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慧 白映星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要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集美學價值與人文精神于一體,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現階段語文教師要著力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在目前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古詩詞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語文核心素養;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2-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66
在現階段教育背景下,想提高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水平,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有效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都對古詩詞不太感興趣,究其原因,一是古詩詞對于學生來說年代過于久遠,與自己的現實生活并無聯系;二是古詩詞中含有很多文言詞匯與歷史典故,學生閱讀理解有障礙,即使對照課本注釋也不能完全理解,有一定的畏難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教授學生知識點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逐漸認識到古詩詞在文化傳承及文學素養養成中的重要意義,感受其在遣詞造句和構思行文上的美感,從思想上提高對古詩詞的認知度,進而讀懂古詩詞,并漸漸地愛上古詩詞。
一、現行教育背景下的古詩詞教學現狀
高中學生學習科目多、課業負擔較重,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學過程以提高成績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詩歌尤其是古詩詞也就離學生越來越遠。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率。以考試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不能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課業負擔相對繁重的高中學生與古詩詞漸行漸遠
部分高中學生認為語文知識點比較簡單,只要背誦識記重點即可,成績提升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很多學生覺得語文學與不學,差別不太明顯,所以在語文上沒有投入較多的時間與精力。而古詩詞則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學生僅靠識記背誦,沒有深入思考與廣泛拓展,即使把課內詩詞背得滾瓜爛熟,也還是不會賞析課外詩詞,甚至連詩詞內容都不明所以,如入云霧。在高考題型中,古詩詞鑒賞占據重要位置,也是學生得分率較低的部分。只著眼于成績提升,容易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往往停留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提升,且會使其對中華古詩詞產生錯誤的認識與了解[1]。事實上,古詩詞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其獨有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具有吸引學生的無窮魅力,而高中學生也應是古詩詞儲備較為豐富的群體。
(二)呆板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習興趣
因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方法教學,在古詩詞教學中這種現象尤為嚴重。在課堂中教師按部就班地講授課本上的知識點,學生被動地接受和掌握,既沒有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究,也沒有進行文化層面的拓展延伸。課堂上,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課后又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研究拓展,久而久之,很多學生就感覺語文知識零散瑣碎,語文課堂單調無聊,漸漸地對古詩詞喪失了興趣。如果教師不及時做相應的調整與改變,教學就會出現非常嚴峻的問題[2]。在走訪聽課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常采用逐句翻譯講解的模式,重講解輕朗誦,重分析輕感悟,重識記輕品味,將優美的古詩詞講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古詩詞學習味同嚼蠟、索然無味,自然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
(三)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
傳統教育思想下,以一張考卷來評價和衡量學生的學科素養,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片面性。學生的誦讀能力、個性化的解讀能力、在古詩詞方面的豐厚積淀和對詩詞創作的熱愛,不是一兩道考題所能衡量的。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首先要轉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習積極性;其次要滲透古詩詞創作與鑒賞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找到學習古詩詞的正確方法,提高學習效益;再次,創新作業評價方式,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此基礎上,探索形成一種以核心素養為本的科學合理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有無窮的學習需求與不竭的學習動力,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掘古詩詞的美,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同時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進入詩境。
1.挖掘詩詞之美,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雙邊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情況來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課本中的古詩詞都是專家精挑細選的經典篇目,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詩意,深入體會作者情感,了解相關的軼聞典故及創作背景,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背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引導他們感悟詩人博大的胸懷和曠古的才情,領悟古詩詞所獨有的魅力,進而讓學生自主地走進古詩詞,感受其中散發的傳統文化的馨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也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例如,在教學《短歌行》時,可先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然后在學生反饋的基礎上,對曹操的品性和經歷進行補充介紹,讓學生對曹操其人其事其志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還可穿插一些經典的影視片斷及不同史書中對曹操的講述補充介紹,從而使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立體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了對人物的了解興趣,學生自然會產生學習探究這首詩的濃厚興趣。
2.創設相應情境,體驗詩詞意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為了讓學生對古詩詞產生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人物、景象入手,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課堂情境,帶領學生進入詩詞所描摹的畫面之中,感悟詩詞中的意境之美,揣摩其用詞之精妙,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掌握其內容、情感及表達技巧。例如,在教學《望岳》時,教師可先詢問學生有沒有去過泰山,然后讓親自去過的學生描述自己對泰山的印象,這樣,沒去過的學生也會對泰山有一定的感受與認識。教師再用視頻或圖片展示泰山的雄渾壯闊,加深學生的印象,之后讓學生朗誦品味,把握情感理解內蘊。
(二)滲透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益
古詩詞在語言與結構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如語言具有暗示性與含蓄性。關于暗示性,著名學者林庚在課文《說“木葉”》一文中進行了精到的分析;而含蓄性則體現為典故的化用及曲筆手法的使用。同時語言也具有跳躍性,語言的高度凝練,使其詞與詞、句與句之間具有較大跨度的跳躍。另外,古詩詞尤其格律詩在行文思路上講究起承轉合,有著嚴密的邏輯性;在聲律上講究押韻與平仄,具有回環往復、抑揚頓挫的音樂美與節奏感;在寫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如重章疊句、卒章顯志、虛實結合、對面落筆等。
教學中應滲透以上古詩詞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其有基本的了解認知,并自覺去積累某些常見意象的特定含義、軼聞典故的來歷和含義以及常用的表達技巧等,從而幫助學生讀懂課外詩詞大意,更好地去品讀古典詩詞的韻味。正確理解詩意是鑒賞詩詞的語言特點、思想情感及表達技巧的重要前提。而對于古詩詞聲律方面的特點,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深化認知、感受魅力,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三)創新作業形式,豐富評價方式
葉圣陶強調“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尤其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3]實際教學中為了應試需要,教師往往只抓讀寫,忽視聽說訓練,這是語文教學費時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鑒于此,教師應創新作業評價的方式,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使其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素養能夠充分展現出來。
如組織開展經典詩詞朗誦比賽,發展和提升誦讀能力;鼓勵有文化積淀有才學的學生積極創作詩詞,舉行原創詩歌朗誦會,讓學生在創作中親身感知詩詞的魅力,體會創作詩詞的過程。開展課前五分鐘“好詩推薦”的演講活動,讓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詩詞,為班級營造一種濃厚的詩詞學習氛圍等。總之,教師要想方設法設計多種多樣的課內作業形式和課外綜合實踐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語文素養,找到語文學習的自信。
三、結語
教師要深入學習新課標,積極改進古詩詞教學方式,努力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將詩詞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構建一種系統的古詩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總結學習的有效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創新作業設計和評價方式,適時地開展與古詩詞有關的各類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能獲得成功且有趣的學習體驗。通過這一系列對于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完善,帶領學生在古詩詞的天地中感悟絢麗多彩的人生,領略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化育下,成長為內心充盈精神豐沛的優秀青年。
參考文獻:
[1]蔣友晨.淺談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的幾種課型——以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為例[J].文教資料,2019(18):46.
[2]郭緒英.淺談視障高中學生古詩詞閱讀的有效教學——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17(12):62.
[3]文瑞學.關于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訓練的規劃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 2012(17).
作者簡介:王興慧(1981.10— ),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白映星(1981.7—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3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