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畢業生進行職前職業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目前職業指導的開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就業率為目標的短視價值趨向,該課程的目標實現也受制于課程設計原生缺陷,應當引起業界關注。本文試論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理念和方法,認為應該從專業培養目標方面調整課程設計結構,將貼合市場需求的職業指導理念融入課程設計的全局,將職業指導思想融入教育全程;在教學理念實現中真正體現全員參與和指導全程化,加強“三師型”隊伍培育;克服職業指導的短視心理,加大對職業生涯發展追蹤與服務的關照和落實力度。
【關鍵詞】職業指導? 就業? 質量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業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018-02
一、職業指導課程開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目前的職業指導模式存在以就業率為目標的短視價值趨向
目前的職業指導模式主要關注的是學生在畢業年級能否實現成功的升學或就業銜接,具體的評價指標為“就業率”。以當前的評價標準,就業率就是高校的生命線,就業率不高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各種績效評估,低就業率專業也會面臨減招、停招的危險。對一些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的主管部門以及開設時間進行梳理發現,大部分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歸屬于學校的招生就業部(處),指導內容集中在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畢業生思想教育、勞動權益保障、就業信息收集與發布、求職禮儀、面試技巧及提供供需方會面平臺等方面,開設時間一般在在校學習期間的中后期階段——這樣的職業指導模式導下進行匡正引導;在擇業理念上更注重的是引導學生妥協于經濟形勢,合理調整求職預期,盡量先就業再擇業——可以說,綜合各方面特質,這體現出當前的職業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有以完成就業率為目標的短視價值趨向,勢必會影響課程效果。
(二)職業指導課程設計存在原生缺陷,導致課程目標實現受制
1.職業指導課程內容單薄,尚未實現和專業課程的滲透融合,故無法真正實現具有專業針對性的“職業”指導。
目前的就業指導方面的教學參考書目較少,課程內容為單獨設定,與其他的專業課程無理念的滲透和交叉,在頂層設計方面缺乏將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和職業能力提升作為職業指導重點的大局觀念,未明確將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作為學校各項工作尤其是教學工作開展的目標,從而使職業指導課陷入孤軍無力的局面;相對于課程內容設置,低學時設計的職業指導課(一般不超過20學時)也令該門課程陷入尷尬的邊緣化“副課”地位,影響了課程整體的教學質量,也使職業規劃類課程本應實現的經驗指導功能大打折扣。
2.職業指導師的從業標準較低,導致專業指導功能受限。
對目前擔任就業指導課授課任務的教師進行調研發現,目前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多是有一定的與學生就業相關的事務性工作經歷,在經過一定學時的泛化培訓,獲得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即可擔任(通過率較高),普遍缺乏與教學對象所學專業的學科背景,故在職業適應、自主創業指導、就業心理調試及等方面的知識講解常如蜻蜓點水,無法從專業角度深入剖析。
3.課程安排概化粗放,課程設置未遵循客觀實際。
比如“學業規劃”部分,本應在學生入學伊始即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學習計劃,從而為個人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如在高年級階段才安排相關內容的教學,極易落入敷衍應付之嫌;此外,對后續教學產生影響目前的大學生中期職業發展追蹤,主要的開展方式是委托第三方調研機構對畢業生三年內薪資增幅、職稱晉升情況、發展方向是否對口、工作是否穩定的泛化的大數據調研,欠缺對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狀況進行個體跟蹤服務。
以上這些短板均隸屬于職業指導課程的原生缺陷,如若不從根本上進行革新,必將導致課程目標受制于當前的教育制度,無法真正伸張職業指導理念。
二、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的可行舉措
職業指導課程的宏觀設計缺陷及指導模式存在功利取向的現實境況,應當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從教育制度革新的高度審視職業指導的設置形式和開展模式。將職業指導思想融入教育全程,真正體現職業指導的“全人生教育”和“全程化教育”理念
“全人生指導”思想是我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和杰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楊賢江對青年進行教育所遵循的根本原則。他指出:“中學教育的目標,不僅須使學生將來能升學,也須使學生將來會做事”。這一思想,與現代教育理念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舒伯在生涯發展理論也指出,少年時期的職業生涯成長階段的任務是完善自我形象,發展自己對工作世界的態度,并逐步了解工作對人生的意義。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展現出對職業取向的興趣和探究意愿。在這樣一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型的關鍵時期,非常有必要對該群體進行人生發展道路的方向性指引。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如果能在這個年齡階段即引入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相關知識,通過個人評價、性格測量、職業傾向性測試等幫助學生客觀自我認識,了解自身的興趣、能力和潛在特質,認識性格、氣質等對于職業選擇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職業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理性確立人生觀和職業價值觀,進而實現多年后成功的人職匹配。從長遠來看,這樣的超前職業指導是具有極其有效的戰略意義的,值得嘗試和推廣。
學生成長的過程是一項系統性的教育實踐活動,而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因此職業指導思想要貫穿于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全過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應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亦應根據指導對象的不同進行調整。就業指導工作具有教育過程的長效性和對象的全員性等特點,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要分年級、分階段、有側重地進行, 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職業指導教育作為培養跨世紀人才的突破口,力求使學生在專業的全程指導、平臺的合理搭建下從觀念、心態、知識、技能等方面做好應對職業挑戰的全面準備。
(二)加強“三師型”隊伍培育,在教學理念實現中真正體現全員參與和教育的全程化
統觀高校承擔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人員結構,多由招生就業中心的工作干部和各教學系院的思想政治輔導員組成。教學形式也都是任課教師獨立承擔職業指導各個版塊的授課任務。雖然執教隊伍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但是由于欠缺指導對象所在專業的專業背景和知識儲備,故往往只能從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的角度進行泛化的引導,授課重點也多集中在評測工具使用、簡歷制作、面試禮儀和求職技巧等方面,無法真正介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教育,導致職業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限于教師隊伍的學緣背景和課程呈現模式。筆者認為,就目前的現狀基礎而言,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務必要轉變工作重點,將職業指導的服務形式從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的角度轉變為與學生職業素養和能力提升相關的載體建設上來,并從宏觀人才培養計劃上進行教學革新。在切入點選擇上,基于雙師師資隊伍認定基礎進行三師型隊伍建設應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目前各級教育機構都在著手進行雙師型教師認定的相關工作。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和重點,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和教育界的共同呼聲。對何為“雙師型”教師,大家較為一致的意見是雙師型教師應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同時具備與講授專業相對應的行業、職業素質,要求具備寬厚的行業、職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三師型”教師指的是同時具有職業生涯指導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在從業資格上同時具有教師、工程師和職業生涯規劃師(或就業指導師)的能力儲備。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專業相關平臺課程學分占比超過三分之二,故可在專業課程授課中引導學生分析職業形式,養成對自身情況和職業環境進行客觀評估的意識習慣,促使學生處于安閑狀態的職業意識上升為主動的、自為狀態的學習和擇業行為,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對目前的職業指導薄弱環節進行補強,也強化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大有裨益。
(三)克服職業指導的短視心理,加大對職業生涯發展追蹤與服務的關照落實力度
專職職業指導師的服務工作應延伸到學生的職場時代。
最早開展職業指導的國家是美國,美國的職業指導理念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教育意識體系。在美國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他們的工作對象不僅包括在校學生,而且也對步入職場的畢業生提供持續服務——客觀而言,人的職業生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占據人生的大部分生存階段,理想狀態下的職業指導是伴隨人的整個人生職業生涯的行為過程。故對于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而言,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只是一個階段目標的達成。當然,按照目前的對職業指導的投入力度而言,關照畢業生的長達數十年的職業發展尚不現實,但是對初入職場,職業前景尚未明朗的畢業生提供服務支持的做法是可以推行的,亦可體現學校對畢業生的人文關懷。
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在初次就業時我們更多地是引導學生客觀分析就業環境,調整就業預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求職理念。而隨著畢業生初涉職場的角色轉換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多數“靈活就業”的大學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內“跳槽”,這與工作單位的機制、學生本身的人職匹配自我調適以及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些學生在獲得一定工作經驗后,他們就極力圖求擺脫現有的角色定位,在現有環境下實現職業目標的策略調整。因此,可以結合對畢業生的就業跟蹤制度,把畢業生就業后三至五年的職業發展情況納入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在對該群體進行職后職業指導服務的實現途徑上,可以采取加入畢業班QQ群、微信群,以持續關心關注和實時解答(面談、通訊、在線答問)的方式展開指導。這樣不僅可以促使畢業生更快實現穩定就業,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而且可以通過對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情況和追蹤服務,為之后的職業指導開展積累就業市場資源并提供改進依據。
此外,目前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效果即學生滿意度的調查對象僅限于在校學生,但由于調查對象尚未步入職場,對獲取知識的有用性并未進行實際驗證,故調查結果往往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建議將就業指導課的滿意度調查延伸至畢業生的中期追蹤,在畢業1-5年的畢業生中進行對大學期間接受的職業能力提升教育的滿意度調查,這樣的調研結果有利于學校了解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從而制定出更加合乎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計劃,提高人職匹配程度,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尤衛玲.增強職業規劃課程教學實效性路徑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5):244.
[2]就業指導之痛源于其地位“副業”化.網易新聞中心http://news.163.com/14/0513/11/9S4EH6QU00014Q4P.html,2014-05-13.
[3]劉曉玲.從操作層面談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改進[J].河南教育, 2010(8):78-79.
[4]周穎華.楊賢江“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及現代意義[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5]姜瑩,張曉鵬.美國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的經驗及啟示[J].新課程研究, 2010(2):104-106.
作者簡介:
尤衛玲(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廣西科技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