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蛟
摘 要: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促進高校教育培養出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優的高素質人才,各個高校承擔著大規模人才培養的使命,尤其在近幾年各個領域推崇健康生活、終身體育的理念背景下,高校的體育教學需要積極響應號召并實現有特色的體育教學,讓高校的學生們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堅定的意志,實現體育運動對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分析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背景和意義,提出幾點具體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供同行們參考與討論。
關鍵詞:終身體育 ;高校體育教學;體育改革
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工作壓力、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都成為健康生活的“劊子手”,生活越來越便利的同時,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卻日益下降。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使得終身體育的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高校要將終身體育的理念融合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領域當中,從思想和行動上重視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傳授,充分凸顯體育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關鍵位置。
一、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社會環境的變化
經有關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的疾病發病率有所提升,常見病處于高發的危險狀況中。社會對上述現象的關注度大大增加,強調從教育體系著手發揚體育精神,深刻落實體育教育改革。高校作為向社會輸入高素質人才的最后一關,也是關鍵一關,需要以終身體育理念為引導,落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二)人們觀念的調整
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們對生活質量愈加關注,生活質量不單單體現在所擁有的財富,還有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新時代以來,人們對個人身體健康的關注度增加,用體育強身健體成為一種新流行,加快了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節奏。高校的學生即將踏入社會和工作環境中,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導致學生情緒化嚴重,體育運動是學生調節情緒、保持積極心態的重要選擇。
(三)提升學生素質的需要
相較而言,大學階段的課程壓力比高中階段小些,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為主要任務,而學生也將時間浪費在學習固定的內容和沉浸在從高中階段“解放”的狀態當中,缺少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的時間。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單需要在學業方面有卓越的表現,更要在體育鍛煉中培養個人的抗壓能力和強大的意志力,鍛煉個人的體能并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四)高校體育教學的不足
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常作為可有可無的角色出現,考核方法與大學生的實際狀況不符,與時代的發展不適應,難以實現科學的體育教學。將學生的體育技能、出勤狀況、課外活動狀況等多個因素融入體育課程考核體系當中,將多項內容納入考核評比當中,能夠幫助高校的學生培養個人體育學習的興趣,發揮考核評價的牽引力和監督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二、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途徑
(一)理論和實踐結合,觀念和技能培養結合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前以純理論或純實踐的體育課堂為主,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后以理論和實踐融合的體育課堂為主,不同高校的體育教學具體形式略有不同。要想循序漸進地滲透終身體育的思想,就要傳遞給學生體育鍛煉的方法并在實踐中糾錯。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鍛煉技能,感受體育的魅力,才能真正愛上體育活動,為終身體育的實踐鋪路。理論講授的同時融合實際操作,能夠讓學生們自主體會和總結,掌握正確的運動方式。
體育精神是體育整體面貌的直觀反映,是公平、公正、友誼、團結的體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要踐行體育精神并充分尊重學生們的感受,以快樂體育、健康體育、終身體育的思想組織教學改革,而并非要求全體學生不惜一切手段爭第一。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給學生們傳遞快樂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傳遞強身健體的手段,引導學生們以積極向上的面貌應對困難,以勇敢克困難的心態面對問題。體育技能和體育理念的培養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同等重要,一方面要成全學生們強身健體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們堅定的信念。
(二)構建全面體系,培養教師能力
高校為形成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強大吸引力,常常將體育作為評判學生是否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的標準之一,這一方式在某一階段、某種程度上能實現對學生強身健體的引導,但運用強制性手段更可能導致負面效應的產生,即學生的逆反心理嚴重,為提升體育成績而作弊,如此一來,不但難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還滋生學生不良的心理素質。基于此,在推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實踐中,需要構建科學的體育教學體系。第一,可以降低體育在綜合素質測評中所占的比重,以實現合理的評價體系。第二,融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基于自評、他評和師評將考核結果盡可能人性化和科學化,通過更全面、更科學的體育教學評價引導學生們克服心理上的難題,提升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自信心。
教師們只有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才能不斷延伸個人的專業性和知識技能教學的系統性。組織體育教師們參與到教學改革培訓當中,是孕育優秀人才和傳承終身體育精神的重要方式。在輔導材料中融合心理學、衛生健康等相關的知識,能讓體育教師在無形中受到熏染,自主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要想加大課程的創新力度,教師可以積極地借鑒有關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先進經驗,并將其融合到自身各階段的體育授課當中,使其成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推手。
(三)轉變體育教學模式,提升課程滲透力
高校體育教學中落實教學改革需要讓學生產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以符合學生身心特征的游戲化體育運動代替傳統的競技類體育運動,提高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學生儼然已具備成熟的思想意識和一定的體育基礎經驗,高校需要調整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體育教學的常規思路,以更新穎的課堂形式吸引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才能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例如,在高校的足球教學中,學生對足球是有基本的認知和了解的,教師無需對足球本身有過多贅述,而是要從動作、技巧等環節著手,在 “健康第一”的思想下,引導學生參與足球趣味競賽活動,營造輕松自在的課堂氛圍,將足球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體育老師應參與到足球活動當中,實時發現并糾正學生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終身體育的理念反映在高校體育教學當中,呈現出的是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教學方式的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狀況轉變體育教學模式,盡可能滿足學生體育活動的個性化需要,讓高校的體育課程更有滲透力和張力。
總而言之,新時代高校的青年人才肩負著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重要使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青年人才身體健康,意志堅定,才能讓整個民族長久不衰。在終身體育的理念下,高校需要響應體育教學改革的號召,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培養學生一生堅持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一生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的思想,為社會的發展、民族的進步不斷注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申力友. 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淺析[J]. 國際公關,2020(03):109.
[2]鮑樹洋. “終身體育”背景下從非認知因素入手進行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探究[J]. 內蒙古教育,2019(35):4-5.
[3]朱成. 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9(32):125-127.
[4]劉超. 以終身體育為導向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探索[J]. 青少年體育,2019(0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