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日西
摘要:科學與生活之間沒有距離,它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是一門生活化學科。要想加深學生的科學課程體驗,在落實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必須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盡可能的利用科學課堂打開生活大門,讓學生能夠在積極參與科學課程中,真正感受“自然界中處處有科學,生活中到處是科學”。
關鍵詞:小學科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全部的課程”;現代教育課程也認為“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這都為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做了理論方向指引,要求小學科學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開展科學教學,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究、生活中思考、生活中理解與生活中實踐中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切實實現從課堂走向課外,有效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教學。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導入科學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伊始,甚至決定這節課的氛圍和后續教學的進程。倘若不能在導入階段讓學生“動”起來,后續學生的學習活動也將持續處于低沉狀態,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不高,教師的科學教學活動也難以開展。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的好奇心很容易被調動,教師可以把握學生這一特點,在導入環節創設生活化情境,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些生活現象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有效導入科學教學,在引入生活化情境中為一節生物課做好教學鋪點,順利引出教學。
如在學習“了解空氣”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化情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用漏斗倒老酒,到不進去的情景。在條件允許下教師可以為學生直接演示這一情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老酒一下子倒不進去?學生們在這一生活化情境下思維被充分調動,在生活化情境的引導下教師能夠順利引入空氣占據空間這一概念,進而進行“了解空氣”的課程教學。教學十分順利,學生的學習體驗也大大增強。
二、應用生活化材料,輔助教學
科學課堂是學生實驗、探究科學現象的課堂,它需要教師為學生準備足夠的科學器具、科學材料。為了讓學生找到科學學科與生活的聯系性,教師在準備材料時可以從生活入手,選擇生活中學生常用的并且知道的材料來輔助科學教學。同樣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們發現生活中的科學材料,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找尋生活化材料。這樣能夠發展學生科學學習的生活化意識,也能夠豐富課學實驗課堂,從而達到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如在學習“能量的轉換”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物品作為實驗材料。如教師的電燈、家里的打火機或者電吹風等。因為直接提供“手搖發動機”不現實,且會加深學生的理解難度。而利用這些生活化材料來輔助科學教學,學生能夠很快找到這些生活化物品中“能量轉化”的知識,如電能轉化程光能、風能、熱能等,從而掌握能量可以轉換的,弱化學生學習該科學知識時的難度,達到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三、探究生活化問題,加深理解
學習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想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究與思考中,積極找尋生活與科學之間的練習。教師就應當在開展科學教學是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生活化、將科學問題生活化。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來實施科學教學,通過提出不同的生活化科學問題,作為一個又一個的學習小任務。讓學生能夠在完成教師所提出的科學問題中,聯系生活逐層深入科學知識,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探究生活中的科學知識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如在學習“我的影子”時,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出如下生活化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生活時間活動進行問題任務的完成。
(1)在什么情況下你會發現你的影子?
(2)影子再什么方向?你能改變影子的方向嗎?
(3)你可以藏起來你的影子嗎?
(4)你的影子會變化嗎?
(5)你會踩到別人的影子嗎?
在這樣的問題提出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離開課堂,進入操場。讓學生們在操場上小組合作進行任務問題的完成與解決。學生們興趣盎然,大家玩的十分開心,并且在相互交流與相互探索中實現了思維的碰撞,課堂成為了歡樂的海洋,學生也在生活中很快解決了科學問題,輕而易舉的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四、開展生活化活動,提升素養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我們也提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時不能將目光局限于課堂,而應當有所延伸。有所發展,聯系到課外、生活、社會中,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這樣才能夠實現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且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找到生活與科學之間的聯系。
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有兩方面含義。
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是基于教學層面和教學內容緊密貼合所開展的生活實踐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浮力”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公園,一起放小船、燈花,這樣的生活化活動與浮力知識緊密結合,是為了達到科學教學目的而開展的;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教科學活動是指教師為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日常學習體驗所開展的,如在學校內組建科學研究小組、開展科學實踐比賽等,這都能夠給學生參與科學探究、走入生活的機會,沒有具體的與科學教材中的知識相貼合,但又不跳出知識范疇,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有著重要作用。
五、完善生活化評價,提升興趣
生活化評價是指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過程中不能將目光集中中在課堂的結果上,也不能將學生的科學實驗活動的成績作為判定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標準。而應當把握科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生活練習的能力、科學素養等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這是對傳統科學評價模式的一個突破和發展,能夠給學生承諾給足的學習自信心,在充分挖掘學生科學課堂閃光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驗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更進一步促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科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個小的分類,科學與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它富有鮮活性、生命力。要想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要在開展課程教學中有效掌握科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要在科學教學中多方面滲透生活化色彩,這樣才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偉.談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08):249-249.
[2]劉建中.淺論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9(103):12-12.
[3]連紅偉.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探究[J].新校園:中旬刊,2017(12):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