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莉
摘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不能僅憑借政府能力進行管理,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只有加強社會力量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行結合,構建多元化的主題建設,以此來滿足社會對文化服務的需求,以此來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力量;實踐
中圖分類號:G258.2;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252-01
一、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現狀
(一)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實踐現狀
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了社會力量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有效結合,有效地解決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上的瓶頸發展問題,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政策導向和資金需求能夠有效地結合,尤其是一些企業社會力量,他們自身的文化建設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既實現了企業社會形像的打造,又提高了企業在市場上的文化品牌響應。
(二)社會力量在公共文化活動中的實踐
在目前的公共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較為充分地將社會力量進行了調動,發揮市場作用,運用服務外包等市場手段,實現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良性框架搭建,讓社會企業能夠有序地參與到公共文化活動建設之中去,從多角度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性和效率性。
從近年來各級政府結合社會力量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和演出活動來看,活動開展效率較高,服務內容豐富完善,公眾文化活動的受益者能夠切實可行地參與到活動之中去,很多地方政府通過與地方文化演繹公司開展訂單式和菜單式服務,讓老百姓能夠選擇演出的內容,既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發展,同時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機制。
(三)完善公共文化場所建設
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文化企業在參與到公共文化活動建設之中后,實現了公共文化場所建設的大發展,在政府政策鼓勵和社會力量充分注入的情況下,文化設施的“所有權”、“經營權”相互分離,實現了管理的專業化與完善化搭建,設備、人才、市場等方而的資源得到了有效的調整,政府管理壓力降低,政府管理效率提升。在公共文化場所,企業運營監督跟蹤、市場考核評估等方而都在社會力量的注入下,實現了市場化和完善化的營造,在對企業運營的跟蹤管理上,通過政府資金管控,社會力量注資,保障了場所經營效益和利益分配的統一化建設。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
在社會力量的注入后,在資金、人才、信息等多元化資源的注入下,公共文化服務的切入點更加敏銳,公共服務的落實空間也得到了豐富。社會力量的注入讓社會文化和理念能夠有效地深入到基層,并且能夠在基層市場得到有效的拓展。在基層文化團隊和文化隊伍得到社會力量支持后,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頻率和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加之目前城鄉一體化迅速發展,各地基層文化活動和隊伍活動不斷豐富,基層文化活動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內容
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以政府文化部門為主進行開展的,但有限的編制體系及各不相同的專業,很難滿足當今日趨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僅僅依靠政府文化部門提供的文化服務很難滿足目前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需求,因此單純依賴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是不行的,需要擴充力量和資源,豐富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社會力量的注入就更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弊端問題。隨著社會分工精細化的發展,不同文化企業在不同文化服務領域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供了門類齊全且豐富的文化產品,激發了群眾公共文化需求,在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催生下,社會文化企業成為了社會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同時也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吸引的焦點。
針對目前政府文化部門人員不足問題,文化館可以在不擴編的情況下,以外包形式將一些文化服務工作進行外包,通過加強群眾文化藝術培訓指導,針對目前文化服務開展欠缺問題進行市場拓展和擴張,深入把握和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意愿,以多元化的外包形式來進行活動拓展和擴充。通過引進文化培訓和文化指導企業來幫助基層打造文化服務隊伍和塑造文化氛圍,借助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贊助來規模化開展社會、鄉村、城鎮的文化文明建設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外包、服務外包,讓群眾能夠就近感受到文化帶來的魅力,并幫助群眾來感悟和學習,不僅塑造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口碑,還能夠為社會力量提升群眾口碑,并有助于形成企業的品牌效應和親民度。在外包活動購買的時候,需要全而打造完善和健全的方式,通過靈活運用、規范開展、標準明確、績效評比等手段,讓參與公共服務的企業能夠按部就班的提供服務和參與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服務效率和水平。
三、新時期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方向和舉措
(一)建立組織、協調機制
強化‘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觀念。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與宣傳,發展和改革,財政,土地,規劃,房屋建設,文化教育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調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眾活動文化服務,形成政府領導,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
(二)加快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和法規,制定實施細則,管理措施和配套政策,以吸引多元化的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并通過設立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來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和其他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合理規劃布局,吸引更多文化創意企業聚集和發展,打造高端和內容豐富的“文化走廊”產業基地。對于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企業,除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外,建議在土地出讓金,建設費,水電使用等方而給予一定的優惠。
(三)拓寬社會參與渠道
對于合格的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議采取服務外包的方式,合理引導文化經營公司參與經營,降低經營成本,讓人們享受到更多負擔得起的優質文化餐。對于文化民辦非企業單位,建議將文化公益項目所需的所有文化產品和服務納入政府采購項目,使轄區文化企業可以在同一階段競爭發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蓬勃發展;對于基層民間藝術團體,建議充分發揮專業藝術院校,大學文化資源和各級文化場所的功能,加強專業培訓和技能咨詢,并開展民間文學藝術和民間文學藝術創作。建立藝術品牌。
(四)搭建政府服務平臺
推進文化館等公益文化機構的理事會改革,著力于理事會建設,完善規章制度,引導社會名人,文化藝術界專業人士和社會公眾參與公益文化機構事業管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管理與經營分離。對于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來說,由于其專業性和技術性強,還可以聘請大學或私營部門的高級專家和教授擔任“名譽董事”和“名譽顧問”。政府每年給一定的年薪,以促進博物館的專業發展。同時,加快網站建設,促進電子政務建設,讓人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
四、結語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充分利用社會的豐富資源和優質服務,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的創造力,是當前推動社會力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如何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有效保護人民的基本文化權利,每個地區應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和實踐,以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荊曉燕,董劭偉.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實踐探索與啟示[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9(05).
[2]李有學.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河南實踐:機制、模式及其優化路徑[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
[3]丁汝青.多元共治背景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模式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06).
[4]楊繼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分析[J].傳媒論壇,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