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趙煒華 張永輝 張耀虎
摘 要:近年來,在“雙創”和“新工科”的要求下各高校都提出了新型的培養人才模式。在這一環境下培養新型工程人才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文章通過校企合作進行研究,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創立了聯合創新實驗室。以此為基礎來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設鍛煉課堂。在重視學習理論的同時依托創新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條件,使其能安心參與學科競賽和科教協同等項目。提升了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并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檢驗。文章從合作培養模式的研究處罰,提出了借鑒經驗。
關鍵詞:校企合作;實踐能力;人才培養
1 新工科的內涵
“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5號提出的。2015年3月5號的全國兩會上通過《政府工作報告》的形式文件展示,同年國家部署了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為了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站區戰略制高點。只有響應新時代號召,才能在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下成功構筑先發優勢,以此為特點,促進人才蓬勃發展。各大高校為了響應這一號召,以復丹大學為例,在2017年2月18號根據這一要求發布了新工科建設負擔公示。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地方高校也相繼展開發布了新工科的建設行動計劃。天津大學在教育部的號召下4月8號開展了工科優勢高校會議。提出了相應的行動計劃和問題導向,并根據此項指導提出了探索建立工科發展的新模式。為了重點關注新中國建設,4月28號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也召開了CDIO聯盟年會,“千生計劃”正式啟動,并有工程教育專業委員會進行組織。從此,中國工程教育理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以新工科為基礎實踐探索這一模式是為了適應新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工科新形態。
與傳統工科相比注入了新的內涵。其中之一就是重視人才培養,并在教育局部的通知中明確地將新工科歸納為五個新之一。因此,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與構建新工科課程體系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了提高畢業生質量在大學工科院系里,尤其是擁有測量技術與儀器,自動化以及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這些本科專業。為其設立了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保證學院內多學科交叉發展,互相融合,并不斷改進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時間以及培養學生需要學習的園地和實驗操作,專業的工科,管理知識相結合,摸索出了適合校企共建的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適應地方高校進行實踐的要求[1]。
2 “雙創”背景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
2.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新工科的培養目標就是要保證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滿足社會需求,以適應經濟為主要標識,需要人才具備電子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形成專業的工科應用型人才,使其能夠通過檢測與控制等復雜的工程問題分析,形成系統設計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并在目標的要求下面確認才培養目標,對課程大綱和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吸收企業建議,滿足人才知識儲備和技能需求。邀請專家來校,探討人才培養方案,聯系實際對知識點進行堅強和調整。使新工科人才的培養,滿足行業發展前景和企業需求,掌握前端基礎理論知識。同時,掌握實踐能力,使本科生在學習階段打好專業理論技術的學習目標,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針對課程泛泛而學卻出現學而不精的現象。
2.2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的聯合創新模式,在發展的過程中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聯系,通過對第二課堂的培養進行考核,設立課堂考核環節,同時進行第一課堂的實踐環節。第二課堂中主要包括技術培訓,專業講座和實踐動手內容。考核主要針對學科競賽,創業大賽等相關的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和科教協同項目,并在第一課堂中進行實踐,以生產實習和專業實踐,畢業設計為主。學校與企業形成校企合作,公司互相聯系,才能更好的偉社會培養人才,為校內創新實驗室,在企業提供基地的時候更好的實踐專業內容。
3 校企聯合創新實驗室
校企聯合創新實驗室是在聯合的背景要求下,用來培養和發現人才的孵化器。進行校企聯合實驗室的創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 基礎建設
完成校企聯合創新實驗室的基礎建設,要綜合考慮,學院與實驗室資源的開發共享。在學校內部,為學生投入場地,并與企業合作。在設備配置方面滿足學生所需要的實驗項目設施要求,使企業在初期投入經費,為學生購買基本研發設備以及實驗室的辦公室設備。這些設備以小型化,系統化為主,滿足低中高端設備資源開放共享。在節約辦學成本的基礎上,綜合學院內與其他實驗室資源,保持資源整合和利用[2]。
3.2 創新實驗室人才選拔
創新聯合創新實驗室的人才選拔方式應該進行末位淘汰制原則,針對無法適應創新實驗室培養模式的學生。根據實驗室選拔模式,退出實驗室學習。在學院下設三個相關本科專業,選取優秀的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學習,人數預計十到二十人。其中人才選拔可以重點關注大二的優秀學生,尤其是具備學院科協創新基地和學科競賽經歷的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創新實驗室的要求。這些學生應該具備對實驗室開發學習具有濃厚的自主學習興趣。在選拔的過程中,設計筆試與面試的環節,來最終確定進入實驗室的本科生人選。
3.3 師資隊伍建設
實驗室師資隊伍建設應該有校內和企業合作,到時候企業和導師共同指導,聯合培養基地,為學生進行創新實驗室的研發。可能就是提供師資保障使校內外導師超過30人。為學生創造充足的師資去創新實驗室,學習的學生能夠在具備深厚的基礎試驗理論上進行實踐,能在創新實驗室中培養出豐富的實踐經驗。相對導師的選拔,也應該更加注重去有實踐教學經驗的老師,而企業導師的選拔,應該先選取具備高級職稱和理論知識基礎扎實的工程師[3]。
4 實驗室的運作動力
開始實驗的運作過程中,企業將一部分的產品設計開發和調試等科研項目形式投放到實驗室中,由學生進行技術攻關。因此,校企聯合創新實驗室應該通過橫向科研項目來帶動平衡。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由企業根據每年所需的技術研發需求與學校的創新實驗室簽訂橫向科研項目。通過科研項目合作完成項目目標。有項目支撐,才能夠時時間是不斷的創新發展,保證,保證創新實驗室的日常運作,在校內,在導師和校外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設立的目標,實踐聯合場景實驗室的要求,促進第二課堂的建設,通過培訓實驗室中的運作能力,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習。互相輔助使學生知識與技能得到補充。
5 第二課堂實驗室的建設
第二課堂實驗室的建設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學習。
5.1 夯實理論基礎
進入實驗室的學生務必具備相應的理論基礎和專業課知識。才能夠在實驗室每周組織的專業知識中,學習些前沿知識和專業問題。同時為了滿足第二課堂的要求,在創設中在講座的基礎上也可以為學生舉辦相應的學科競賽,利用學科競賽為學生進行知識培訓和技術培訓。了解企業發展前沿,根據行業特色。提供創新創業能力支持,在比賽和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專業的了解實驗儀器設備,通過實操指導學習工程制圖和復雜的系統設計。在實踐中提高時間和動手操作能力。
5.2 做好課堂的考核
如何進行可以分為學科競賽和科教協同項目。在學生進實驗室學習一到兩個學期之后。利用學科競賽對學生進行綜合運用能力和模擬能力的考核,在考核過程中為其提供必要技術條件,使學生參加電子設計大賽等創新創業項目檢驗第二課堂的學習成效。
6 第一課堂的建設
進行聯合培養的基礎上,既要重視第二課堂也要重視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是為了第一課堂實踐檢驗的鋪墊。通過第二課堂的學習才能夠使學生在練習形式,合作延伸的基礎上。利用第一課堂的實踐環節申請到合作企業進行實踐。針對大三學生,利用大三暑假時間體驗一下生產部門運作。并且在企業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及復雜的工程技術指標時。將其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使學生自主設計完成畢設。并憑自己能力解決的工程技術問題,撰寫論文,參與畢業答辯。
7 結束語
在復合型工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地方高校應該認真審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培養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學生,滿足人才需求目標,形成一套較為穩定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在校企聯合培養創新實驗室的基礎上,擴展合作領域,開發創新課題項目,挖掘學生創新意識,使學生通過創建項目進行市場孵化,幫助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項目《車聯網技術》(項目編號:148);西安航空學院2018年校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汽車電商金融雙創人才崗位能力分析與培養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8XGK2003)。
參考文獻:
[1]王淑坤,王金龍,李學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大學教育,2019,000(010):20-22.
[2]林建胡,李文芳.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建設應用型課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303(23):105-107.
[3]徐姚,孫美娜,姜峰,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07):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