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法
摘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背景下,民族文化如何傳承和創新是一個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問題。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與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學校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民族院校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首要途徑。因而,傳承創新民族文化是民族院校辦學特色的需要。本文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從多元文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民族特色活動開展兩方面探尋大學英語民族文化傳承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大學英語;民族文化;傳承;路徑
一、引言
不少學生可以跟西方人士暢談西方節日,講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絕,然而當西方人問起中國節日比如春節習俗時,他們會頓時茫然、啞口無言,找不出合適的英語詞語來描述早就熟悉的春節,這種現象被稱為“民族文化失語”。民族文化失語即在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中,學生對關于本民族文化一知半解,對其英語釋義了解甚少,所以不能用正確合適的英語表達民族文化,無法向外傳播民族文化,甚至使外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產生曲解。何其萃教授(2012)曾指出,21世紀的外語教育已經不單只對學生進行西方文化的投入,也應該肩負起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責任。目前的大學英語重視西方文化輸入的英語學習,卻忽視了中華民族文化輸入的英語學習,造成了中國學生嚴重缺乏用地道、準確的英語表達民族文化的能力,影響了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也影響了民族文化的向外傳播和傳遞。如果把民族文化傳承與大學英語二者相結合,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不僅要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了如指掌,還要學會用地道、準確的英語表達民族文化,這樣有利于推進中外文化交流,同時有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推廣。
二、大學英語民族文化傳承的措施———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環境中,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是廣西民族大學特色辦學理念生成的沃土,我校立足于本區域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將傳承民族文化的特色融入大學英語中,把民族性、區域性的社會需求作為英語應用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堅持民族特色,積極傳承、創新民族文化,為此,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1、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要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大學英語目標,就必須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去,使大學英語課程具有文化多樣性、整體性及適應性,幫助學生以開放、寬容、學習、接受”態度對待多元民族文化,以適應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及推動民族與民族間的交流、多元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1)應該考慮選擇能夠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結合學生的文化背景、真正需求、學習能力、滿足地域性、民族性發展需求的英語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以及交際需求開設針對性的民族文化英語課程,如民族文化英語、民族法律英語、民族教育英語、民族音樂英語、民族美術英語、民族體育英語、民族旅游英語、民族歷史英語、民族醫學英語、民族建筑英語、民族服飾英語、民族美食英語等,增強學生對本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2)多元文化大學英語校本教材的編寫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文化需求,盡量選用優秀的民族文化成果,體現英語教育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目標與內容,突出“地方性、民族性、興趣性、實用性、時代性”特色。例如,旅游專業學生更想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旅游英語以及相關的民族習俗,中文專業學生更傾向于民族語言、民族文字、民族文化、民族文學方面的內容,藝術專業學生更渴望民族藝術、民族音樂等相關內容,體育專業學生更想學習有關龍舟、珍珠球等項目的民族體育英語。因此,將反映民族語言、民族文化內容的著名文章編入英語教材,把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創新的中華科技的英語文章編入理工科類學生教材,將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內容編入藝術、體育類英語教材,一定能拉近學生與民族文化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3)選課方式靈活多樣,主要由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三種組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時間安排選修民族文化特色的英語課程。(4)不同類別的民族文化特色英語課程內容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安排,或單獨設課;或開講地方性英語專題,包含地方民族史、當地著名旅游勝地、民間手藝、傳統節日、建筑風格、生活習慣等專題;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比如,在中文專業講授大學英語課時,可滲透民族文化傳承的英語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精華,領悟民族文化智慧和尊重多元文化;在美術和音樂專業授課時,讓學生通過了解和學習本民族的工藝、圖案、歌謠、樂器、服飾和舞蹈的英語表達,感受本民族美術和音樂的特色。2、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動,傳承民族文化廣西民族大學現有來自壯族、苗族、瑤族等全國53個少數民族的學子,依托本校提供的平臺,傳承民族文化,為廣大師生打開一扇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我校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以“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月”為平臺,在依托民族博物館、校史展等博物館群,舉辦家鄉風情攝影展、民族工藝品設計制作大賽、“薪火相傳”民族文化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技能英語交流會、民族知識英語競賽等形式豐富的活動,旨在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在少數民族節慶日,如“壯族三月三”、盤王節等都會開展各種活動,舞獅子、跳竹竿舞、銅鼓舞、小品《盤王的故事》、壯族歌曲、廣西世居民族文化知識展、少數民族特色廚藝大賽等一系列精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將少數民族文化傳遞給廣大師生。食堂還會提供五色糯米飯等少數民族特色美食,讓廣大師生了解民族文化,體驗民族風俗,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我校組織新疆學子向學校圖書館捐贈了書籍《我從新疆來》《我從新疆來2》,這些書以“新疆人的中國夢”為主題,記錄了在全國各地的100個新疆人的工作和生活,真實地展現他們的夢想。新疆學子希望通過捐書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新疆文化。我校自編自導自演英語話劇《校友莫振高》至今已在校內外公演了9場,覆蓋近萬人次。話劇生動地詮釋了莫振高校友傳承“扎根于自己的土地,奉獻于自己的民族”的教育信念和“愛崗敬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內涵,鼓勵更多的學子將莫校長的崇高精神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和追求夢想、建設家鄉的務實行為,更好地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此外,我校通過暑期大走訪、“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田野調查等方式,深入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走訪調研,了解當地的文化藝術傳統,加深對各民族的認同感,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對體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服裝、民謠、舞蹈、文字、語言各方面進行調研或收集資料等,并根據調查或收集材料寫一份的英文調查研究報告等。同時,還經常利用電影、電視、電臺、報紙、網絡等各種傳媒介質,向學生提供民族文化信息,用英語將文化內容介紹給學生。而且,定期舉辦“非遺學堂”,邀請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專家從學術理論上為師生們解讀、展現精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如侗族大歌的起源、藝術特點、歷史變遷;壯族三月三的歷史淵源;民族母語歌謠的傳承與發展等,讓廣大師生對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地融合英語文化和本土民族文化,就必須要加強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文化繼承和創新環境,促進英語文化學習環境的氛圍的培養,才能更好地促進英語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具體構想如下:
(一)傳承大學英語教學文化新理念。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英語文化之間的傳播和發展,就必須要對現有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方式和理念進行更新。首先,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要重塑英語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帶領大學生完成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任。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性目標就是為了能夠讓兩種不同文化進行交流,所以,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英語學習者語言使用規范進行調整,但是,筆者也不單單認為只有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化功底就可以進行文化間的交際,除了這些,大學生還應該認識到文化間的交流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要能從根本上為雙方交流服務,在交流的過程中注重對對方傳遞有效的信息,這是了解對方文化信息的重要前提條件。為此,大學英語教師更應該明白語言作為一種雙方交流的工具,就不單單是介紹外來文化,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優秀的文化底蘊,并能夠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逐漸找尋到自身的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異同點,并有效地融合外來文化的特長進行創新加工,從而能夠為自身的文化融入新的內涵,促進各個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二)增強大學英語文化課程的民族內涵性。在新時期下,針對大學英語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要針對課程的內容本質進行改革和創新,大學英語的改革必須要從教學大綱出發,不斷創新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實現對英語文化和民族文化間的交流。為此,我們必須要制定一個科學有效的英語教學大綱,改變學生在課堂和考試“填鴨式”教學,從而讓學生在樹立良好的英語和漢語文化的基礎上,注重對雙重文化的比較,讓本土民族文化更好地服務于外來文化的學習。同時增添英語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從整體上增強大學英語課文化的實質性內涵,才能為大學英語的文化繼承和創新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
(三)努力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一定要切實注重對教師文化內涵的培養,注重教師的在職培訓,在大學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培訓中要強化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使得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能夠真實地反映本國的具體情況,能夠真正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與此同時,還要切實注重對于雙語的價值觀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
三、結語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僅僅是大學英語的重要使命,更是培養創新性人才和知識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大學英語的發展。探討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中母語、漢語和英語三種語言背后的文化機制,研究民族文化傳承和英語習得的關系,對建立和諧共生的多元語言教育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促進民族院校大學英語的發展。同時,大學英語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首先,大學英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識,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生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是大學教育開展的關鍵,從傳統教學方式來看,在大部分情況下,幾乎由老師自己挑選教學內容,制作教學計劃,因此在整個課堂開展過程中,大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程度較低。通過學生培養的整體狀況來看,全面科學地選擇教學方式,尤其是通過大學生個人的各方面素質出發,選擇科學合理的文化項目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其次,通過對多樣性文化及其他民族、語言群體的理解、接受和欣賞,可消除因文化間的界限而造成的偏見和歧視,有效地擴大傳承范圍。當然,在多元文化的新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面臨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挑戰,只有教師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完善,更新教育理念,與時俱進,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掌握教育科學新技術,才有可能將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教育更好地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去,才能實現我們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以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科技化、信息化、國際化、多元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何其萃.學外語也要學中文,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N].錢江晚報,2012-7-4.
[2]?陳燕,陳晨春.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視閾下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和跨文化教育[J].廣西社會科學,2016,(01).
[3]?劉芳瓊.大學英語ESP嵌入式教學探索[J].翻譯與語言文化研究,2017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