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摘要:法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其中一個原因是有的年輕人在求職中受到歧視。雖然法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以降低失業率,但是成效不大。
關鍵詞:法國;年輕人;就業
法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在歐洲國家中是比較高的,一般在20%以上,從2006至2018年,法國15-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只有2年低于20%[1],而2018年,據歐盟發表的統計數據,歐盟國家15-24歲的年輕人平均失業率為15.2%[2]。在年輕人失業的原因中,就業歧視是其中一個原因。在法國職場中,對于年輕人的歧視可以分成幾種類型。
一? 文憑歧視
在法國就業市場中,文憑起很關鍵的作用。有文憑的人就業率更高,好的文憑就業率更高。文憑也是分等級的,法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很多類型,其頒發的文憑在對于畢業生的就業幫助也各不相同。在法國,高中生參加的高考叫baccalauréat,簡稱bac。法國人習慣將bac加上接受的教育時間,表示受教育的程度。在法國,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學的第二階段學習結束后所接受的教育。高等教育機構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類為綜合性大學,法語為université,這類高等教育機構的招生被視為無篩選性,學生只要通過高中畢業會考,獲得業士證(baccalauréat,簡稱bac),就可以進入這類高等教育機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平均通過率都在80%以上。綜合公立大學(université )指國立的、集中了多學科教學和科研單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專業主要是人文語言、科學、體育、醫學、法律等方向的學科,學習的內容多系理論研究性質,不專門面向某一個具體的職業。在法國,以université 為名稱的教育機構是受法律保護的,高等教育機構不能隨便使用université一詞來命名[3],雖然這個法語詞在英語中的對等詞是university, 但是二者在內涵上是不完全相同的。綜合公立大學里面學習的學生免收學費,只需每年繳納一些保險費,除了醫學方向的學生,其他方向的學生的學制都按照歐盟統一的學制,即在大學經過三年學習后,獲得的本科文憑是licence(學士學位)。本科畢業再學習兩年,獲得master(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后,再學習三年,獲得doctorat (博士學位)。所以,學士學位可以簡稱為 bac +3,碩士學位可以簡稱為bac +5, 博士學位簡稱為bac +8。
另一類為非綜合性大學的教育機構。這類的教育機構,招生則需要通過篩選,篩選的形式有筆試,口試,面試, 還要參考學生的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和學生在中學的平時成績和評語等。非綜合性大學的教育機構中也分成幾類,主要有:
(1) 高級技工班。高級技工班是設在高中內,有的私立的機構也提供相關的教育,學生畢業后獲得高級技工文憑,學習的時間是2年。
(2)大學科技學院。大學科技學院是綜合性大學下屬的一個教學單位,學習2年的時間,獲得大學科技文憑。
(3)專科學院。這類學校不隸屬于任何綜合性大學,他們的教學是針對某個具體的行業,注重實踐操作教學,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掌握畢業后從事的職業所需的技能,任課教師也是在某個行業的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招生人數比綜合公立大學少,采用小班教學。專科學院和綜合性大學的主要區別在綜合性大學主要是培養文科和理科以及醫療和法律方面的科研和教學人才,專科學院則是培養上述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方面的人才,主要是工科,商業,管理,師范,獸醫,建筑,藝術,翻譯,新聞,財會,影視傳媒,廣告,衛生,旅游,酒店,烹飪,時裝等方面的人才。社會需求哪方面的人才,就會有培養這樣的人才學校誕生。專科學院下面又分為兩種類型的學校。一類是“精英專科學院”一般要求學生先讀2-3年的預科班,然后參加一個難度很高的考試,考試通過的學生才能被選上。在精英專科學院的預科班學習在法國也被列入高等教育階段,如果考試不通過,可以轉入綜合公立大學學習。“精英專科學院”是法國人眼中的名校,學習的時間一般是3到5年。另一類就是精英專科學院以外的的普通的專科學院。這些普通專科學院入學條件也各不相同,一般要求要通過高中畢業會考,外加各種形式的篩選。當然,篩選的條件低于精英專科學院。這類學校的文憑的認可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專科學院辦學時間較長,在行業內的口碑很好,文憑認可度高,文憑也得到的國家承認。有的則是初創的學校,文憑還沒得到國家的承認。普通專科學院的學習時間也是看學校而定,一般是2到5年。
綜合公立大學,由于教育偏重理論,實踐性課程比例小,學生的實踐經驗少。且在綜合公立大學,由于沒有篩選,綜合公立大學學生人數很多,采用大班上課,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溝通不多。所以綜合公立大學的畢業生,在同等學歷的情況下,比如都是bac +5的學歷,其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就不如一些篩選性強,在行業內有知名度的專科學院的畢業生。法國電視二臺2011年播出的一部新聞調查片,報道了一位圖盧茲二大應用外語專業的畢業生求職經歷。她畢業后一直從事些臨時性的工作,和她的專業沒多大關系。她想找些和她工作有關的工作。可是在職業介紹所,負責人坦白地對記者和她說,由于她是綜合公立大學畢業,用人單位不太愿意使用。如果是專科學院的,比如商學院的畢業的,那就很容易找些。
在法國的就業市場中,最有競爭力的文憑就是精英專科學院的畢業文憑。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在2018年,精英專科學院的畢業生在獲得畢業證的6個月內的就業率達到89.4%,接近90%[4]。
二? 出身歧視
法國就業市場對于年輕人的第二種類型的歧視,就是家庭出身的歧視,受害者多是那些來自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國家移民家庭的子弟。法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歷史上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移民潮。18世紀隨著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從1850-1914年是第一次移民潮。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波蘭來的年輕人大量進入法國尋求工作機會。從1920-1931年,由于在第一次大戰中法國喪失了很多精壯勞力,戰后的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來自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波蘭和非洲及法屬印度支那的勞動力進入法國。1945-1974,第二次大戰結束后,法國經濟高速發展,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國家的勞動力進入法國。在法國居留多年以后,他們也把家人接到法國定居。從1974年以后,由于經濟發展的停滯,法國中止了工作性質的移民,但是保持了家庭團聚的移民。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局2018年的統計數據,目前在法國的移民總數到達六百五十萬人[5]。據法國《費加羅》報引用法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75年以來,來自非洲國家的移民比例大幅上升,從1975年的27%上升到2013年43%,來自歐洲國家的移民大幅減少,從1975年的66%下降到2013年的36%[6]。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移民法國的家庭,法國當時為了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在城市的郊區興建了很多安置房。至今法國城市的郊區仍是移民家庭比例很高的地區,其中大部分是來自非洲的移民。上世紀70年代年爆發的石油危機以后,法國的經濟發展增速下降,年輕人就業困難加大,移民家庭的子弟成為了就業市場的被歧視,被區別對待的群體,尤其是那些來自非洲移民家庭的子弟。在文憑相同,專業相同的條件下,來自非洲移民家庭的子弟成功找到工作的機會比來自法國原住民家庭的子弟要少兩三倍,很多移民家庭出身的求職者在遞交簡歷后就根本就沒有得到面試的機會。收簡歷的人可以從簡歷上區分哪些是來自移民家庭,哪些是來自法國原住民家庭。因為簡歷上往往會有求職者的照片,姓名,居住地,僅僅從這三個指標,就可以看出求職者的家庭成分。從照片上看,來自北非馬格里布國家的阿拉伯人和非洲撒哈拉沙漠黑非洲國家的人,外貌形象很容易分辨出來。從姓名上看,阿拉伯人和黑非洲國家的人的姓氏與歐洲人的姓氏拼寫差異也很大。從居住地上看,如果是來自移民較多的街區,人力資源的負責人也一眼就看出來。此外,在就業市場上還存在著一些成見,認為來自移民較多的街區的年輕人都是低能兒,即使他有文憑,也不能太信任他。據法國政府內部的“城市政策全國觀察”這個機構2016年的統計,一個30歲以上,擁有碩士(bac+5)文憑,如果他在履歷上寫的居住地是屬于移民較多的街區,那么他擔任領導崗位的機會就要減少22%[7]。所以,這幾個指標就能把來自非洲移民家庭的子弟排除在可以參加面試的候選人之列。據2017年一份提交給法國勞動部長的報告,法國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移民家庭子弟失業率為40%,這個比例是沒有任何移民關系家庭子弟失業率的2倍[8]。很多移民家庭的子弟,在求職的簡歷上,為了獲得面試機會,就不貼自己的照片,還把自己的名改為法國原住民常用的名,比如皮埃爾,弗朗索瓦等。在地址這一欄上,改寫為另外一個移民少的街區,而這個街區的有他的朋友住,如果求職信息有回復,就讓這個朋友幫接收。
三 補救措施
目前在法國,為了改變就業市場上的種種歧視,提高年輕人的就業率,從政府到個人都在嘗試著各種辦法。在政府方面,主要有國家鼓勵精英學院開展對于寒門子弟的幫扶工作,制定反歧視的法律。精英學院對寒門子弟的幫扶,主要以通過拓寬入學條件或給寒門子弟輔導以幫助他們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這兩種形式為主。拓寬入學條件的精英學院,是由巴黎政治學院于2001年最先發起,學校在一些中學中挑選出一些成績優秀寒門子弟,他們不用參加傳統的入學考試,而是通過另外一種形式的考試,即一種平行考試,通過就可以進入巴黎政治學院學習。截至2017年,總共約有1700多名學生通過平行考試進入巴黎政治學院學習。根據巴黎政治學院研究員萬桑·西博利(Vincent Tiberj)2017年所做的一項調查研究,2006至2011年通過平行考試進入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后畢業的學生中,雖然有的學生在低年級階段碰到困難,甚至補考,但85-90%的學生最后都能拿到碩士畢業證,有6-12%的學生放棄學業。碩士畢業生中的就業率達63%。通過平行考試進入巴黎政治學院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沒有受到歧視,而就業歧視正是學校在當年進行改革時所擔心的地方[9]。給寒門子弟輔導以幫助他們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這種形式,是由高等經濟商業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e sciences économiques et commerciales,法語的簡稱是ESSEC)于2002年發起,他們沒有像巴黎政治學院那樣取消傳統的筆試,而是讓本校的學生每周用3小時去輔導弱勢群體的子弟,讓他們精英專科學院入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以自己真實的學業水平進入精英學院。他們把這個改革方案命名為“精英專科學院,為何我不去呢(Une grande école, pourquoi pas moi,簡稱PQPM)”。ESSEC的這個方案很快得到了其他精英專科學院,甚至是綜合公立大學的認同,紛紛效仿。2008年,法國高等教育和研究部、城市政策國務秘書處聯合推出了“成功紐帶”計劃(corde?es de la re?ussite),凡宗旨都是幫助寒門子弟樹立自信心,努力去爭取進入高等院校,特別是精英學院,畢業后能獲得高層次的工作崗位,從而實現社會地位的上升的方案,都可以歸入“成功紐帶”計劃,現在已經有400個方案列入[10]。截至2015年,在ESSEC,這個計劃已經輔導了740中學生,他們中已經有430人正在高等院校學習或已經畢業,占總人數的60%,其中三分一進入精英專科學院,三分之一進入綜合公立大學,13%選擇了精英學院的預科班,9%選擇了高級技工班或者大學技術學院[11]。
在法律方面,法國的勞動法里的第 L1132-1款對于歧視做了明確的定義,規定不能以下列的原因來排除一名求職者:性別,出身,性取向,風俗習慣,身份類別,家庭或懷孕狀況,基因特點,政治傾向,民族成分,經濟苦難,參加工會或互助組織的活動,外貌特點,姓氏,居住地址,健康狀況。如果求職者認為自己受到歧視,可以訴諸法院。違反歧視法,最高可判罰款4萬5000歐元,監禁三年。2006年3月31日,法國通過一項法律,規定在50人以上的企業在招聘的時候,要求使用匿名簡歷制度。在匿名簡歷上,求職者的簡歷上可以隱藏一些信息,比如照片,姓名,地址等,避免能使審查簡歷者判斷求職者的身份。但是,在推出這項法律的時候,對于不執行的企業的懲罰措施還沒能到位,所以目前這項制度執行還依賴企業的自覺性。
有的移民家庭的子弟,因為忍受不了法國就業市場歧視而選擇離開法國,去一些經濟發展快,沒有歧視的國家。比如阿聯酋的迪拜就吸引了很多北非阿拉伯移民家庭的子弟。由于出生于阿拉伯人的家庭,他們在阿聯酋沒有任何文化適應的問題。目前在阿聯酋的法國人總數達3萬人。當地人把他們看成是普通的法國人。這里還有很好的工作機會,工作的獲得是看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出身。且年輕人也可以擔任領導崗位而不像法國那樣論資排輩。于是口耳相傳,越來越多的法國年輕人被吸引過來。
四 結論
法國就業市場中存在的對于某些年輕人的歧視現象,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雖然法國政府出臺了一些措施以彌補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僅僅是在局部上的補救而已。由于就業市場的競爭激烈,一些主觀因素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篩選求職者的標準。對于那些文憑競爭力不強的年輕人,來自移民家庭的年人,在就業市場上就成為了弱勢群體,這種現象還將長期存在。
參考文獻:
[1]https://fr.statista.com/statistiques/474246/chomage-des-jeunes-en-france/.
[2]Eurostat : communiqué de presse? 2019.4.24.
[3]http://dictionnaire.sensagent.leparisien.fr/%C3%89cole%20sup%C3%A9rieure%20en%20France/fr-fr/.
[4]https://www.lesechos.fr/2018/06/linsertion-des-diplomes-des-grandes-ecoles-au-plus-haut-depuis-2010-996957.
[5]https://www.insee.fr/fr/statistiques/3633212.
[6]https://www.lefigaro.fr/actualite-france/2018/06/19/01016-20180619ARTFIG00310-les-chiffres-de-l-immigration-en-france.php.
[7]https://www.lemonde.fr/enquetes/article/2018/01/04/chomage-des-diplomes-de-banlieue-le-fleau-de-l-entre-soi_5237382_1653553.html.
[8]Marine Boisson-Cohen,Hélène Garner,Philippe Zamora? L'insertion professionnelle des jeunes? 2017.1.
[9]Vincent Tiberj. Sciences Po, dix ans après les Conventions Education Prioritaire. 2011. ffhal-01064424.
[10]https://www.lemonde.fr/campus/article/2018/04/04/quelle-insertion-professionnelle-pour-les-diplomes-egalite-des-chances_5280400_4401467.html.
[11]https://www.letudiant.fr/educpros/enquetes/ou-en-sont-les-dispositifs-egalite-des-chances-des-grandes-ecoles/pqpm-une-grande-ecole-pourquoi-pas-moi-a-l-ess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