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評價改革受到全方位的關注,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各個科目上,都有人進行了積極的、頗有成效的嘗試與變革。建設科學的學科評價體系,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問題。語文教育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科學評估方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學科;評價體系
一、改革傳統學生評價方法的必要性
(一)評價方法被窄化為考試
傳統語文學科評價方式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評價被窄化成考試,考試被窄化成筆試,筆試被窄化成客觀式測驗。考試有其客觀、合理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無視這種避免人為閱卷的主觀性的標準化考試帶來的許多嚴重問題:學生偏重記憶機械的信息,而不重視有條理地組織信息;損害學生的創造力;降低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將注意力花在瑣碎知識的背誦上;學生在學校中所習得的語文知識無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窄化學生成敗的標準等。
(二)學生評價的結果被簡化為考試分數
以往,我們往往將學生評價反映在多種信息,如簡讀、寫作等多方面內容上。但一個孤立的分數卻使教師、學生、家長失去了解學生發展的多種信息的機會。評價方法的窄化與評價結果的簡化,直接導致評價偏離學生發展,沒能起到促進學生真正進步的作用,因此改革評價方法勢必要進行。學生評價要從單純關注其認知發展,轉向既關注認知層面,更重視考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新課改下評價方法的整合與優化
(一)形成性評價方法和終結性評價方法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下應實現形成性評價方法與終結性評價方法相互結合的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又稱內部評估)是一種在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判斷程序價值的方法,它可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任何階段進行。形成性評價側重于過程而不是最終結果,采用這種評價方法可以讓設計者、學習者、指導者和管理者監控教學目標是否適當以及目標的實現情況,以便盡快發現問題所在,進行適當的學習干預,使學習者能夠掌握所需的技能和知識。美國教育學家沃利古約特將形成性評價形象地比喻成一個建造建筑的過程,即將一系列新材料、技能和問題積累成一個最終有意義的整體。以前那種只關注結果的終結性價方法不能促使學生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科學探究的語文學習方法,限制了學生擴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揮。只有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才能從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轉向既關注認知層面,更重視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自我評價方法與他人評價方法相結合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被評價者從接受評價逐步轉向到主動參與評價,一改以管理者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雖然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聲稱教師來批改學生作業,分析學生成績可以節省時間,但有證據表明,情況可能并非如此。專家研究表明,實施同伴評估,最終可以更高效、更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自我評價是指學生自己對自己進行反思和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如何,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因此自我評價的結果往往是最準確的。語文教師平時在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可以采用日記,周記,反饋表等形式進行;在組織學生進行他人評價時可以采取小組討論,課上點評,互改作業等形式進行。
(三)注重真實性評價
真實性評價是考量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評價,它傾向于關注情景化中學生表露出的真實表現。它提供給學生真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挑戰,以供學生應用相關知識、技能、態度及智慧。在真實性評價中學生通過能夠展現其理解水平的方式應用信息,展現其對已有語文知識的駕馭能力。一般來說,真實性評價任務都是學習過程中有意義、有價值的重要經歷,抓取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與問題作為真實性任務,可以使學生評價充滿趣味性,又可以改變以往分割性知識與技能的評價狀況,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和行動在任務中得到最完整的體現。真實性評價策略與課堂教學實踐的聯系非常緊密,不再是單純地描述學生的現狀,而是成為學習和教學的一個環節,把真實性評價融入課堂,將會擴大教學與學習的視角,豐富評價過程與評價方法。
(四)課堂鼓勵評價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懷鼓勵評價,不僅可以喚醒學生學習參與興趣,增進師生情感互動程度,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成績及綜合學習素養,體現良好課堂教學實效。教師要依據學生學習理解能力、個性特點,制定不同的管理教育計劃,應用關懷鼓勵、科學評價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自身學習計劃。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充沛的積極性與高度的注意力。而鼓勵評價主要體現為兩種,一種屬于成功鼓勵,即是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無誤,或者提出一些新穎獨特解題思路時,教師要積極發掘學生的學習優點,并給予充分肯定。另一種則為對班級學困生鼓勵評價,當學困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或考試成績有了較大提高后,教師要在班級給予高度贊揚評價,不僅能夠增強其自信心,更深深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愛護。
(五)借鑒檔案袋評價
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泛推行檔案袋評價,這是一種詣在把握每一名兒童學習的評價。檔案袋是指針對學生從事的學習活動,旨在用其評價以及回顧學習過程而收集的作品與工作案例。因此,檔案袋評價著重收集學生每個階段的各種學習作品,把握每名學習者的學習軌跡。它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健全發展,綜合學生成長過程的各個方面,命名為“成長的足跡”。在具體的操作中,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每人制作一個檔案袋,里面裝有學生口語表達、寫作、課堂表現等各個方面的成績,有學生素質評價手冊、各科試巻、健康卡片、特長作品、給老師的話、家校聯系單、榮譽證書、參加各種活動的照片等。檔案袋可以放在教案里,每月一展示,使學生學會反省自己的語文學習情況,學會評價自己,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實際上,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近幾年的語文考試也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知識考查模式,側重于從知識、技能、思維發散等各個方面考查學生。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隨之改變自己評價學生的方法,高效的評價方法往往可以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孫穎慧.新課改背景下學生評價轉化策略研究[J].新西部,2019(29).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