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靄雯
摘? ? 要: 當今,評價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尺度有很多,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重要因素。我國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在這方面尚有不足之處。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亟待提高。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共同努力。三者是互為因果、相互協作的關系,當中又以學校的作用最重要。
關鍵詞: 傳統文化教育? ? 生活文化? ? 文化生活
所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精神理念,是民族的魂魄,是當今社會意識形態、人文風俗形成的重要縱向因素。具體到我國,人們常認為,傳統文化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往往與“武力”相對應,體現了治國理念中“柔”的一面。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主干,涵蓋了思想、文學、音樂、建筑、醫學、工藝、飲食……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成就了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實現“中國夢”“強國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絕不能拋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精華,而更應該辯證地繼承,“古為今用”。
一、斷層:中國傳統文化現狀及成因
要傳承得先了解,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清晰、深刻的認識。某些大學生崇尚個人主義。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思想,出現了斷層的苗頭。儒家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第一步走不好,如何順利完成后面幾步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五去化”(“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成為社會共識,使民族整體素質下降,競爭力減弱,使國家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舞臺中失去強有力的支撐,是絕對沒有前途的。
二、邊緣化: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一)國家明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第二十九條規定明確,要“適應當代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相結合,堅持不懈地抓好移風易俗,并不斷地創新形式和豐富內容,改造和發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內容、風俗、禮儀,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第三十條要求“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推動相關學科發展”。可以說,社會逐漸達成了共識,認識到了加強傳統文化教學的迫切性,國家指出了高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
(二)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的誤區
在開展傳統文化教學之前,要先明確教育的目的,方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如前所述,傳統文化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學生學全、學完整不太可能;再加上數千年的傳承,當中肯定混雜有糟粕,如不加細審一味灌輸,只會適得其反。針對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就要通過多種渠道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了解祖國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遺產,達到增強他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明辨是非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形成較高文化素養這一目的。
教育必須體現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肩負起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功能和歷史使命。大學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一重任。但是,一些高校偏重實用性和功利性,看重的是對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教育和培訓能取得什么成效,重視的是各種實際應用知識的傳授和相關技能的培訓,相對忽視了不能較快看到效果的人文知識教育。近幾年,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部分高校往往成為“職業培訓工廠”。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高校,割裂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導致學生人文素養不容樂觀,國學知識匱乏。部分本該以傳授傳統文化為重任的文史類專業,在實際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混為一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真、善、美”缺乏“感悟”,如何傳承并發揚?為強化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當前應該轉變傳統文化教育理念,積極探討傳統文化教育的特殊規律,并最終化為行動。
三、三者合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針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態度的現狀,結合當前高等教育實際,應采取家庭、社會、學校“三者合一”的教育模式。三者都是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只是分工不同,各要素間應該互相配合、協同努力。
(一)家庭應營造良好的氛圍
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應只把目光盯在數理化、分數和各種證書上,要本著載體與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則,目光長遠一些,引導孩子接觸、欣賞、評鑒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包括多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并利用空余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探討當中的有趣情節。如對《西游記》的誤讀,結合社會現實,可以從簡單的“邪不壓正、堅持就是勝利”引申拓展到“當今社會的治理模式”等,給孩子全新的理解;節假日可以一家人去歷史博物館或有一定傳統文化底蘊的景點旅游參觀,在廣州的西關地區,陳家祠、荔枝灣等傳統特色文化景點就是很好的場所;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賞民族藝術表演,前兩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大熱,足以證明傳統戲劇在青少年群體中還是很有市場的。
(二)社會應提供更多的資源
傳統文化教育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園內部,還要走出校門。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社會團體、公共部門應克服本位主義和利益至上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讓更多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臺,走進經典和親近傳統。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盡可能多地開放相關場所,針對學生群體制定優惠門票政策,同時增強各類場所的可觀性和趣味性。簡而言之,協助學校建立直觀生動的校外課堂,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從而加深文化認同。
(三)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戰場
學校教育通常劃分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是學生接觸專業知識的主渠道。在開展第一課堂教學時,首先應順應學生的認知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生有所排斥傳統文化,從根源上說,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脫節,難以產生共鳴。其實,傳統文化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獅在我國既是一種節慶風俗,又是人民大眾日常強身健體的方式,當中大有講究:嶺南地區因舞獅子而引申出“食夜粥”等俚語,獅頭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劉關張”等,無一不是數千年文化凝練的精華;潮汕的功夫茶既是文化遺產,又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韓信點兵”“關公巡城”等泡茶、倒茶規矩,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代表著古人待人處世的姿態……正是各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構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因此,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和鄉土觀念、地方文化教育相結合,既能達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又能讓地方特色傳統保持生命力,可謂一舉兩得。具體到廣州,這個千年商都,從清代中期開始,就長期是中國唯一的對外開放口岸,“十三行地區”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時至今日,當地的建筑、風俗習慣乃至俚語方面,仍有著明顯的華洋混雜的痕跡。財經類專業在教授“金融史”涉及相關內容時,可以把十三行的風俗民情融入教學中,學生看到熟悉的話題自然倍感親切,學習興趣大增,教學效果得到強化的同時達到傳統文化傳授的目的,可以說一舉數得。
一些高校開設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究其原因,雖然有師資準備不足、配套教材欠缺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教師講課不吸引肯定是主因之一。同樣是講傳統文化,央視“百家講壇”中的系列講座卻極受歡迎。于丹、易中天被年輕人追捧,給予教師們很重要的啟發是:如何平衡“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的關系。教師在講課時,不能一味追求學術性和深奧性,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文化基礎。若教師故作高深、授課內容晦澀難懂,學生怎能產生共鳴?相反,教師要“放下身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深入淺出的方法,用他們最易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比如適當運用時興語言(各種正面的流行語),充分利用新的閱讀方式(微博微信朋友圈),采用學生喜愛的形式(動漫、戲劇等)……總而言之,就是用現代視角看傳統因素,在新時期語境下進行闡釋和調整,做到古為今用,從而激發大學生對祖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如近段時間網絡展開了對《孔融讓梨》這一傳統兒童故事的爭論,教師可以從“個性和共性”這一切入點開展誤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個體滿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傳統故事煥發新的光彩。
第二課堂教育是指學生自主參加的教學、科研和文娛體育活動,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和延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巨大作用。這當中學生社團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彰顯學生個性、體現“以生為本”理念的重要載體。學校應充分利用各學生社團,在寓教于樂中探究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學生關注本土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詩詞創作和朗誦、讀書交流會,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等,讓學生感受經典名著的魅力,豐厚文化底蘊;通過組織辯論賽和傳統民俗展現大賽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同時,將傳統文化慢慢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中。
四、慎行、批判: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加強大學傳統文化教育時,還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傳授傳統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沒有速成的方法。潛移默化、堅持不懈才是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
第二,在文化傳承上,要采取“批判地繼承”的態度,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想,把封建落后的理念拋棄,尋找傳統文化的閃光點和時代精神的契合點,并將其合二為一。
第三,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升文化品位,豐厚文化底蘊,鍛鑄文化品格,故不能單純追求課程化和知識化,不能用狹義的功利主義的觀點評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讓我們共同發揮家庭、社會和校園三者的合力,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豐厚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Z].2006-09.
[2]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3]馮友蘭.論中國傳統文化[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4]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何靜,何懷仁.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
[6]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7]孫家正.文化境界[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8.
[8]周雅舒,李瀟宇.學生社團在“人文校園”建設中的作用探究[J].高教高職研究,2014(98).
[9]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EB/OL]. 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 558.htm,2015-10-14.
[10]沈晴.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J].教育探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