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英雄事跡和愛國情感比比皆是,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國家情懷與民族精神。心系楚國,得知楚國被秦滅亡后悲痛難抑,自沉汨羅江的屈原;憂國憂民,獨上高樓,看見“國破”衰景而“恨別鳥驚心”的杜甫;戰事頻繁的宋朝,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辛棄疾、陸游、文天祥……這些偉大的文人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風格構筑了歷史長河無法抹滅的愛國精神,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
3.與國際社會相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
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統一國家,自古以來就以友善謙和的態度面對鄰里,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鑒真東渡等無不顯示了中華民族以兼容并包的心態面對世界多元文化格局。自張騫出使西域,我國派使節前往別國加強合作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路線,以此為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延展,彰顯了中華民族在倡導全世界合作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努力和貢獻。
二、高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制度形式進入各級學校教育,“中華經典誦讀”“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等文化藝術活動走進師生,開展效果良好。筆者對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等22所高職院校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問卷調查,各高職院校既有取得成效的一面,又有需要切實改進和加強的地方。
1.高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現狀。
第一,以公共基礎課課程開設為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為必修課或限選課。課程設置方面,在調查的22所學校中,有14所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公共必修課程,有8所學校將其列為限選課程。教學方法方面,除課堂教學外,22所學校均開展了“經典誦讀”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校園文化活動,其中2所學校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課外實踐。
第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平臺,將內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通過調查發現,各院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概論”“形式與政策”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先哲的論述、實踐案例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志愿服務等思政課程實踐結合,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文化浸染達到育人效果。
第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是在校園硬環境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如在學校的宣傳標語、教學文化建設(圖書館、教室等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一些院校在圖書館構建的“中華文化長廊”專區;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傳統節日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清明節紀念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活動。
2.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重視不夠,教學效果不顯著。雖然各個學校均按要求開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但是對課程建設、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院校的師資較薄弱、缺乏專業的師資;調查數據顯示,90%以上的學校,該課程教師的物質待遇低于學校專業課教師待遇,50%的學校專業教師配備不到位。
第二,教學標準不統一,教學內容差異化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界定沒有統一,各院校教學缺乏統一大綱,內容和教材選擇上因校而異。調查數據顯示,使用統一教材版本的學校僅有2所。雖然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教材很多,但多數是對經典原文的照搬和詮釋,缺乏系統的中小學、高校教育教材,高職和本科教育教材未分開,教育開展的針對性不強。
第三,教育合力未形成,育人形式較單一。各高職學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方面合力不夠,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活動參與度不高,實踐育人效果有待強化。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低于70%,學生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比例為45%。
三、高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
1.重視課程地位,將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
第一,平衡人文教育與技術教育,培育“德技并修”的職業人才。高職教育要實現培養“德技并修”的育人使命,除了技術教育外,人文教育亦非常重要。《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指定和實施的指導意見》(2019)明確指出,要開齊開足文化基礎課,目的是要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以人文基礎涵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各學校要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在學生成人、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開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注重課程建設。
第二,深挖課程育人資源,做到教學標準和內容統一。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的力量。”[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育人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維度是一脈相承的,前者為后者提供豐富的資源,后者育人功能的實現基于前者。相關部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范疇,制定統一教學大綱、編寫統一教材、納入統一管理。
2.加強“三教”改革,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第一,加強教材與課程建設,開發高職統編教材。課程教材和課堂教學內容是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載體[3],教材建設工作對落實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是相關主管部門要統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材編寫,既考慮與中小學教材的序接性,又考慮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身心特點、學習能力等,編寫實用的高職專用教材。二是要編寫高職專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或在現用本科、高職通用版本教材基礎上新增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案例教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涵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三是各學校可以結合專業建設,以職業素養為切入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專業建設、創業就業指導中,開發具有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第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抓好教育的兩個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求傳播者必須能有效地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求傳播者必須能在讀懂吃透的基礎上將文化精髓有效地傳播出去”[4],通過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最終達成對文化的理解、認同、自信,以文化涵養個人素養。教師隊伍建設至關重要。一要做好教師選拔工作。教師選拔既重視專業知識,又重視思想政治素質,將政治素質擺在首位。二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資源、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培訓。通過培訓,讓教師既具備常規課堂組織能力又具備“生本課堂”組織能力,既具備傳統課程教學能力又具備現代信息化教學能力,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具備實踐教學能力。三是制定政策激勵,做出政策傾斜。部分學校,尤其是民辦學校在教師待遇方面還存在“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問題,高職院校要從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入手,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出政策傾斜。
第三,加強教法改革,強化教學效果。作為教學媒介,好的教學方法往往能讓教學事半功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注重教法改革。一是重視主渠道作用,強化課堂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論實踐,如“生本課堂”理念下的“翻轉課堂”等,又要重視理論“灌輸”方法在基本理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理論“灌輸”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滿意度和獲得感,強化育人效果;二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互聯網、在線教學平臺、抖音等)是青年學生樂于使用的媒介,也是開展現代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教法改革應立足于現代信息技術基礎,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探究線上教學、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融合。
3.以文化人、實踐育人,全面構建課外教育的合力。
第一,以文化人,實現校園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華中理工大學教授劉獻君的“泡菜理論”認為:校園文化是泡水,學生是泡菜,泡水的味道決定泡菜味道。校園文化建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強化作用。一是在校園環境中加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在文化氛圍中受到心靈和情感的浸染,形成思想和行動的自覺,如在教室、圖書館、宿舍等場所加入名人名言、文化介紹等內容。二是實現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加學習體驗感和獲得感。學校可將清明、端午、中秋、孔子誕辰紀念日等中華傳統節日、紀念日中蘊含的育人資源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進行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重視“優秀傳統文化類”社團的建設,如武術社、書法社、詩詞社、朗讀社等。學校要做好此類社團的指導和建設工作,引導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大活動參與面,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浸染和感化;四是重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在“互聯網+”的今天,學校的官網、微平臺、抖音等成為學生獲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平臺,要從版面設計、內容組織等方面入手,建設學生喜歡、寓教于網的網絡文化,將網絡平臺建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陣地。
第二,實踐育人,夯實教育效果。實踐是將知識、理論、意識外化為行動自覺的根本手段。通過實踐不僅能讓學生在參與中增長才干,而且能提高學生參與社會、投身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自覺。一是要開展好課程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理論性很強,但應是一門理實一體化課程,課程教學實踐要根據實際內容,結合當地、當校的歷史和人文等資源開展專家講座、經典誦讀比賽、文化參觀等活動,如成都市區的院校在教授傳統節日——清明節時,可在人民公園的英雄紀念碑前開展“緬懷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二是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實踐有機融合。“仁者愛人”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包含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思想;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實踐亦是培養“德技并修”的新時代職業人才的題中之義。要將高職學生志愿服務與社會公益實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有機結合,形成教育合力。三是要與專業實踐有機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內容,與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互為補充和強化。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教育中提高職業素養,加強工匠精神教育。
參考文獻:
[1]孫留濤.自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審視及其質量提升策略[J].廣西社會科學,2017(08).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李霞,孫留濤.新時代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19(01).
[4]葛叢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8).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民航服務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G2018-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