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杏清
內容摘要:理想中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自覺地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真正做到為形成學生的數學素養而教,為學生的健康快樂和可持續發展而教。讓學生在有趣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學習,將學生個性化的思考理念,創新意識的培養蘊含其中。
關鍵詞:趣味 益智? 開放課堂? ?數學素養? ? 可持續發展
郭思樂教授所著一書《教育走向生本》指出:“我們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旨的教育?!薄罢嬲詫W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生本教育。”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是促使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種氛圍中,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自己得到充分的發展。
下面就結合我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實踐摸索談談自己的收獲反思:
一、開放預習空間收集資料,提取生活中的數學素材
數學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教學實踐證明,小學生對富有現實意義,最貼近生活的數學素材、數學信息、數學問題最感興趣,并且有一種自然的親切感。因此,小學數學要注重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例如教學”年、月、日”前,布置學生搜集不同年份的年歷,進行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一年有12個月,其中分7個大月,4個小月,一個特殊月(2月)……為教學這部分內容做好充分準備。又如《分一分》這課,通過設置一些分蘋果動手操作情景,這樣拉近了課本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的距離,使學生理解掌握靈活的分數的認識,并從中體驗幾分之幾在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
二、創設開放情境導思促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孩子們學習數學時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他們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我們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嚴謹、系統的數學,并以自己多年來習慣了的方式將數學“成人化”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對孩子的奇思、妙想、異想天開并不在意,還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讓學生學有趣的數學便成了當務之急。 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產主動的參與學習。因此,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要精心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開放性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達到最佳境界。
例如,在教學“分物游戲時”我用一個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小羊們為羊村做好事,村長帶來一些糖果獎勵它們。村長說:你們自己分一分吧。小羊們每人選擇了一種,很快分好了。(呈現小羊分的結果)它們分得怎么樣?怎樣調整就公平了呢?這樣創設出學習情境課堂顯得生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的調動起來,老師也不用擔心學生一上課就走神。學習效果自然很好。
三、精心設計新知教學,拓展學習的能動性和增長性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動手操作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數學知識表象的過程,而表象的作用在于降低學習難度,排除思維障礙,確保邏輯思維能力得到訓練。“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來源與發展,體驗到參與的快樂,思考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描一描,你能從哪個物體的哪個面描出來的?區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學生們十分開心,歡快有趣的動手活動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 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小組匯報的過程中理解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都是平平的面,所以都叫平面圖形。這樣,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促進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主動發展。
四、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拓寬數學學習的開放空間
數學知識對小學生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小學生在經歷的生活中已經有過數學應用的體驗,數學學習是對有關數學現象的重新認識,是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總結與升華。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盡可能的創造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數學情境。
如在教學生記憶《時、分、秒》之后,設計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小明早上7時起床,2分鐘洗臉,3分鐘刷牙,把牛奶和面包一起放進微波爐轉5分鐘,10分鐘吃完牛奶和面包,15分鐘走到學校,問:他能否在7時30分準時到達學校。通過這樣與實際結合的應用情境,既促進學生用所學的時、分、秒的知識計算出經過時間,又在其中培養了學生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學以致用。
誠然,以“情境問題”為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數學活動貫穿始終,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各種潛質。這是一個容易產生親切感的環境,也是學生對數學形成樂學、好學、喜歡喝好奇的源泉。我想有了以上四方面創新科學而又自主開放的教學實施,孩子們一定會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正憲的兒童數學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2]2014年7月中旬刊《小學教學設計》
[3]2015年9月中旬刊《小學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