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飛
摘?要:初中數學的學習對于較多學生而言并不簡單,常常會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不能將理論知識強行地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而是利用生活化方式進行實踐探索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生活課堂,增加學習興趣;開展學生交流,簡化數學難度;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實踐
目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利用數學教材進行教學,在課堂中大多按照數學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缺少講解理論的方式方法,使學生難以理解數學理論知識;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時間,不能進行相互交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缺少相關教學引導,難以解決實際數學問題。但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改變學生學習的現狀,增加學習興趣,簡化數學難度,解決數學問題。
一、創設生活課堂,增加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學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教師的科學引導。目前,數學課堂中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教學的唯一標準。數學這門學科學習相對較難。教師硬性的理論施教,將使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逐漸枯燥,若持續一段時間,學生容易產生厭惡心理,最終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就需要教師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對學生進行施教,創新課堂的學習環境,使原本乏味的課堂轉化為豐富有趣的學習環境,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激活學生學習興趣,推動數學教學的進程。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結構穩定性的教學中,要擺脫理論知識灌輸,教師可利用積木進行教學。將等量大小的長方體積木分發到學生的手中,讓學生們利用這些積木進行豎向疊加,在疊加中可使用任何的圖形,就如蓋房子一般使學生們相互比拼,看看哪一位同學能夠將積木疊加得最高。教師在學生們疊加過程中不予干擾,使學生發揮自主的創造性,最后教師親自運用三角形的穩定原理疊加最高積木,而后進行理論講解。這種教學是在學生進行了動手實踐的基礎上獲得了理論知識,也是學生們全身心投入的結果。因此,利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在課堂中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記憶數學理論更加深刻,增加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開展學生交流,簡化數學難度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與性格特點都不盡相同,多人思想的相互碰撞總能迸發出激烈的火花,同時,這也是相互學習進步有利方式。因此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老師不僅要進行科學的引導,更重要的是打開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獲取更全面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進行圓與圓位置之間關系的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以紙制作兩種大小同等的圓,進行位置的不同擺放,將每一種不同位置的擺放都記錄下來。得出多種的位置擺放后,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得出最終幾種不同的理論,教師進行整體的補充與總結。這種教學可充分讓學生自行探索之后相互交流得出最終結論。因為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分為多種,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理論名稱與特點也不一樣,這種多理論的教學適合當下的學習探究,也使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溝通中突破了原有的學習壓抑性,使身心得到放松。不僅將自身答案得到了驗證獲取了更多的理論,而且還培養了數學的思維。
三、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更要讓學生將周邊的事物數學化,輔助相關的數學學習。生活化的數學是要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解析生活實際的事物,巧妙發掘事物中存在的一些合乎數學的原理,加強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數學生活化教學中必須要達到的目的。所以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數學的思維,更要聯合生活中的實際,解決數學的具體問題。
例如:學習軸對稱的概念時,老師可利用提前制作好的“蝴蝶運動”視頻在多媒體中放映。運用舒緩的音樂作為背景,配合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畫面中紛飛,在這時可對學生提問:“蝴蝶的翅膀張合時發現了什么數學概念?其中隱含了什么重要的數學知識?”等等類似的問題。雖然對于學生而言蝴蝶紛飛的畫面并不陌生,但要表達出蘊含的數學知識卻較難,這個時候可以提出相關的軸對稱概念進行講解,同時,在講解過程中讓學生們在視頻“蝴蝶運動”中一一印證,由淺入深地理解軸對稱的概念。課堂教學完畢后,還可布置相關的家庭作業,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事物。這樣既能在課堂中學習,又能在課外進行溫習,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興趣,也推動了學生數學學習進程。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能夠讓學生們在生活中積累經驗,引發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與理論。同時,教師要做好相對的準備工作,把生活中的事物引進到課堂中,提高數學的教學水平。利用學生自主實踐后相互溝通,降低數學學習難度,最后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解決當前的數學問題。用不同的生活化教學手段才能使學生數學之路更加穩固,真正地實現學生的數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施云.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探索——應用生活實例改善初中數學教學效果[J].數學之友,2018(01):29-30.
[2]林先彬.初中數學生活化的探索[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