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主賽場,天津走出了一條職業教育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發展之路。系統總結近年來天津在職業教育領域創新發展經驗,發現其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注重行業辦學、加強雙師培養、推進魯班工坊、推動東西協作、實現資源共享、搭建大賽平臺等7方面形成了有效的職教改革發展模式。未來,天津職業教育發展要繼續保持行業辦學特色、建設市級專業、打造信息化高地。
關鍵詞 職業教育;區域特色發展;行業辦學;魯班工坊;天津
天津是我國近現代工業發源地,職業教育在天津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傳統。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半工半讀到試驗區的行業辦學,從示范區的職教體系構建到示范區升級版建設,天津職教一路走來,書寫著天津教育的“奮進之筆、得意之作”。進入新時代,天津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做大做強做優職業教育8項舉措[1],奮力將十九大精神化為行動自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牢牢把握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構建起世界一流現代職教體系,打造了天津職教城市名片,探索形成了體系構建、行業辦學、雙師培養、魯班工坊、東西協作、資源共享、大賽平臺等7大發展模式,為天津一基地三區和五個現代化建設培養了數量充足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條高標準領先發展之路。
一、突出類型教育,世界一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彰顯優勢
天津職業教育堅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堅持15年連續改革創新,建機制、出標準、提質量,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終身立交”具有天津特點、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推進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做優做強天津現代職教體系的基石——中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現代職教體系的核心——高等職業教育,打破制約職業院校學生成長的“天花板”,積極探索中、高、本、碩銜接培養機制,構建各層次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中高本碩”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道。“3+2”分段培養、五年制系統培養、高職與本科聯合培養、大賽選手免試升本,一系列的創新探索,構建起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職業教育類型層次體系。2015年,教育部批準天津設立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我國第一所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技術大學。
推進職業教育“橫向融通”,政策引導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之間開展課程和學分互認,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貫通銜接。近20所職業院校成為中小學生體驗技術技能、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勞動觀念、少兒職業啟蒙的培訓基地,“小小工程師”成為每年職業教育活動周中小學生體驗職業教育的品牌項目。各院校圍繞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和穩定就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和社會服務,年培訓量連續多年超過在校生1.5倍以上,17所高職院校開發了97個職業423個“職業培訓包”,推進了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與共享。
將職業教育資源向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繼續教育拓展,構建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終身教育體系,出臺學習型城市建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以“學習包”為核心的終身學習資源平臺、教學管理平臺和學習支持服務平臺;形成了以遠程教育中心為龍頭,城市社區學院為骨干、社區學校為基礎,涉農區縣職業成人教育中心為骨干、鄉鎮成人學校為基礎的數字化學習網絡;探索設立市民學習賬戶、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高質量推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終身學習成為天津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
二、堅持行業辦學,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凸顯特色
行業企業辦學是天津職業教育的致勝法寶,行業企業主辦、財政全額保障、教育部門歸口管理,從初期的“兩不變、一不減、一加強”(職業學校繼續依托行業企業管理的體制不變,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渠道不變,經費額度不減,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和管理。)到“兩完善、一增長、一加強”(完善具有約束力的行業企業辦學業績政績考核制度,完善財政性教育經費撥款渠道;每年適度遞增生均經費撥款標準;探索加強職業院校辦學水平、教學質量等的第三方評價機制)。破解“中國制造2025”技術技能人才緊缺的難題,推動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立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發展需求,探索形成政、行、企、校、研“五方攜手”,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的產教深度融合的運行機制。
各職業院校堅持立德樹人,主動圍繞天津優勢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及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需求,對接職業崗位標準,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加強優勢專業、特色專業建設,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校企共建應用技術研發團隊、工藝與產品開發中心、高水平實訓基地,建立技術技能積累創新聯合體。校企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實行校企聯合招工招生,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開展實習實訓。院校與合作企業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實際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等。天津建有20個市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5所院校和多家企業入圍國家級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聯合開展14個專業試點。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與海鷗表業集團、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與渤海化工集團聯合申報的“五雙五定”“兩棲人才”等高端制造人才培育模式,在全國進行分享與推廣。激發集團化辦學和院校聯盟活力,組建行業職教集團,建立了19個中高職教學相銜接、學歷教育與職工培訓相結合的行業職教集團。2015年完成了渤海職教集團、商務職教集團、電子職教集團的轉型升級。職業院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三、實施強基工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質增效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辦出特色、辦出質量的關鍵。自2016年起,天津市實施“職業教育強基工程”,制定職業院校專業領軍人物遴選標準,啟動職業院校專業領軍人才引進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提升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建立健全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四方協同培養職教師資新機制,探索高層次“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持續推動“能工巧匠”進校園項目,每年聘請500名企業技能高手到職業院校兼職兼課。目前,天津校校都有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了一批“行業技術工程中心”和“企業文化體驗中心”,創設“安教樂道”品牌引領師德師風建設,將教師的職業理想教育與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緊密結合,切實把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從事職業教育的榮譽感、使命感,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構建“雙師型”教師國家級、市級、校級三級培養培訓體系。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完成了職教師資兩輪次培訓全覆蓋,推進天津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和天津職業大學4個國家級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設,構建4個基地資源共享、師資共用、專業互補、協同培訓機制。創設四位一體的優勢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模式,每個團隊由專業領軍核心和若干骨干教師組成。專業領軍核心一般由4~5名專家組成,聘有1~2名外籍專家或具有國外相關領域工作經驗的專家,2~3名行業領軍人物,1~2名校內專業帶頭人。團隊以專業(群)建設作為開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臺,開發、設計和實施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推動專業建設,成為入選雙高建設的重要基礎。大力推行新教師“上崗、適崗、勝崗”三階段的培養機制建設,探索碩士畢業生到校第一年企業實踐制度,推廣專業教師半年全脫產企業頂崗制度,建立校企人才“雙棲”制度,連續3年舉辦校長研修班,全面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和職業教育管理水平。
四、創設魯班工坊,中國職業教育模式唱響世界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舉措。2013年,天津圓滿完成50個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任務,并開設123個試點班加以推廣,為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為天津職業教育“走出去”奠定了基礎。2016年,天津首創魯班工坊[2]。魯班工坊秉持平等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以平等合作、因地制宜、優質優先、強能重技、產教融合為原則,以“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成果為總體支撐,以“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為教學模式,以天津開發的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為基本依據,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裝備為重要載體,以“師資培訓先行”及教學資源為必要保障,開展學歷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為合作國家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從2016年3月首個泰國魯班工坊建立至今,已在全球建成11個魯班工坊,遍布歐洲、非洲、亞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驛站”。
2018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布實施“八大行動”,全面推進中非合作,明確將在非洲設立10個魯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為新時代魯班工坊建設指明了方向。天津踏上了非洲魯班工坊建設的快車道,與中國社科院西非研究所有關專家一道系統研究非洲概況、非洲教育、非洲職教、非洲產業情況,規劃建設國別,首批鎖定吉布提、埃及等12個國家。2019年3月28日,由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吉布提工商學校和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吉布提魯班工坊揭牌運行,吉布提蓋萊總統為工坊揭牌。吉布提魯班工坊為非洲首個魯班工坊,其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設備、課程和教材等全部來自天津。目前,天津已在吉布提、肯尼亞、南非、馬里、埃及等國家建成魯班工坊。
五、推動東西協作,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斐然
近年來,天津以“送、派、請、訪”為形式,以“傾心、聚力、精準、重效”為原則[3],堅持抓重點、強弱項、補短板,從“有啥給啥”轉變為“缺啥補啥”,從“授人予魚”轉變為“授人予漁”,從“分散幫扶”到“聚力幫扶”,從“自主行動”到“系統推動”,從“掛職支教”到“整體輸出”,從“專業建設”到“產業助力”,實現了由外部“輸血”向內部“造血”的轉變。建設“國家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累計為中西部19個省市地區培訓、培養管理干部、職教師資近萬人次。
以示范區的優質資源和建設成果為支撐,針對幫扶對象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和特點,創設“三個五”職教幫扶模式,即對援建學校進行“分析當地產業結構、謀劃專業組群布局、制訂專業建設方案、培養專業骨干教師、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五步驟;對職教幫扶實施“區域系統援建、品牌整體輸出、專業結對共建、師資輪崗培訓、學生訂制培養”五模式;對師資培訓開展“標準化教授、定制化傳授、崗位化實授、轉崗化精授、跟蹤化講授”五類型。以“一朝為學員,終身可培訓”為理念,建設國家中西部地區信息化師資培訓管理與服務平臺,為受訓教師終身提供免費教學資源。
“十三五”期間,天津教育援疆,建設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由天津職業大學牽頭進行對口幫扶,從學校管理、校企合作、專業設置、師資培養、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援助,累計派出援疆干部教師23人次,培養培訓教師百余人。2019年,天津職業大學職教研究所受天津市援疆前線指揮部、和田地委委托,為新疆和田地區制定了近3萬字的《和田職業教育園區規劃方案》,系統設計了十大發展任務,以構建和田地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領全疆職業教育改革,支撐和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經和田地委、行署審核通過,目前已進入招標實施階段。
進一步加大天津市對甘肅省職業教育對口幫扶力度,助推甘肅職業教育脫貧攻堅。天津市教委與甘肅省教育廳簽訂了《天津-甘肅職業教育協作實施方案》,以“一對一”結對幫扶的形式,全面幫扶甘肅職業教育。針對寧夏職業教育特點,開展兩地職教干部教師雙向掛職交流,天津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對口支持實現寧夏37所職業院校全覆蓋,寧夏37所職業院校派員來津接受專項系統培訓實現全覆蓋。天津交通職教集團、佰利職教集團等7個職教集團,一汽大眾、豐田等23家企業,天津職業大學、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等21所職業院校與新疆、西藏、青海、甘肅、云南等19個地區開展東西協作。
六、聚集資源優勢,海河教育園區成為標志示范
規劃建設海河教育園區,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培養百萬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服務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海河教育園區位于海河中游南岸,占地24平方公里,為“一廊兩翼”的空間布局,經過不到10年的建設,天津最優質職教資源已聚集其中,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職業大學等一批應用型高校,高水平職業院校在園區辦學,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博物館、國家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國家職業教育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職業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制作中心、全國技能大賽成果轉化中心、魯班工坊建設·體驗館等獨具特色的國家級職教資源平臺落戶園區,天津海教園成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窗口和重要標志。
園區匯聚優勢集約發展,積極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建成公共實訓中心規模4.4萬平方米,擁有價值2.8億元的設備1750臺(套);統籌各院校與實訓中心對接,投入專項資金組織開發近20本實訓教材,有效解決了師生不敢用、不會用設備的問題,公共實訓中心年接待實訓學生超過8000人,年社會培訓量超過8萬人次。對接濱海新區、開發區、空港經濟區、臨港經濟區、中心商務區等功能區,對接空客A320、大推力火箭、大眾汽車變速箱等一批大項目,對接天地偉業、天汽模等一批科技型企業,開設訂單班260余個,開展校企合作項目1000余項,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總值數千萬元,每年為濱海新區輸送近萬名技術技能人才,占園區院校畢業生總量近50%。由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園區思政課聯盟,開展集體教研,集體備課,探索實施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推進優質資源共享,思政課實踐創新的品牌“情景劇”,惠及京津冀甘學生2萬余人。
七、搭建大賽平臺,技能大賽名片享譽全國
從2008年全國技能大賽落戶津門,天津就與大賽結下不解之緣。通過舉辦大賽,形成一模式四機制,即“大賽-職教改革示范區-人才培養”的互動模式[4]和學校與企業長效合作機制、專業設置與企業發展有效互動機制、人才培養定位與職業標準高效對接機制、人才培養選拔的多元評價機制。通過大賽深度探索了中高職系統化人才培養,推動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為天津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天津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多方聯動,創新辦賽機制,搭建了校級、市級和國家級的多層次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度,提出以賽“促學、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學改革路徑。以崗位需求為“基準”,大賽為“探測器”,“測量”學生職業能力的“偏差”,探索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引領教育教學改革,根據賽項內容新增和調整專業(點)113個,結合技術標準開發課程1542門、教材813種。2017年迎來大賽十年,“精彩十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十年成果展”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博物館舉行,充分展示了十年來大賽輝煌的發展歷程和累累碩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各界觀展人士的贊譽。
12年來,天津始終致力于推進大賽國際化, 發揮大賽主賽區的品牌優勢,向世界分享中國職業教育改革成果。僅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機電一體化項目”一個賽項就有來自全球8個國家,75支代表隊參賽。這些選手分別來自中國、印度、俄羅斯、盧旺達、緬甸、剛果(布)、老撾、巴基斯坦。大賽記錄了職教人同舟共濟鑄就輝煌的過程,見證了天津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展現了天津職教的風采。
八、奮進新時代,推進天津職業教育再創輝煌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5],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文件中提出,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一)面對國企混改,保持行業辦學特色
天津始終堅持依靠行業企業的辦學體制,構建起政府職責明確、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使天津行業企業辦學為主的職教辦學體制獨具特色。現今多數院校的主辦方都在面臨國企混改,這對天津職業教育行業辦學的優勢是巨大的挑戰。建議在國企混改中將學校作為舉辦方的優質資統籌考慮,而不應先剝離出去。如果必須剝離的,應劃歸相關行業部門,保持天津行業辦學特色。
(二)基于雙高專業群建設,建設市級專業“聯合艦隊”
面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天津“一基地三區”建設,為加快發展天津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支撐。調整專業布局,建設橫縱一體化專業“聯合艦隊”。由國家“雙高”校骨干專業牽頭,橫向同層次職業院校相近專業聯合,縱向職業教育中高本碩貫通,以實施1+X制度試點為突破口,對接產業鏈,開發專業群平臺課程,打造共建共享的產教融合生產性實訓基地和“雙師結構”的師資團隊,形成合力打出“組合拳”;拓寬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徑。
(三)落實“互聯網+”戰略,打造職業教育信息化高地
沒有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帶動職業教育現代化,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求,面向世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快信息化時代職業教育變革,創新教育服務業態,探索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利益分配、知識產權保護和新型教育服務監管制度。提升智能化校園水平,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重造院校管理模式,統籌建設一批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滿足人才培養多樣化需求。
參 考 文 獻
[1]天津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討論:關于做大做強做優職業教育的八項舉措[EB/OL].(2018-09-21)[2020-03-10].http://www.tj.gov.cn/xw/bum/2018 09/t20180921_3631946.html.
[2]呂景泉.服務“一帶一路”, 職業教育的新作為——魯班工坊[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8(1):3-8.
[3]湯曉華,楊榮敏,等.傾心·聚力·精準·重效——“脫貧攻堅·職教幫扶”協同創新發展論壇暨國家現代職教示范區東西部協作工作紀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6):55-59.
[4]呂景泉,張興會,湯曉華,等.“大賽—職教改革試驗區—人才培養”互動模式的系統設計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5):20-24.
[5]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EB/OL].(2019-02-13)[2020-03-10].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