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觀念,要求教育工作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傳授,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于語文課。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涉及到許多人文知識,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以及審美情趣都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來談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9-0106-02
【本文著錄格式】溫泉霞.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19):106-107.
前言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并針對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征,制定相應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引起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技巧,養成學習習慣的行為就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提高語言能力,二是拓展思維方式,三是培養審美情趣,最后一個是傳承中華文化。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并結合課堂教學的手段來對其進行培養。
一、開展多元教學,提高語言能力
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讓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活動,熟悉、掌握語言表達并且能夠對其進行嫻熟的運用。語文兩個字分開來理解,就是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程中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就是能夠嫻熟流暢地進行口語的表達和交流溝通,能夠對文字進行認知、理解和表達,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所以語文核心素養的首要因素,就是語言能力。
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的第一步就是對文本的一些重要對話和詞匯進行細致講解,讓學生對課文的內涵有深入理解。要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對文中所描寫的語境進行擴寫,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第二步是在進行課文教學的過程中,引進一些優秀的、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以便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以學習多種語言表達方式;第三步是順應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潮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情景創設、文字游戲等,幫助學生引起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進行《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文章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字、詞、句、段、篇層次來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先是讓學生字典查找自己不懂的生詞,然后對全文進行瀏覽,大致了解文章所寫的基本內容,再對文章進行通讀,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讀法不對的地方,并進行糾正。最后,教師在學生做了一定功課的基礎上,對字詞的讀音和含義進行詳解,并讓學生模仿文中的經典句子進行仿寫,以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再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結構框架、語言技巧等方面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二、創設情景教學,培養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所以需要重視聽說讀寫方面的練習,但是,絕不能僅局限于此,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學生的審美養成應當越早越好。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也要注意對學生審美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形成一個擁有高級趣味的審美思維。以語文教材為主要參考資料,根據課文中描寫的不同內容向學生展現形式各異的各個階段的歷史文化、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還有各地的自然風物和人文景觀,讓學生擴寬自己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
例如教師在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由的朗讀,對詩歌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從審美特點方面對詩歌進行分析。《望廬山瀑布》是一篇七言絕句,篇幅短小,用詞精準,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很大。“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描繪出一種朦朧輕渺之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的是一種噴騰之美和力量之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廬山瀑布的美麗景象,既能從中學到語言的表達技巧,又能品味其中的趣味。瀑布之美,是一種朦朧的、壯闊的美,所以證明在古人的審美意識中,這種虛無縹緲的意境之美是受到推崇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啟發思維模式
激發學生的思維模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語文的核心素養之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課文閱讀的方法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傳統死記硬背的閱讀模式是不能滿足學生鍛煉思維能力的需要的,思維能力培養的首要因素就是開動腦筋,在閱讀的過程中對課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開動腦筋的方法就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和對話,這樣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專注力,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帶著問題,自覺開動腦筋。學生之所以經常思考是因為建立在擁有一定知識積累和掌握以及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所以教師要在鼓勵學生擴展和積累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進行細致的講解,為學生的思考提供前提條件,從而形成自我思考的習慣。
例如在上《黃山奇石》這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可以預先設定好課程的教學目標:第一,要求學生自己查找并掌握生僻的字詞,掃清最基本的字詞上的障礙;第二,要求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對課文進行一番朗讀,對文章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且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者難以理解的段落,接著用筆標出來;第三,帶領學生對《黃山奇石》這篇課文進行進一步的閱讀和理解,結合課文內容的講解,對黃山奇石的奇特景象和壯闊奇景進一步拓展描述,讓學生感受到黃山奇石的奇特怪異之美并為之贊嘆,從而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嘆服,并產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一步一步的行為,都能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培養的作用。
四、創新教學觀念,傳承民族文化
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我國的民族文化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能夠讓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為地域遼闊的緣故,孕育出了不同類型、風格各異的多樣性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璀璨的瑰寶。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還有努力把中華民族的瑰寶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或者有針對性地對民族文化進行專題的講述和教育,讓學生能夠產生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了解課文的整體框架;然后對文章所寫的內容進行鑒賞,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領悟其中的內涵;最后,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采用多維度閱讀的方式,養成思辨能力并具備創新意識。
例如在對《難忘的潑水節》這一課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普及潑水節的相關背景知識和活動形式。首先,在多媒體上展示潑水節的照片,引起學生興趣,然后再用一段文字來介紹潑水節的產生背景和舉行潑水節的民族,再然后播放一個潑水節的視頻,讓學生對活動形式有大致的了解,感受節日熱情,最后教師與學生就潑水節這一內容進行交流,讓學生深入理解民族節日的含義,并對民族文化產生興趣。
五、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想要在小學課堂上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需要結合課堂的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審美情趣和思維能力、民族文化方面的內容進行培養和鍛煉,讓他們的核心素養能夠得到提高,并且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董迎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8(35).
[2]吳朝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落實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2018(31).
[3]石波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