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敏
摘要:親子活動是構建幼兒園綜合活動體系的內容之一,是實現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從幼兒園角度而言,教師是親子游戲的設計者和組織實施者,同時也是游戲活動的評價者和完善者。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學情、教情設計親子游戲,提高游戲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教益性,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到游戲中,從中獲得學習發展的契機,以親子游戲構建家園互動、協同共育的橋梁。
關鍵詞:幼兒園活動;親子互動游戲;設計;實踐
親子活動是構建家園互動、融洽親子關系、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途徑,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明確的游戲主題和互動目標,突出互動游戲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家長和家長起到引導配合的作用。無論是怎樣的游戲形式和內容,最終都是為幼兒成長發展而服務的,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教師在游戲設計和組織中要有一定的統籌規劃能力,協調家長更好地參與到互動游戲中,能夠在游戲過程中與教師、幼兒互動,這樣才能形成三方聯動效應,保證親子互動游戲順利開展。
一、幼兒園開展親子互動游戲的意義
(一)符合幼兒發展需求,提升幼兒實踐參與能力
親子互動游戲屬于幼兒園集體性活動,在這類活動中,能夠培養幼兒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歸屬感,為家長創造更多參與幼兒學習成長的機會,融洽親子感情,在家長的引導下掌握相應的游戲規則和互動方法,這也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目標。在親子互動游戲中,幼兒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訴求,語言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親子互動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培養幼兒的互動合作意識,從而更好地參與到互動實踐中。
(二)激發幼兒潛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親子互動游戲能夠充分發掘幼兒潛能,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動腦、動手,和家長一起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形式能夠最大化地活躍幼兒思維,并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親子游戲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幼兒在游戲中觀察、發現、探索、實踐,這一過程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在感受親子游戲樂趣的同時為幼兒的成長注入活力。
(三)雙向溝通,形成家園互動合力
親子互動游戲是建立家園互動溝通的直接途徑,幼兒的學習發展不但需要規范的學前教育,同時也離不開科學的家庭教育,如何充分發掘家園互動資源、提高家園共育合力,這是當前學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通過親子互動游戲建立起家園共育的良好格局,一方面有利于發揮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和組織指導優勢,另一方面則能夠實現共育結果的共享,在親子游戲中拓展雙向交流空間,構建起家園共育的新格局。
二、親子互動游戲的實踐對策
(一)尊重幼兒天性,提高游戲參與質量
在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中,教師是游戲的設計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主導游戲的全過程,更不是游戲活動的掌控者,教師和家長都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天性,在游戲中起到輔助和引導作用,這樣才能讓幼兒更好地發揮,在親子游戲中體會到自由和樂趣。
例如在“疊腳賽跑”親子游戲中,孩子的雙腳要站在家長的腳面上,家長們比賽看誰先到終點,比賽過程中孩子的腳要一直疊在家長的腳面上才算合規,這個游戲考驗的是幼兒平衡力、下肢力量以及協調能力的。很多孩子剛開始玩的時候,腳面會本能地脫離家長,這時候教師不能過分強調幼兒“犯規”了,而是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兩幅腳面疊得更牢固,幫助幼兒適當調整身體姿勢、調整站立位置、幫助家長放慢步伐等。經過一系列的調適,幼兒很快適應了“疊腳賽跑”的游戲規則,和家長配合得很好,同時也有效提高了親子互動游戲的參與質量。
(二)引導家長調整游戲角色
從幼兒園親子游戲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不少家長對我們的工作給予熱情的支持,但是,由于一些家長在游戲中不得要領,或者和孩子的配合默契不足,導致游戲中出現了流暢度差、完成度差、家長體驗差等問題。基于此,教師在游戲設計中要關注“家長”這個核心要素,只有家長起到引導合作作用,才能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到親子互動游戲中。針對家長的具體表現,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長參與積極不足,認為親子游戲孩子是主角,自己就是“陪襯”,游戲活動中比較被動;二是一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沒有自己的想法,在互動游戲中“全盤代表”,讓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的安排,進而導致幼兒游戲積極性受挫,活動體驗下降。三是家長不知道用怎樣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尤其是遇到問題的時候,“親子共議”的時候較少,多數時候都是家長想辦法解決,這就造成幼兒在游戲中出現一定程度的“惰性”和過度依賴心理,自主游戲能力較差。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專門開設了“家長課堂”,利用家長開放日和家長群兩種形式,為家長講解參與親子互動游戲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項等,重點強調了家長參與的重要性,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在親子游戲中的角色定位,同時利用幼兒園公眾號為家長推介了不少有趣易行的親子游戲,這樣就能讓家長更好地掌握親子游戲實施方法,了解如何與孩子配合、互動,怎樣在游戲活動中促進幼兒發展。通過家長角色的引導和定位,現在,家長們已經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中,配合教師和幼兒更好地完成游戲任務,親子游戲質量也有明顯提高。
(三)建立幼兒園親子活動的長效機制
幼兒園親子活動并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活動內容,而是學前教育的一部分,關系到幼兒園綜合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因此,教師在親子互動游戲的設計和實施中要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將親子游戲納入幼兒園常規課程體系內,這樣才能做到長期化、長效化、常規化。
幼兒園在親子互動游戲設計中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內容和實施原則,并結合實際情況和家長反饋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形成為親子游戲的長期開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幼兒園親子活動要貫穿于學前教育的始終,尤其要突出其時效性特點,結合不同時段的特色主題開展活動。譬如五一節前后開展親子勞動游戲,以此提高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端午節前組織開展“包粽子”的親子游戲,在游戲中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家長教孩子怎樣包粽子,其中有什么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包好粽子之后還可以和其他家長“互贈粽子”,以此營造和諧、友好、親密的互動氛圍。將親子游戲落實到學前教育的實踐中,才能形成長效機制,實現家園合力最大化。
(四)以親子互動游戲促進幼兒成長
在親子游戲中要時刻關注幼兒的主體性,為幼兒創造更多探索發現的機會。比如在健康游戲“小醫生”中,幼兒扮演醫生,家長扮演病人,孩子們要根據家長的描述來“找病因”并“開方”,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家長根據幼兒平時不良的生活習慣來陳述病因,比如“我剛才喝了冰凍的飲料,肚子有點疼”,或者“因為喜歡吃糖所以牙齒壞了,現在牙齒很疼”……這樣的形式無形中幫助幼兒轉換了健康視角,不再被動地接受家長的提醒,而是主動提醒“病人”不能喝涼的飲料,少吃糖、注意刷牙保護牙齒等,這樣的形式能夠提高幼兒的自律自查能力,以親子游戲啟發幼兒健康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統籌規劃和組織指導作用,從游戲設計到實施要緊扣幼兒園實際情況,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教學目標、活動主題提高親子游戲的趣味性和啟發性,通過專門的家長課堂提高家長的游戲參與能力,幫助家長找準自身角色定位,建立親子游戲開展的長效機制,突出親子游戲服務幼兒發展的核心主旨,促進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彩萍.以親子活動促進家園合作的研究[J].學周刊,2018(16).
[2]倪旎.關于幼兒園親子活動開展的思考[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
[3]葉淑娟.淺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
[4]繆晨露.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5]何玉秀.幼兒園親子活動開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夏教師,2018(21).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