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輝
【摘要】數學實驗是初中數學課程中的一種特殊存在,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講解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的講解工作中,教師可以基于數學用具、探究問題、媒體技術以及思維導圖等認知工具,促進數學實驗的開展,讓學生在參與數學實驗活動的過程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感受數學知識中蘊含的魅力元素,從而更加主動地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認知工具? 問題
【課題項目】本文為三明市2018年市級立項課題《基于認知工具的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JYKT18059)。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164-02
認知工具,是幫助人們達到認知目的所需要的事物,從宏觀上來說,認知工具可以稱為是有形的,比如數學用具、現代媒體技術等,也可以是無形的,譬如問題等,無論是有形、亦或是無形,都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媒介,引導學生通過這一媒介,提高對知識的認知。在開展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認知工具,輔助實驗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在順利進行實驗時,逐步提高對數學理論的認知效果。
一、應用數學用具,開展數學實驗
數學工具是數學實驗教學中最常使用的一種認知工具,數學工具既具備數學學科的特點,也具有引導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特點,在實際開展數學實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數學用具,讓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基于數學工具的使用,分析背后的數學本質,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效果。同時,與傳統教師進行單向講解的教學活動相比,教師引導學生以數學用具的形式,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主動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用尺規作三角形》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數學教育用具,促進數學實驗的開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展示“尺規”的數學用具,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認知什么是尺規作畫。緊接著,教師讓學生自主利用直尺和圓規,從一點出發,畫一條線段,隨后教師讓學生以線段的兩端為圓心,設定半徑,利用圓規畫弧,兩條弧相交于一點,鏈接原始線段的兩端點與交點,構建三角形。
顯而易見,在開展初中數學實驗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用具完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提高自身對數學用具的應用效果,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二、應用探究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在傳統數學課程的講解中,問題是促進教師和初中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換的工具,教師可以使用問題作為媒介,檢驗學生對基礎數理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實際認知效果,優化數學課程的教學策略,促進課堂講解效果的提升。而在開展初中數學實驗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探究問題的應用,引導學生針對數學實驗中的內容進行思考,從而解決數學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促進數學實驗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探究性問題的提出,促進學生進行思考。《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知古典概型的求解方法,促進學生了解簡單事件概率的計算方式,基于上述內容,教師開展“抓球”的數學實驗活動,在一個密閉的箱子中放置四個小球,其中有兩個紅色,一個黃色、一個藍色。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如果一次拿出兩個球,不是黃色的概率是多少?”“如果分兩次拿球,拿出不放回,則兩次拿出球都是黃色的概率是多少?”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促進學生完成對概率大小的計算。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指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作為媒介,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從而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實驗當中,促進數學實驗的完成。
三、應用媒體技術,深化學生認知
自二十世紀末期,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被發明創造出以來,社會的發展形式也呈現信息化,而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教育技術也得到了變革,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也開始積極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變換數學課堂的教學形式,從而提高數學知識的講解效果。而在開展數學實驗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使用媒體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借助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構建直觀、動態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同時,在現代教育資源當中,也具備形式多樣、操作簡便的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其中復制、粘貼、旋轉等工具,簡化數學知識的講解流程,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實驗的效果。
例如,在《利用軸對稱進行設計》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媒體技術的優勢,促進數學實驗的開展。在開展數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先使用媒體播放器向學生投放一段“學剪紙”的視頻短片,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初步掌握剪紙的藝術。隨后,教師組織學生使用課前準備好的彩紙、小刀等動手制作“E”字型花邊圖案。緊接著,教師再讓學生利用折疊、剪裁等方式,完成剪紙,體會軸對稱的特點。之后,教師再使用Word軟件當中的粘貼、復制、旋轉等功能,將一個圖形進行重復粘貼和旋轉,構建軸對稱圖形,簡化學生進行軸對稱圖形設計的流程,促進學生在參與實驗的同時,能夠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特點等知識的認知。
不難看出,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教學形式的發展,在開展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為認知工具,簡化實驗的流程,引導學生在參與實驗時,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
四、應用思維導圖,構建完整體系
思維導圖是英國記憶之父Tony·Busan(托尼·巴贊)提出的一種思維可視化工具,可以使用框、線的形式將學生學習的知識進行連接,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效果,促進整體知識觀的建立。在開展初中數學實驗的教學中,為了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認知工具,構建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整理形成框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投影與視圖”的知識教學后,教師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認知工具,開展整理數學知識的實驗,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從“投影與視圖”的中心詞出發,延伸出“投影”“視圖”等支路;隨后,在“投影”后延伸出“定義”“分類”“視點、視線和盲區”等支路,在“分類”后再細化分“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等支路;在“視圖”后延伸出“定義”“三視圖”“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等支路,在“三視圖”后細分“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等支路。在學生自主構建思維導圖后,學生能夠建立起有關“投影與視圖”的整體數學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對這部分知識的認知和記憶。
顯然,教師利用思維導圖為認知工具,促進數學實驗的開展,能夠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從而提高數學知識的講解效果。
總而言之,優化數學課堂的教學策略,借助有效的認知工具開展數學實驗教學活動,并不是在一節數學實驗課程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數學實驗的特點,結合認識工具的優勢,創新認知工具在數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并在實際的數學實驗中進行應用,促進數學實驗教學經驗的積累,逐步構建完整地應用認知工具,促進數學實驗教學的體系,從而提高數學實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高鶴,馬玉慧.基于數學知識分類的認知工具設計原則[J].中小學電教,2016(04):33-35.
[2]畢海濱.淺議中學數學實驗活動任務的設計方法[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3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