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涓
摘 要:在教學中,我們作為音樂教師,應當讓學生能夠自然自主、愉悅快樂地、發自內心地開展音樂活動,我想,這也是我們所要倡導的“游戲精神”,如何將這種精神落地、生根、并開花結果,更得以發揚光大,是音樂教育工作者一項重要的、有意義的任務。
關鍵詞:游戲精神;音樂教學;教育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受社會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同程度呈現出一些問題,而且并未引起重視和改變,例如:功利心太重,人性不強;理性分析過多,感性體驗不足;機械灌輸凸顯,引導想象太少;強權控制較多,自主自律不行;知識負擔過重,享受過程不夠.......在高中新課程標準頒布后,急需改變現有的課堂面貌,要不斷引導學生向善、愛美、存真。人有好樂(le)和好樂(yue)的天性,正好呼應著“游戲精神”的心理本能,我們音樂教育呼應也順應人的本性,所以,我們要倡導具有“游戲精神”的音樂課堂和音樂教育,借力打力,借用“游戲精神”敞亮、張揚師生的生命張力和活力。
一、游戲的內涵本質
伽達默爾是近代以來以談論游戲和主張音樂游戲論著的西方哲學家之一,也是這方面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伽達默爾認為,游戲是人及其活動的存在方式,游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在核心價值:
(一)游戲與教學相結合
這是最初淺的一種理解,將生活中的游戲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以游戲的方式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引發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和興趣,我們可以將這種方式稱之為“游戲式教學”。這種形式適用于傳統課堂的教學環境,老師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音樂,并以此開展互動,教學本質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游戲在其中扮演的是調節課堂氣氛的工具。
(二)關注游戲的核心價值
我們對游戲教學的核心價值進行解讀,它包括:游戲動機、游戲思維和游戲內核三個方面。
1.游戲動機。游戲動機強調以游戲激發學習的動力,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闡釋教學,創造性的設計一些游戲活動。
2.游戲思維。游戲思維的應用包括但不限于游戲本身,我們完全可以脫開游戲,利用游戲的設計元素或者設計理念來設計教學。比如“音樂王國闖關”,由一個問題推動下一個關卡等等激勵形式,都是游戲思維的一種衍生。
3.游戲內核。游戲式教學的核心是“寓教于樂”和“潤物無聲”。游戲是形式和途徑,教育是目的,將教育內容潛移默化的融入到有趣的形式當中。激發對象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象的學習能力。在我看來,游戲式教學是很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對象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傳統的教學形式有時候并不容易抓到對象的點。寓教于樂的游戲式教學更容易被對象所接受。同時,我認為,游戲式音樂教學應該注意的是:游戲和音樂教育應該有個平衡點,注意“游戲”和“教育”的平衡,不能忘了教育的目的,單純只看玩得高興。畢竟教育才是目的。
二、音樂課堂的內在張力
音樂和游戲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因為它們共有著想象、自由、創造等屬性。游戲化的音樂教學活動,就是將教學和游戲融為一體,既像扭麻花,又像一杯香濃的咖啡,彼此交融,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愉悅身心的同時,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同時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輕松活潑地開展學習,他們本真的性情也真實自然地流露,會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生活,熱愛學習,更富有人格魅力和真誠的生活態度。
只有讓孩子在音樂課堂上快樂游戲,充分自由地活動,才能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以張揚,讓每個孩子臉上始終掛滿微笑。
(一)音樂課堂應回歸生活
1.音樂的題材來源于生活。像所有的音樂形式一樣,是時代的產物,是生活的映照。傳統的音樂游戲《丟手絹》、《找朋友》,就是從兒童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唱起它,仿佛讓我們又回到了孩提時代,童年那一幕幕趣事,至今歷歷在目,讓我們記憶猶新。為什么它們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為它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搏動起一顆顆靈動的心。
2.音樂的活動方式源于生活。音樂最早產生于勞動生活。由此可見,生活中的歡樂,言之不盡,則歌以詠之;歌詠之不盡,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任何藝術形式都產生于生活,更高于形式,我們要讓音樂生活化、普及化,讓游戲深入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釋放、解放、開放、綻放。
(二)音樂課堂應張顯個性
音樂應使人快樂,神采飛揚,鼓勵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體驗、感悟音樂形象。如在歌曲演唱、音樂欣賞等音樂活動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倡個性化學習。在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樂曲的角色和音樂情境,進而讓他們表達出音樂劇的故事情節和不同角色性格。當孩子們聽到貓兒地向小鳥走去時,心里不由地緊張萬分。他們十分樂意去學貓兒的動作:一邊躡手躡腳地往前走,一邊警惕地四處張望,眼睛還骨碌碌地直轉,胡子一翹一聳地。
(三)音樂課堂應成為快樂的源泉
1.感受快樂。音樂課的本質是什么?是培養音樂專業工作者,還是培養具備音樂素養的合格公民?當然是做好普及音樂教育的工作,培養大批對音樂具有濃郁興趣的愛好者。每個人都需要從音樂中汲取能量和智慧,釋放歡樂或其他情感,播撒生命的種子。
2.創造快樂。音樂的幸福,重在學生積極有參與,主動創造,調動自身的體驗、態度和情感,全方位投入。在進行二胡名曲《賽馬》時,學生一聽到那歡快的樂曲聲響起,就情不自禁地學起了跑馬動作。隨著樂曲的奔放徐疾,孩子們的“馬兒”跑得時快時慢,完全沉浸在自身所創造的快樂之中。那份快樂,是教師無法用語言傳遞給學生的。
3.享受快樂。課堂上,學生不得脫離老師的管控,不能做出格的事情,不能有個性化的表達,老師一味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去落實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是無視學生的個體的不同,忘記“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真諦。音樂課上,既需要陽光燦爛的天空,也需要烏云密布的日子,陰晴圓缺、花開花謝、云舒云卷......音樂課堂、音樂教師和學生要“動”起來、“樂”起來,是每個音樂教師的職責。例如音樂欣賞《水族館》。通過故事引導,在圖譜、律動的啟示下,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曲式。在活動中,孩子們傾聽音樂時的專注及參與游戲的熱情,讓我再次感受到了音樂教學的魅力—它緊緊地抓住了孩子們好動、愛玩的天性,讓孩子們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主動地學習。在進行律動表演中,我發現孩子們表演得很投入∶歌唱的聲音低低的,行動非常謹慎,像怕碰破了水中泡泡一樣。那情景就像一幅寧靜的水中畫面。可讓我始料不到的是:律動表演剛結束,一個孩子輕喘著氣,拍著胸口說:“老師,這音樂好嚇人吶!”“你感覺到什么了呢?”我趕緊問到。“好像我沉到了海底一樣。”(這孩子對間奏的感受較強。)“我感覺得像是一只大鯊魚游來要咬我。”一個孩子插嘴道,一些孩子聽到了紛紛在一旁作大鯊魚咬小魚的動作。“讓我們來邊聽音樂、邊玩大鯊魚的游戲好嗎?”看到孩子的興趣很高,我趕緊向他們提議。“好!”、“好!”“可是變成了大鯊魚后,歌詞怎么唱呢?”在我的啟發下,很快地一些新的語詞出現了:我是一條鯊魚,我是一條鯊魚,我的肚子餓了,我要吃小魚。(間奏)由上自下四處找小魚。段這邊許多小魚,這邊許多小魚,追——抓,追——抓,抓抓抓抓。(最后一段)追著一群小魚逐漸遠去。在分配好角色后,我又組織孩子邊聽音樂,邊唱邊玩“大鯊魚來了”的游戲,孩子們在游戲中表現得更加熱情投入。
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講,精神需求往往是在物質需求之上的,那么游戲精神也是這樣。游戲精神,可能更多被解釋為“重在參與的過程”,那么我們將游戲精神賦予教學之中,也應當更加注重教學的過程,比如交互形式、自由程度等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發、自覺地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 芭芭拉·哈澤爾巴赫.奧爾夫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2] 洛伊斯·喬克西.柯達伊教學法——從民歌到經典[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