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蓓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越來越趨向變成一個“地球村”,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彼此交流和碰撞,學習好英語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技能。因此,在英語學科教學中,除了要傳授給學生一些關于詞匯、句型的英語語言知識外,也要注意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開拓他們的視野,增強其文化意識。
【關鍵詞】初中? 英語? 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107-01
初中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英語的表達與運用,還要了解國外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如此才能更好的對英語和漢語進行轉化,并逐漸形成自身的解讀。因此,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也應將這種文化的差異傳達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促進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
一、通過閱讀教學,感受文化差異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上。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差異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實用的一種培養方式。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然要做大量的英語閱讀,所以,教師就可以從英語閱讀入手,選擇與文化相關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文化的差異。
例如,在閱讀教學時,筆者為了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就把許多的與國外文化相關的閱讀內容進行了整理,讓學生每天選擇其中一個進行閱讀。如,曾經有一篇課外閱讀的文章是介紹一個年輕人到美國之后在餐館里打工時遇到的由于文化差異而發生的小尷尬。這個年輕人在國內受到的教育與文化習俗是要“respect elders(尊敬長輩)”,所以,當他在餐館中遇到一對中年夫婦的時候,對他們說因為會“respect elders(尊敬長輩)”,會先為他們準備食物時,就令他們非常不滿。因為美國人會認為,“變老”說明身體有問題或者退休,所以他們通常會通過運動或化妝,讓自己看起來是年輕的。因此,當這個年輕人提到有關“老”的詞語時,美國人是非常反感的。學生通過閱讀了這篇文章之后,對于國外與中國的文化差異也多了一些了解。如此的教學形式,學生僅能漸漸地在閱讀中積累和掌握詞匯與知識,進而產生對于不同文化的自我認識。這樣,當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就會考慮到交流對象的文化背景,就避免了許多尷尬的場景或誤會。
二、單詞認知入手,滲入文化意識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在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而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的載體,是促進中西方了解的一個重要窗口。在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是基礎,通過詞匯教學,教師可以由單詞認知入手滲入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單詞,盡管你可能學會了一個單詞的含義、詞性、使用場合等,但幾個詞語組成的詞語也許你不一定明白,甚至有時候“百思不得其解”。如詞組“Rain cats and dogs”經常用來形容雨大,其含義為“下著傾盆大雨”,只有了解過相關英語文化的人才能正確理解到這個詞匯表達。再如“clear the air”意為“消除誤會”,而不是“清新空氣”等,以及英語文化中表示事情簡單的“A piece of cake”,即中文表達的“小菜一碟”,英語短語“fall on deaf ears”意為“夜以繼日地”等等,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單詞認知入手滲入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
三、增加自主實踐,給予鍛煉機會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學的轉變,還需要在實踐中增長經驗。因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文化差異,從而培養跨文化意識。實踐的方式是多樣的,無論哪種方式,均可提高學生對于文化的敏感度和鑒別能力。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曾組織學生為英文電影《通天塔》進行配音。在配音的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并通過電影中的細節了解外國人在說英語句子時,所運用語氣與表達含義的結合方式。且筆者選擇的這一電影本身就包含了文化差異的知識,電影中講述的是四個不同國家不同家庭由于溝通問題產生的悲劇。所以,學生在配音時,也能了解電影中的意思,對于影片所展現的具體內容和深層含義也能有正確的解讀,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如此就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減輕學生對于文化理解的差異,進而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單詞、自主實踐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文化差異、認識到文化差異,進而理解文化差異。本文筆者只是根據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的淺談,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不斷的創新,尋求更多更好的提升學生文化差異認識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避免文化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與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贇.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02):98-99.
[2]顧雅斌.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名師在線,2018(3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