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慶明
摘?要:情境教學模式遵循了“反映論”原理,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情境教學模式的提出改變了舊有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成為了教師調整教學節奏、改變教學計劃的依據;此外,師生在情境教學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能主動、積極、直接地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推高了“教”與“學”的效率;而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展示了教育教學條件的逐步改善等。基于此,本文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再探情景教學模式的價值。
關鍵詞:情景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情景教學模式在各個學科中被廣泛應用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下面,筆者在把握教材、研讀理念、結合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對情境教學模式進行了分類,以期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
一、實體情境,增加學生生活閱歷
實體情境即讓學生接觸到實體,在實際情境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增加學生的生活閱歷。
如,在學習《小公雞和小鴨子》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帶領大家來到家禽市場,讓同學們親自觸摸和觀察小公雞和小鴨子的異同,學到了新的知識。再如,學習《端午粽》這一課內容時,筆者邀請家長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場包粽子比賽活動,親手體驗勞動的樂趣以及端午粽背后的感人故事。學到《一分鐘》這一篇文章時,筆者組織了一場一分鐘吹氣球活動,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時間的短暫和寶貴。
這些活動與現實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能深深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并通過看、摸、聽、感等多種形式刺激了感官器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模擬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體情境具有真實、具體的優勢,但也受到了現實條件的局限,如學習《春夏秋冬》這一課內容時,同學們就不能一下子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學習《彩虹》這一課內容時,也因為現實條件的束縛,無法展示彩虹。此時,模擬情境就派上了用場。模擬情境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它能根據實際需求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相同或者相似情境的復現,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致。
如,在學習《要下雨了》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致,筆者邀請了幾名學生協助教師完成課本劇表演活動,受到了大家的好評;再如,學習《文具的家》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布置了一項繪畫任務,即讓大家畫出文具盒里面的物品,使大家知道整理歸納的重要性;學習《彩色的夢》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要求同學們發揮想象力,用彩筆繪制出夢中的場景等等。此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同學們模擬出各種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形象。
總而言之,模擬情境確實在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彌補了實體情境的缺陷,使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也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致,因此成為了筆者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
三、語感情境,提升閱讀感悟能力
語感情境指的是教師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來培養學生正確敏感的語感能力,帶領大家進入某種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能力,提升大家的閱讀感悟能力。
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認為實體情境和模擬情境都不太適合,因此采用了語感情境,即用充滿感情的語言為同學們描述了雷鋒叔叔的感人事跡:與小溪進行對話,得知雷鋒叔叔冒著雨抱著迷路的孩子回家;與小路進行對話,知道了雷鋒叔叔曾經背著年邁的大娘路過這里。在飽滿的情感、感人的事跡中,同學們仿佛看到了那個哪里有困難就會出現在哪里的雷鋒叔叔。當然,除了筆者的示范外,同學們也進入到了有感情朗讀的環節中,邊讀邊聯想,很快就抓住了文中的中心思想。
在本次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創設了語感情境,發揮了語言的魅力,帶領學生領悟雷鋒精神,感知文章的主旨,值得大家借鑒。
四、想象情境,啟迪學生多樣思維
之所以提出想象情境,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如果合理運用這一優勢,將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當然,想象情境不是憑空捏造的,它是在已有的經驗上,將表象重新加以組合的一種教學活動。
如,在學習《蜘蛛開店》這一課內容時,大家都知道蜘蛛善于吐絲織網,在此基礎上想到蜘蛛吐絲的其他用處就合情合理了,而且還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理順了故事情節。再如,學到《找春天》這一課內容時,同學們經歷過好幾個春天,也知道春天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能結合自己的想象為美好的春天增加一絲光彩。學到《羿射九日》時,同學們能根據夏天的親身經歷想象十個太陽的“威力”,為后羿射日找到合理的理由。在想象情境下,同學們啟迪了多樣化的思維,或者合理推理,或者發揮想象,總而言之,發揮出了情景教學模式的價值。
綜上所述,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了情境教學模式的益處,并進行了分類總結,以期能為教育教學工作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秦麗.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新課程(小學),2015(01).
[2]梁鐘欽.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1).
[3]洪遠玉.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