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科虹
摘 要: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他看來,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中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則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的關鍵性陣地,新課程改革也要求其教學要緊貼學生生活,指明了教學方向。文章就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從教學的內容、方式和實踐三個方面探索相應的措施,以促進其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日益貼近現實生活,為融入生活化教學提供良好平臺[1]。這就需要教師將生活化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增進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立足于教材內容,結合一些生活現象激活思維,激發濃厚的興趣,奠定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融入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教師在課堂上營造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根據真實的事件來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使其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充分理解重難點知識,同時和他人分享生活經驗,提高學習參與度。當然,作為教師有義務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不僅要從課堂上加強對他們的引導,還要在課后實踐中和他們交流,提供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的有利條件。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融入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突出,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探索、思考。因為生活化教學具有能動性特征,它充滿生活氣息,將教學內容完全置于生活大環境之中,讓學生學習的內容源自生活、為生活服務[2]。所以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上要精心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一些內容,充分挖掘生活內容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價值,借機滲透本課程的價值。
例如在有關認識自己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把自己置于初中校園生活情境,和同伴們溝通、分享,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是什么樣的,不同學生在相同的校園生活情境里從不同視角獲得不同的體驗。學生們通過分享校園生活,專注、迅速地進入新課學習。又如在有關依法履行義務的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校園暴力這一主線,把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串聯起來,借助網絡上真實的校園暴力事件來增強初中生的生命觀及法治意識;在講解根本政治制度的相關知識時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有關十九大的流程、內容等,促使他們在查閱時政資料的過程中對國家現行“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形成基本的認識、了解;在講解遵守規則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選擇近年來被人們廣泛關注和探討的社會新聞“高鐵霸座”,讓學生在了解之后進行課堂討論,引起他們的思考與探索,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揭露高鐵霸座行為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錯誤、規則認知偏差,從而使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樹立規則意識,實現自律和他律的有機結合,自覺遵守社會規則,提高社會參與能力。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首先,融入生活化情境。情境體驗性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貼近生活的體驗性課堂情境,幫助學生豐富認知。因為時代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初中生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課堂知識學習,渴望了解教材和課堂以外的知識,拓寬視野。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生活體驗性情境的創設強調將學生學習知識轉化成理解生活,被動學習逐漸變為主動體驗,通過體驗去參與生活,達成學生生活情境和社會焦點話題的整合。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5分鐘新聞播報、異性交往利弊辯論賽、做文明人公益廣告、表演情景劇等方式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生活的體驗,用所學知識來指導生活,更有效地領會和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
其次,融入多樣化活動。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來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3]。換言之,在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活動構建生活化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并且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選擇不同的活動方式,例如對于近來發生的熱點新聞,可組織學生開展時事研討活動;對初中生沉迷于手機的問題開展有關正確使用手機的辯論;針對學生在交友上遇到的疑問展開班級調查;對學習新知識則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初中生多接觸學校、社會,彌補道德與法治課堂在生活內容與社會知識方面的不足,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率,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使其形成優良道德品質,提升綜合素質。
再次,融入本土性案例。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實際生活的聯系異常密切,運用具體的案例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教師選擇的案例應擁有濃烈的本土性特點,符合學生生活發展需求。這也意味著教師要按照本班學生的發展情況來選擇本土性案例,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和本地風俗習慣、特色文化等的融合。例如在講解應對發展挑戰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結合所在城市河流污染較重的現狀,幫助學生理解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迫切性。
(三)教學實踐生活化
實踐不僅是感知的源泉,更是發展思維的基礎,開展實踐活動屬于融入生活化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完成生活化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4]。其實初中生缺少的不是經驗,而是獲取有用經驗的渠道較窄,需要教師想辦法擴大他們的經驗來源渠道,致力于為他們提供更多參與生活化實踐活動的機會,極大地豐富他們的經驗,使其提高認知水平。形成社會規范并非是在理論里內化學生行為,它更傾向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持續形成一定的認知、經驗,再為個人行為規范提供指導,養成遵守秩序及規則的良好習慣。
另外,生活化實踐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辯論賽讓學生通過思維交鋒產生多元視角,演講讓學生學會恰當地表達個人觀點,社區實踐調查讓學生提高動手能力等。作為教師就要從初中生切實可行的范圍設計實踐作業,例如調查初中生的閱讀情況、調查初中生的壓歲錢收支等。考慮到初中生在校園的時間較多,實踐活動也要滿足其實際需求。例如讓學生寫一寫政界名人評價,初中生沒有太強的邏輯思維解讀名人生平,可以讓他們學習歷代政界名人的一些作品,間接了解政治發展,通過生活化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洞察力。教師也可安排一部分學生寫一寫課評,讓學生有權利對教師的課做出評價。如此一來,學生就能通過評課行為找到個人價值,感受到自己是可以評價教師的,自己的意見得到教師的尊重,自己在教師眼里也不再局限于一個類別,而是獨立的個體。通過扮演評價者的角色,學生們體會自己的重要性,更有效地調動道德與法治學習熱情,促進自身人格發展,形成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三、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至關重要,現實生活為教師提供開展教學活動的豐富素材,教師要用這些素材來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實踐的生活化,縮短學生和教材之間的距離,成功取代以往的灌輸式教學,將道德與法治課堂還給學生,回歸生活本質,持續提高教學效率,最終確保學生們帶著興趣和熱情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好地適應法治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史學冬.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芻探[J].成才之路,2019(17):13.
[2]楊鵬飛.生活化思維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文教資料,2019(04):210-211.
[3]韓金寶.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20):77.
[4]汪海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教育觀察,2019(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