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談音樂與教育學,首先要尋求兩者的契合點,這個契合點就是音樂教育學。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所以,音樂教育學作為一種學科理論,就需要對人類歷史上的音樂教育各種實踐活動,從多元文化的多種角度給予觀照。無論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是促進和提升本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有益之路。
【關鍵詞】多元文化;中學;音樂教學;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147-02
【本文著錄格式】呂小允.中學音樂教學的屬性與內含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10):147-148.
關于多元音樂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后現代音樂的產物。后現代的反美學也主要是反歐洲中心的音樂美學,是在西方音樂即歐洲中心的基礎之上。“多元音樂”和“多元音樂文化”則比后現代“反”得更進了一步,“反”得更徹底了。半個世紀以來,多元音樂文化思想在國際上越來越流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趨勢。
一、中學音樂課程設置的目標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是處于核心地位,課程建構過程中所確定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會制約、支配、影響學校的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目標既要體現學科的特性,又要體現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因此,在課程編制中,課程目標的確定是課程的核心內容,沒有目標的課程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樣不知行進的方向,課程的目標是一盞指引某一學科教學的指路明燈。
離開了人的教育,教育也就不存在了。作為教育核心內容的課程同樣是以人為對象建構的,因此,無論課程如何變遷,以人為對象的課程建構永遠無法改變。人是文化哲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文化研究的對象是文化,但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是基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文化是人創造的,因而文化具有屬人的本性。這一點與教育及其核心內容的課程的研究對象不謀而合。
素質教育是一種關于“人”的教育,它體現了一種“人”的存在,它是一種真正“人之為人”的教育。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開啟了21世紀初的課程改革運動。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即“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這次課程改革運動凸顯了教育中“人”的存在,它力圖走出知識傳授的目標取向,確立培養‘整體的人的課程目標;破除書本知識的桎梏,構筑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內容;擺脫被知識、奴役的處境,恢復個體在知識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可見,從人的視野出發來探討課程改革運動是21世紀初我國課程改革的基本轉向。作為教育組成部分的音樂課程改革同樣凸顯了這一核心理念,其課程目標也凸顯了人之存在的理念。
21世紀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促進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人的素質是一個系統整體。何為素質教育,國內教育界對其內涵所指及其分類閃爍不定。目前,對于素質的分類,有的以“要素說”作為依據,把人的素質分為政治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知識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五類,這實際上是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德、智、體、美、勞五育為根據的分類;有的學者按人的素質發展水平將素質構成分為三類:生理性素質(包括生理特征和生理機能特征等)、心理性素質(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智力因素和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昝力因素)和社會文化性素質。總之,素質的內涵十分豐富,目前教育界對其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眾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解讀素質及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課程目標”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可以說,這次學校音樂課程目標的建構是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所提出的“三維目標”,結合了學校音樂教育自身特點構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在這個理念指引下,我國21世紀初的學校音樂課程的總目標中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方面進行了構建,同時對不同年級的“學段目標”進行了闡述。
二、中學音樂課程的文化主體性
以西方音樂知識理論作為基礎所建構的學校音樂課程凸顯了西方音樂文化的主體性,它傳承和傳播的是西方的音樂知識理論,并以此塑造著中國音樂學子的音樂價值觀和實踐,這種以西方音樂文化作為基礎的學校音樂課程建構造成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斷裂,百年來學校音樂課程發展中沒有中國民族音樂的知識“話語”,如中國民族音樂自身存在的記譜法、教學法、價值觀、審美觀等極少涉獵,即便有也是以西方音樂知識體系來規范。學校音樂課程建構中缺乏中國民族音樂自身的系統理論的傳授,如中國民族音樂的樂理知識,還有對中國民族音樂中蘊含的文化觀理解的缺失。當然,也許有人會問:中國近現代以來創作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新音樂”難道不是在傳承中國民族音樂嗎?作為學校音樂教育中“普通話”的新音樂雖然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傳承著中國民族音樂的某些內容,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所運用的西方音樂創作方法表明它承載的是西方音樂知識而不是中國民族音樂中自身的音樂知識,它無法涵蓋中國民族音樂的全部知識內容,也無法掩蓋傳遞西方音樂知識的基本事實。
20世紀以來,學校音樂課程建構中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在西方音樂知識體系的強勢“話語”下被遮蓋了,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學校音樂課程建構中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性的缺失。20世紀90年代所提倡的“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可以說是對中國學校音樂課程中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性的一種呼喚,盡管這種理念得到了眾多音樂學者的認同,但在實際的學校音樂課程理論與實踐中依然困難重重。
從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視角來審視學校音樂課程建構,學校音樂課程的文化主體性需要從西方音樂文化中心論轉向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這是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基礎。這種文化主體性是以母語為根基的,但這種母語的音樂教育并非僅僅囿于歌唱、民族音調等方面的識別,它還包含著母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及民族的精神與靈魂。所以說,母語音樂教育的課程建構是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作為課程的主體性文化,它所傳授的音樂基礎知識應是以中國民族音樂為主,而不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依附于西方音樂文化的主體性,這是母語音樂教育的靈魂所在。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現了學校音樂課程建構中對文化民族性問題的認識,而這是學校音樂課程建構的文化主體性抉擇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21世紀是全球化浪潮迅速推進的時代,這個浪潮已滲透到思想、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人類共同體”、“地球村”已成為一個真實的社會存在。文化全球化并非等于文化的單一化或文化的一元化,但在這個全球化過程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強勢的經濟、發達的科技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進行著沖擊,全球化引起了發展中國家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生存與發展的擔憂與警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個民族的文化必須保持其獨立性,否則極易被強勢文化所同化。世界各國都意識到,只有發展本民族文化方可抵御、化解全球化時代所產生的文化同質化或文化一元化的危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文化民族性的強調與認同是全球化時代音樂教育必應然選擇。
三、中學音樂課程的文化屬性
縱觀整個20世紀的學校音樂教育,在整個20世紀的學校音樂課程標準(大綱)中未曾有過“人文性”的描述,音樂教育的人文學科屬性未能顯現出來。即便人們意識到音樂教育的人文性,但由于受到現代性范式的影響,學校音樂課程的建構深受自然科學研究范式影響,視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論為圭臬,與自然科學一樣,人文學科也力求通過建立術語體系,搭建理論框架及自然科學借鑒而來的嚴格的方法程序來進行求知活動。
在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主導下,學校音樂課程的人文學科屬性無形中被掩蓋了。但人文學科不是“自然科學”,它更多的是關注人之存在的價值和人的精神世界,特別強調對個性和獨特意義的探究。在現代性追求科學理性范式的影響下,現代人文學科傾向于肯定客觀存在的價值。由此可見,20世紀學校音樂課程建構的思維和理念未能真正將人文學科的思維和理念滲透其中,而主要是以現代性的科學理性思維進行建構,它將人文學科中最主要的“人性”給遮蔽了,而“人文學科的最基本的特性就是以活生生的‘人性‘人道為其研究對象,而不是以客觀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為其研究對象。”在21世紀學校音樂課程改革中將“人文性”定位為課程的基本性質之一,充分體現了21世紀學校音樂課程發展的回歸人文的思想理念,也表明了音樂教育的人文學科屬性,這無疑對學校音樂課程的學科歸屬問題給予了認證。
教育中的音樂學科是歸屬于人文學科這個大家族的。但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研究目的是不同的,人文學科是“含有人道主義內容并運用人道主義方法進行研究”,這表明人文學科的特性是以人性與人道作為其研究對象,這也是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研究的最本質區別。自然科學的研究目的在于追求研究對象的“客觀性”和“價值中立性”,但學校音樂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目的在于對音樂教育價值和意義的訴求,如音樂審美價值的訴求、社會交往價值的訴求等。學校音樂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具有非常強的人文性特點。人的音樂需要、音樂興趣、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愛好等主觀因素都無形地制約著音樂課程的建構和實施。學校音樂課程的建構與實施活動交織在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的價值體系中,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特征。那種秉承“價值中立”的立場,摒棄對價值意義的追求,杜絕價值涉人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是很難真正認識和理解學校音樂課程的建構和實施活動。
四、結語
總之,現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現代音樂教育體系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本土傳承與吸收、一元與多元之間具有辯證的聯系,要正確界說多元化概念,正確處理多種學科之間橫向聯系、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市場競爭之間的縱向聯系,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學多元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金英淑.新時期音樂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基本設想[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2]王彥華.關于音樂教學改革的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3]楊立崗.音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呂小允(1978—),女,漢族,皖宿州,本科,中教二級,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