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鳳 曾柏稀 李海峰


摘要:景觀服務設施包括戶外休憩設施、照明設施、服務設施等,體現了城市的精神文化風貌和人文關懷。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壯錦、銅鼓、花山文化、繡球等壯族文化符號運用在景觀服務設施中,可以彰顯城市文化特色。以壯族文化元素為切入點,將融合壯族文化的景觀設施案例進行分析,能為壯族特色的景觀設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景觀設施體現地域特色,使景觀場地具有地方特色,通過對壯族文化特色景觀服務設施的分析,利用案例分析法,闡述壯族特色景觀服務設施設計,弘揚壯族文化。
關鍵詞:廣西;壯族;景觀服務設施;民族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部灣海洋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課題資助項目(2018BMCC02)階段性研究成果。
早在八十萬年前,廣西就已經有人類生存的足跡,壯族人民的祖先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廣西省位于廣西南疆沿海跨過四大水系,臨近云南高原,由于較為特殊的環境位置產生了壯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廣西的壯族人民主要分布于嶺南地區。壯族具有豐富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1],包括大石鏟遺址、白蓮洞遺址、花山壁畫、龍勝梯田、羽紋銅首燈、翔鷺紋銅鼓、那圖騰等。物質文化中的銅鼓、行為文化中的花山文化、染織秀備受人們關注。壯族文化在設計中運用主要體現在動畫創作[2],包裝設計[3]、旅游產品設計中,景觀小品設計中運用[4]。
一、壯族特色文化分析
(一)壯錦文化
中國古代就有著男耕女織的傳統,壯族人民的紡織技術非常出色,壯錦可追溯至宋代時期,是壯族人民紡織工藝的代表。壯錦不僅線條均勻、色彩艷麗,壯族人民還將精美的圖案紡進布匹之中。如表1所示,圖案記錄生活反映了最真實的壯族風采,體現了壯族人民匠心獨具的紡織技藝,圖案也具有一定的寓意。壯錦已經成為廣西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品,其花色絢麗奪目,融入產品可以點綴產品的美觀度,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廣西壯錦五彩斑斕,壯錦也成為廣西的特色手工藝文化。南寧市青秀山壯錦廣場,展示了我們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化,是一道別致的風景線。現在的紡織工藝飛速發展,古老的紡織技術已經非常少見,壯族文化正在一點一點被現代文化所吞并。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發展現代文化的同時也應該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如何弘揚民族文化特色,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二)銅鼓文化
銅鼓的發展歷史悠久,是壯族人民娛樂的主要樂器之一,形狀各種各樣,是壯族人民的寶貴財富,更是保留在壯族人民的世代生活里,被代代流傳保存著。
銅鼓擁有一個精美造型的外觀,腰部是彎曲的胸鼓,給人以穩定和飽滿的感覺。鼓面是裝飾的關鍵部分,銅鼓的造型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靠近圓桶邊緣是用精美的圓形雕刻鑄成的,通常以青蛙為裝飾物。銅鼓作為壯族人民的敲打樂器,是源于古代越人發明,是中國藝術寶庫的瑰寶。到現在將近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文化,銅鼓以廣西數目為最多,散布量最為廣泛。目前有以銅鼓文化結合,進入建筑設計中,如結合銅鼓造型、紋樣設計的廣西銅鼓博物館[5]。
(三)繡球文化
壯族人民對繡球有著別樣的情懷,繡球為圓形,繡球上繡有花鳥,繡球內放置了一些農作物,四角用彩色緞帶裝飾,以供手擲。拋繡球儼然已成為廣西壯鄉獨特的活動,繡球的樣式精美、做工精致。繡球的最中間部分常常被紋上太陽的圖案,繡球外圍包裹上一圈絢麗的花邊。
(四)花山文化
花山巖畫,主要以人物、動物、器物為素材,表現壯族先民的社會生活場景。人物活動是最主要的題材,巖畫刻畫以塊涂法表現,沒有刻畫人物表情,但人物動作夸張,具有動感。
二、民族元素在景觀服務設施中運用的案例分析
(一)壯族特色戶外躺椅設計
1.戶外躺椅設計痛點分析
戶外躺椅有折疊式、懸掛式、搖擺式、固定式等形式。現有的遮陽、便捷式和可折疊式等功能沒有和躺椅結合到一塊,造成躺椅在功能上單一。戶外椅子由于體量、材料等原因,不能很輕松地移動。外觀設計千篇一律,沒有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2.戶外躺椅設計定位
結合壯族文化元素設計一款用于戶外,特別是濱海景觀使用的躺椅,滿足人們休憩、休閑放松的需要。同時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躺椅可以折疊收納、方便移動。在造型方面結合銅鼓形態進行設計,體現壯族特特色。廣西銅鼓的樣式按照外觀、紋飾可分為甲、乙、丙、丁形狀,巨大而厚重的是甲型;凝重、精美、觀賞性高的是乙型;形狀上寬下窄,壁度較薄的是丙型;體積偏矮小的是丁型。從豐富的銅鼓外觀造型,設計創新出具有獨特性和文化性的、創新的戶外躺椅。其次在紋飾上,廣西壯族銅鼓的裝飾是相當的豐富,體現出壯族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中國歷史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本產品結合銅鼓裝飾紋理和銅鼓圓的外觀造型進行設計,如圖1所示,躺椅以壯族銅鼓造型為基本元素,收納成圓柱造型,可以滾動式移動。躺椅扶手位置以銅鼓紋樣進行裝飾,內置小桌板方便放置飲料、食品,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
(二)壯族特色公交站牌設計
1.公交站牌設計痛點分析
公交車站整體造型比較單一,缺乏地域特色。站臺與路面有18cm高差,且無坡道,造成輪椅、嬰兒車等工具無法順利通行。雖然智能的公交站牌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體現了人性化設計,但是大部分站點的電子信息屏幕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對于視力殘障人員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公交站臺前的道路常常會在下大雨時積水導致內澇。
2.公交車站壯族文化設計分析
頂棚外形提取自繡球中一片花瓣的形狀,提取了壯錦回紋點綴站牌顯示器上下邊界,柱子底座上的裝飾紋路提取自花山巖畫的古代壁畫中的人物造型。公交站牌頂棚采用橘紅色,代表著壯族的熱情歡快的性格。
3.公交車站無障礙分析及雨水收集
站牌顯示器的下方設計了刷卡識別的功能,因為采用了立體突出的設計以及旁邊的盲文提示,特殊人士可以通過觸摸尋找到識別的位置。設計高度結合人機工學設計,只需要稍微抬一下手便可以找到目標位置,不需要進行大范圍的移動。
結合現代科技理念,通過無線射頻設備與公交網絡相連,當識別到特殊人士的識別卡時,會激活內置的語音裝置,播報當前站點名稱,預計下一輛公交車離當前站點還有幾站,預計到達時間。到達時會播報哪一路公交車已經到達,讓他們準備乘車。同時通過實時網絡,通知公交車司機,讓他們停靠時注意有特殊人士需要乘車,并為特殊人群提供必要的幫助。
結合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將雨水收集結合市政服務進行設計,更適合廣西多雨的城市氣候。下雨時,雨水被頂棚收集,雨水通過管道流入管網到達儲蓄池,收集的雨水能在晴天時用于道路灑水、消防設施提供水資源、為綠化澆水水源(如圖2)。
三、結語
壯族文化豐富多彩,通過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結合景觀設施設計,有利于宣揚地方特色,避免景觀設施“千城一面”的問題。在壯族文化的提取上選擇了壯錦文化、銅鼓文化、繡球文化、花山文化。此外,壯族的民歌藝術、民俗藝術、服飾藝術、宗教信仰的圖騰文化等,也是設計創作的源泉,有待進一步挖掘、提取精華,融入到設計中。壯族特色景觀服務設施設計,不僅在外觀上結合壯族文化進行設計,也要在功能上進行創新設計。本文戶外躺椅及公交站牌的設計,在外觀上結合壯族文化特色;在功能上結合人性化設計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理念,使景觀服務設施具有更好的服務人群的功能。讓飽含壯族特色傳統圖案紋樣、形態融合進現代景觀服務設置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美化人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曾婧,龐鮮.基于壯族文化特征的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9(10):131-135.
[2]閉爾倫.壯族文化視覺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運用[J].藝術探索,2015(3):104.
[3]曾婧,龐鮮.壯族文化在包裝設計中的活用——以壯錦為例[J].思路藝術,2018(2):101-102.
[4]梁喜獻.壯族文化在南寧市景觀小品中的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7(11):102-105.
[5]楊麗萍,梁策.以廣西銅鼓博物館為例談傳統元素在現代環境識別導向系統中的應用[J].城市旅游規劃,2014(4):206-207.
作者簡介:李麗風,碩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設計與創意學院副教授,從事景觀規劃設計方面的研究。
曾柏稀,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設計與創意學院學生。
李海峰,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設計與創意學院學生。
實習編輯:張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