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郭凡
摘 要:精準扶貧是精確化配置扶貧資源的目的,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證。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量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關鍵。分析高校貧困生認定的現存問題,探討和構建科學的經濟困難學生貧困認定體系,實現精準認定、精準資助,確保貧困家庭學生成長成才,是高校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期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認定;資助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精準扶貧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精準扶貧,就是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1]。對于高校而言,做好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做到扶持對象精準、資金使用精準,讓經濟困難學生獲得資助,順利完成學業,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是高校在脫貧攻堅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建立完善的經濟困難學生貧困認定體系,實現貧困學生精準資助,解決貧困家庭的現實困難,是高校資助脫貧與地方對貧困家庭脫貧相結合,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時期的重要任務。
在貧困生資助工作過程中,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即貧困生認定,是資助工作科學合理開展的基礎,也是能否達到精準幫扶經濟困難學生的關鍵,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質量。脫貧攻堅時期,進一步提高貧困生認定的準確合理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貧困生多維認定體系迫在眉睫。
二、高校貧困生認定現存問題
(一)認定依據客觀可靠性不足
學生提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貧困證明材料是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基礎參考數據,這些參考資料一般由學生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出具[2][3]。貧困資助政策的宣傳在讓貧困家庭了解資助政策的同時,也讓一些誠信意識淡薄的家庭,借機通過不當方式獲得民政部門的蓋章和證明文件,使得生源地出具的經濟狀況證明材料真實可靠性有所降低。
(二)認定依據形式不全面
認定依據多為學生提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貧困證明材料,部分自尊心較強的貧困家庭和學生,擔心信息公開或泄露而放棄參與認定。基于保護學生隱私、保護學生自卑心理的數據采集形式欠缺,較單一的困難認定數據源,致使貧困生認定不全面,導致貧困認定工作結果中,一些困難學生未能認定入庫,從而無法享受國家的資助政策。
(三)認定過程定量化缺乏
高校生源來自全國不同地域,地域經濟差異明顯,雖然不同省份和高校都制定了專門的貧困生認定工作實施方案,規定了困難學生具備的一些條件,如老少邊窮地區生源、家庭收入無固定來源、家庭贍養老人和撫養學生情況等,但多數是定性化的描述,在實際認定過程中操作困難[4]。
(四)困難等級界定不清晰
目前,困難認定等級主要分特別困難、比較困難和一般困難等級,且人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定性的描述導致三個等級界限模糊。在認定過程中,困難程度相當的學生時常出現,導致后期資助過程中,名額有限的情況下,資助工作開展困難。
(五)評議小組認定有局限
班級認定評議小組一般由班級輔導員、學生代表組成,結合申請貧困認定提交的相關材料,對學生家庭情況、學習、生活等表現進行評議,并將認定結果提交院系;院系認定小組根據初步認定結果,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名單和認定等級公示無異議后,報學校學生資助中心審核。在此過程中,學生人緣關系情況、班級學生組成差異都會對認定工作產生影響。
(六)認定后期跟蹤不充足
貧困學生認定結束后,認定通過的學生自認為理所當然的成為各類資助的幫扶對象,處處積極地爭“公平”,極力爭取各類經濟資助,感恩意識、責任意識、互助意識淡薄。認定入庫的貧困學生后期表現跟蹤不足,未能達到助學金幫扶學生克服經濟困難、勵志立德、樹人育人的最佳成效。
(七)認定目的的精神引導弱化
部分高校在認定過程中,物質化目的突出,表現出貧困生認定的目的就是申請國家助學金等物質資助,而參與貧困認定,正視經濟困難現實,通過爭取國家的資助實現自我成長、自我突破,最終回饋國家和社會的精神引導弱化。也有一些高校在認定中,忽視學生自尊,出現了“比慘”式的認定問題,造成精神綁架,加重了學生自卑心理,使貧困學生對資助工作產生扭曲認識,不僅沒有精神幫扶,反而加劇了精神貧困,更談不上體現資助育人的宗旨[5]。
三、貧困生多維認定體系構建探索
(一)做好認定宣傳,明確學生對貧困認定的認識
據調查顯示,84.55%的學生了解資助政策是通過輔導員,認識渠道單一[6]。學生只有熟知貧困認定的意義和要求,才能在正確定位自身經濟狀況的基礎上,參與貧困認定,并準備相關認定資料。貧困認定宣傳是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全面開展貧困認定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對國家資助政策文件進行宣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微平臺,通過建立專門的貧困生認定微信平臺,利用線上平臺開展貧困生認定宣傳、答疑等工作。
(二)認定依據要求規范化,提升參考權威性
認定前期,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為相關證明材料的內容設定具體經濟指標,如家庭成員狀況、家庭經濟情況等,規范統一要求,通過明確出具責任單位、責任人以及聯絡電話等方式,增強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貧困證明材料的權威性,為提高學生經濟困難程度的可比性創造條件。同時,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審查,核實認定結果,對弄虛作假學生給予一定懲戒,追究責任,保證認定的認定資料的真實性。
(三)動態采集學生信息,提高認定準確性
充分利用學生檔案,結合實地或電話“家訪”交流,摸底把控學生基本概況,構建資助對象的信息庫。同時,隨著時間變化,對檔案進行對比更新,如一些學生因家庭突發意外或突遭自然災害而致貧;一些多子女上學致貧的困難家庭,隨畢業學生的增加逐漸減負脫貧,在讀學生的貧困等級則會降低。通過動態的跟蹤調整,才會更準確地開展貧困認定,有效利用資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