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鎮銘
【摘?要】審美是一個人藝術情趣的體現,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備能力之一。古詩詞近年來在我國愈發火熱,在中小學教科書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然而大多教師卻注重技巧的分析,以此達到應試的目的,忽略了詩詞中美的意境,忽視了學生從古詩詞中體味人生百態的能力。古詩詞在育人方面有著千百年的歷史傳承,需在中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教學中得到應有的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審美教育
古詩文中蘊含著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金戈鐵馬的殘酷戰爭,惜盛今衰的無常歷史,恬靜淡然的山水畫卷,身如浮萍的茫然失措,轉瞬即逝的青春年華……短短的幾句詩詞,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美的意境,氤氳撫平了一顆顆浮躁的塵心。美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來發現,而審美能力就是這雙眼睛背后的操縱桿。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小學生審美道路上的引路人,需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讓學生在體味詩詞的過程中不斷鑒賞美。
一、古詩文之美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
小學語文不僅是識文斷字,教授普通的文字知識,更多的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對美的發掘。傳統文化正在復興,古詩文的價值越來越重,語文教材中詩詞的數量越來越多,涉及的詩詞風格越來越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達詩詞的情感以及美的感受,以古詩文為載體傳達美的意境。
例如,三年級上冊課本里劉禹錫的《望洞庭》,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詩人的喜愛贊美之情溢于言表,表現了詩人器宇軒昂的氣度和高潔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寫湖水與皎月湖光相接的景象,第二句描繪風止湖面平靜無褶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青山。全詩選擇了月夜仰視的角度,千里洞庭湖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洞庭美景躍然腦間。經過此類的分析,詩詞的美已經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優美的畫卷,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古詩文之美
(一)在朗讀詩詞中不斷揣摩、感受美
對一個事物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反復朗讀,而反復朗讀并不意味著機械的漫無目的復述冰冷的文字,這樣只能不斷消磨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朗誦的有效性也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朗誦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音律美,感受每一個經過精雕細琢的文字帶給他們的美的享受。這時小學生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項復雜的任務,教師要對學生做出合理的朗讀指導,如若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在這方面的感受就會大打折扣,最簡單的韻律美無法感受,更遑論意境美和審美情趣了。
(二)解釋詩句,浮現美的意境
詩詞之美,美在意境。而意境又以意象為載體,意象是詩句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就像是一塊塊碎片,最終拼成了意境的一幅畫。意境對小學生來說,就是簡單的畫面感,通過在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圖畫,從而感受古詩文的意境美。例如,《望天門山》的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楚江一瀉千里,把天上的門都沖斷開來,楚江浩浩蕩蕩的從天而來說明楚江源頭離詩人所站地方之遠,要對小學生突出強調從天而來,加深他們對江水流淌遠的概念。通過簡單易懂的分析讓小學生感受詩詞的直觀畫面,發散思維,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方式,從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通過對詩文的了解,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文的朗讀以及對意境的浮想為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了充足的鋪墊,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所謂詩詞,大多借詞達意,詩詞的精練程度令人咂舌,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經過了作者和時間的推敲,字字珠璣。有時一個字就能涵蓋全詩,即“詩眼”,此類字多為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所在。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出類似表達作者感情的字詞或者是某些修辭手法,通過細枝末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無論作者是表達壯志難酬還是傷春悲秋,是孤苦無依還是喜不勝收,都是一種美的藝術。整首詩的靈魂就是詩的思想,詩的思想就是古詩文美的外在表現,教師要借此向學生傳達美的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通過具體的寫作發散學生的審美思維進行審美教育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并不缺乏美,然而我們創造美的能力卻是匱乏的。審美教育并不僅僅停留在發現美和認識美,更重要的是去創造美,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審美不是一朝一夕便可速成的,從小學生開始,教師要不斷培養其審美思維,讓學生主動的去審視美和塑造美。
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要讓學生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積極地面對生活,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實際的寫作中運用美的思維和語言,獲得美的體驗。在古詩文中有千奇百怪的社會風貌,有光怪陸離的市井概況,不管怎樣超脫現實,都是以現實為母本,不斷刻畫與雕飾。在小學生的寫作中,一句恰到好處的詩句,便可讓整篇文章煥發光彩,似是而非的意境更能讓人發散自己的思維,達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令人回味無窮。
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古詩文時,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描繪古詩文之美,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美,真正理解作者的感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自己的寫作中恰到好處地運用詩文,不僅讓自己的文章得到提升,還在精神層面獲得飛躍。
四、結語
古詩文之美,美在內涵,美在人心,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近年來雖然比重越來越大,但仍舊影響有限。即便如此,它們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升還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孩子啟蒙路上的引導者,教師更要自己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能夠感受美的心靈,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素養,始終做古詩詞的弄潮兒,在學生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無形的對其進行審美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