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記偉 胡翔 嚴媛 李振國 丁丹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業務遍及東南亞、大洋洲、中東、拉美和非洲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促進我國優勢產能輸出到全球。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作為我國最具活力經濟體的中小企業并未真正“走出去”,因此,研究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問題非常必要。通過開展適合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策略研究工作,為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提供合理建議,推動我國中小企業積極開拓“一帶一路”國家市場。
關鍵詞:我國中小企業 ?走出去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7(a)--03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pace of "going ou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as been accelerating. Our competitive production capacity has been exported to more than 2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Southeast Asia, Oceania, the Middle East, Latin America and Africa. However, due to a range of factors, domestic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have not really "gone out" as the most vibrant economy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roblems faced by Chinese SMEs "going ou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suitable for Chinese SMEs, we will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domestic SMEs to "go out", and facilitate them in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 Research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人口約44億,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廣闊,為我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中國建筑、中國石油、中國中車、華為、吉利、紅豆等企業大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我國建筑、石化、高鐵、通信、汽車、服裝等優勢產能輸出,積累了豐富的國際項目經驗。
據圖1、圖2所知,我國2015—2019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總體處于增長狀態,個別年份略有下滑,服務貿易出口額增速高于服務貿易進口額。我國2015—2019年服務貿易執行額一直處于增長態勢,但在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速放緩,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速加快,凸顯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于我國服務貿易的帶動作用。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是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主力軍,且所占比例較高。然而對市場反應更靈活的我國中小企業主戰場仍在國內,并未真正“走出去”,缺乏國際市場開拓經驗。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數據,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參與影響力排名中,50%以上為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是“一帶一路”的參與主體。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在“走出去”時,在技術、資本、人才等方面擁有顯著優勢,而我國更具創新發展活力的中小企業受限于人才、技術、成本等多重因素,沒有拓展“一帶一路”市場。
1 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問題分析
1.1 國際性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
埃森哲咨詢公司關于我國企業國際化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境,而國際化人才問題和跨文化管理能力是突出的薄弱環節”。龍永圖先生也在為[1] 《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5)》所寫的序言中特別強調:“中國企業‘走出去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國際化人才,尤其是缺乏精通國外法律法規、熟悉國外文化、擁有流利外語與豐富管理經驗的人才”。在制約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關鍵要素中,“缺乏國際性復合型人才”一直高居首位。
我國中小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迫切需要熟悉當地語言、文化、法律的國際性復合型人才,而這些人才的嚴重匱乏直接影響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不利于我國中小企業熟悉國際規則參與國際競爭,國際性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突出問題。因此,如何培養具備全球思維意識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是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迫切需要解決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1.2 資金短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突出
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市場開拓、辦公場地租賃、人員招聘等均需充足資金來支撐。如果沒有堅實的資金保障,我國中小企業難以“走出去”,就喪失了進軍“一帶一路”市場的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很多中小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弱,無法支撐其“走出去”。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而言,資金短缺的情況較為嚴重,成為制約其“走出去”的主要障礙;與大型企業相比,我國中小企業具有資產較少、經營風險較高、管理不夠健全、盈利能力差、誠信意識弱、資信狀況差等特點,導致其在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不高,融資渠道狹窄,獲得貸款可能性較小,貸款審批時間長;政策性金融資金往往更青睞于國企和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貸款利率偏高。我國商業銀行競爭不夠充分,資金成本偏高、參與度不夠,對輕資產的中小企業不愿提供長期大額貸款,嚴重縮小了中小企業的資金源頭,削弱了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競爭力。
1.3 管理和技術水平較低
我國很多中小企業成立時間較晚,處于大發展階段,存在一些不足,抑制其“走出去”:沒有制定清晰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不能準確判斷市場變化趨勢;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缺乏具有全球化視野的現代化管理人才;我國多數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較低,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成本較高,運營效率低下;營銷渠道較為單一,大都不具備多渠道營銷能力;大都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加工,研發投入偏低,研發水平低,缺少技術優勢;不重視技術人才培養,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1.4 缺少“一帶一路”國家的橫向評估體系
盡管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網上搜集了沿線國家的基本宏觀數據和國別投資報告,但缺少綜合沿線各國的宏觀、經濟、市場、風險等方面的橫向綜合評估數據,我國中小企業在選定市場“走出去”的過程中缺乏決策指導,在選取目的地時缺乏導航,將不利于我國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建設。
2 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策略研究
2.1 開展規模化“多語種+”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
“多語種+”國際化人才是指至少精通兩門以上第二語言,具有出眾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來華留學生便是典型的“多語種+”國際化人才。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2018年4月武漢烽火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成立全國首個“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國際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基地,在教材開發、師資建設、教材研發、課程設置、實驗室共建、就業實習以及技術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將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與我國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為規模化培養“多語種+”國際化人才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華為、中國信科、小米等國企和大型企業正在實施該項工作,逐年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招聘數量,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
若是我國中小企業與高校結成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聯合開展“多語種+”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高校根據企業需求開設專業課程,招收來華留學生開展定向培養工作。企業委派管理和技術專家參與高校教學(包括課程設置、教材研發等),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實習基地進行教學實習,留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這就等于建立了每年近50萬“多語種+”國際化人才資源儲備庫,將有效滿足我國中小企業國際性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促進中華文化傳播與我國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推動我國中小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2.2 提升中小企業盈利能力,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
我國政府引導籌建行業聯盟,依托我國行業龍頭企業建立離岸接包中心,使我國中小企業成為行業龍頭企業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國中小企業共享國外客戶、辦公場地、招聘渠道、管理經驗等資源,顯著降低中小企業的運營成本,形成1個行業龍頭企業帶動N個中小企業抱團出海的發展格局,有效提升中小企業盈利能力,緩解其資金短缺的問題;成立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重點向具有發展前景好、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資金狀況較好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拓寬其融資渠道,為其“走出去”提供金融保障;推動中小企業規范財務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信用評級。促進中小企業與銀行互動,構建良好的銀企關系,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獲批率。鼓勵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創新,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支持其做大做強;依據中小企業需求,推動金融機構模式創新,打造新型金融創新載體,拓展直接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降低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促進“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政府持續加大對中小企業“走出去”貸款貼息扶持力度,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為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有力政策保障。
2.3 持續推動管理變革和技術創新
健全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制定清晰的經營戰略和發展規劃,促進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建立多種招聘渠道和吸引人才的機制,高度重視人才戰略,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人才激勵機制,全力打造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團隊,做好骨干人才的培養工作;加強數字化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精細化管理和決策的工具,實現管理的智能化、可視化,大幅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開展多渠道培訓,搭建多渠道營銷平臺,提高國際營銷能力;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攻關,形成技術創新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聯合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研發工作,共享科技創新資源,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和技術水平,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2.4 建立“一帶一路”國家橫向評估體系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環境和資源等各不相同,這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構成諸多潛在風險。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要高度重視境外風險防范,完善安全風險防范體系,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應對風險能力。因此,收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風險方面的數據,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科學的橫向評估,形成“一帶一路”國家的橫向評估數據庫對支撐我國中小企業拓展“一帶一路”市場顯得格外重要。
建議從時空兩個維度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技術風險綜合橫向評估,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計算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風險每個子系統以及系統整體的風險值,并劃分高中低三個風險等級,將為我國中小企業在選定市場和選取目的地“走出去”的過程中提供決策指導和導航服務[3]。
3 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未來展望
近幾年借著“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外貿政策利好的東風,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啟了加速引擎,國際化儼然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截至2019年底,我國與1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為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保障與支持。我國中小企業要發揮自身機制靈活、形式多樣、市場敏銳度高的特點,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抱團出海,積極開拓“一帶一路”市場,努力發展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苗綠,王輝耀,孫玉紅.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姜鋒.培養“多語種+”的國際化人才[N].人民日報,2017-06-08.
劉海猛,胡森林,方愷,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社會風險綜合評估及防控[J].地理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