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財務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現代化經濟社會對于財務信息的加工與輸出具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目前互聯網和云平臺的大環境,會計信息更要實現網絡化、信息化的處理。我國財政部門也明確提出要各單位財務管理實現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不僅能減輕財會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它的極速運算方式和會計管理的現代化手段也提高了會計信息采集、處理、反饋的速度和效率,使會計工作能夠能更好地滿足現代化企業財務管理的實際需求。鑒于此,勢必要求會計電算化工作的從業人員在會計和計算機兩個領域都具有很好的職業能力,才能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所以,在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必須全面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職業能力
會計電算化專業作為中職學校的骨干專業,為社會各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財務工作者。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職學校對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的培養雖然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云平臺的逐步應用,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還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創新,通過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盡快適應財務工作崗位。
一、當前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教學現狀
(一)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重理論輕實踐
會計電算化專業既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理論基礎,又要求具有計算機技能和會計電算化軟件操控能力。對于理論課,大部分老師都可以輕松駕馭,但由于實踐課不但要有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最好還要有企業實踐經驗。很多學校的會計專業教師達不到這種要求,再加上實踐課操作較麻煩,需要電腦、課件、軟件各方面的配合,所以很多學校就在課時比例上更多地安排理論課,實踐課程的課時只占很小的比例,這使得學生的賬務處理能力和電算化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二)相關學科之間的教學安排不合理
會計的各個學科之間是有緊密聯系的,比如:會計電算化課程既要用到《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的內容,還會用到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可有的學校為了均衡各學期的學時,而不考慮各學科的相互聯系。比如:第一學期開《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第二學期開《會計電算化》,《財務會計》開在第三學期,而《EXCEL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則開在第四學期,導致電算化中涉及到財務會計的內容學生根本不理解,涉及到報表的處理時,需要用到的EXCEL報表中的有些知識點要到第四學期才會講到。這種學科之間的相互分離,使得教學內容不能得到很好的銜接,也不利于學生對會計電算化專業完整知識體系的理解。
(三)學生需要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
會計電算化專業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基礎上,還需要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至少可以獨立完成一整套賬務的手工及電算化處理流程,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大量的實戰演練才能夠實現。而實際上,一個學期的實訓,一個老師帶著幾十個學生也只能是讓他們比葫蘆畫瓢地完成一套賬,自覺的學生會帶著自己的思考主動參與,不自覺的就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要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需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二、提高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策略
為了適應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們要轉變觀念,革新思想,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一)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教學課時
在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時,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適應會計崗位的角色轉變。另外,中職學校要根據學科間的相關性及前后聯系,優化專業課程設置,適當增加實踐技能教學課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畢業生更多地會選擇到中小企業就業,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中小企業的會計準則及行業規范等,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在進行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課程設置時,應該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以就業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以必需的專業理論課為基礎,精心打造專業核心課程,增加實訓課的課時量,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的需要適時進行動態的調整。
(二)加大校內實訓力度,鼓勵參加競賽
1.鼓勵專業課教師編寫實用的實訓教學案例。教材在授課過程中使用貼近學生生活、通俗易懂的實例,更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實訓中用到的企業可以設定為家具廠:購進木料、油漆、螺絲——生產家具——銷售家具;或者蛋糕店:購進面粉、奶油、糖等——加工生產點心、面包、蛋糕——銷售給客戶。在此基礎上設置原始憑證(入庫單、領料單、借款單、普通發票、收據、增值稅專用發票、運雜費單據、差旅費報銷單等),讓學生填制和粘貼,繼而設定好日常業務讓學生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對會計核算過程進行系統全面的練習。
2.會計電算化與手工賬相結合。在電算化系統中可以建立上述家具廠、蛋糕店的賬套信息,錄入有關基礎數據,從期初建賬開始,進行人員分工、設置操作員權限,進行基礎檔案設置,進而利用總賬系統配合工資、固定資產、購銷存和核算模塊,進行記賬憑證的填制、審核、記賬等,最后利用報表系統完成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相關報表的生成,用貼近生活的實例讓學生全面掌握電算化的操作流程。
3.分組練習、培養團隊意識。會計工作有內部監督和牽制制度,實訓中也應有所體現,可以將學生三人為一組,分設出納、會計、主管不同的崗位,賦予相關權限,每個人進入職業角色,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一整套賬的賬務處理。各組之間通過速度和準確率進行角逐,分出高下,適當給予獎勵。一輪賬目處理完成后可以再交換角色繼續練習、繼續評比。通過這樣的形式,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專業技能,又培養了團隊協作意識。
4.參加專業技能競賽。普教有高考,職教有技能大賽。職業教育以專業見長,國家近年來組織開展了各級各類專業技能大賽,省賽、市賽都設有點鈔、翻打傳票、會計電算化、會計手工(無紙化)、會計手工(全員化)、稅務技能等專業項目。通過一輪一輪的選手選拔、集中培訓到帶領學生參加比賽,這個過程老師和學生都在反復練習和磨合,同時也是一個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專業技能競賽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高了專業技能,同時還促進了教師教學知識和水平的提高。
(三)加強校企合作,設立校外實訓基地
中職學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在專業崗位上閃光。因此,必須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及時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變化,與企業建立穩固的長期合作關系,才能夠培養出適應企業發展變化和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設立校外實訓基地,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和實習機會,在企業實訓中讓學生更早地適應職業角色轉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總之,面對新的時代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提高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財務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劉濤.全面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J].北極光,2016(8).
[2]代忠宏.中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踐性教學淺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