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新形勢下,基于“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目標,本文分析了高職語文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識語文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實現“課程思政”化的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文化建設;教師隊伍
一、新形勢下高職語文通識課程面臨的新任務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并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①。因此“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教育行業各個階段各個學科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當前,社會各種思想紛繁復雜,暗流涌動,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心理是當下高職教育的重點。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的定義也有了新的注解,單一的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在職場中已經不再通行,擁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在工作中表現出更大的潛能。高職語文通識課程是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肩負著傳遞人文知識、塑造學生性格、培養學生思想的重任,是培養學生責任意識、辨別能力、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徑。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新時期面臨新形勢,要抓好抓牢這一主戰場,把握住學生時代感強、易接收新事物、參與意識強的特點,充分發揮語文通識教育課程“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實現語文通識教育的“課程思政”化,培養符合新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高職語文通識課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將核心素養闡述為一個核心,三個維度,六大素養,十八個要點,即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在自主發展、文化基礎、社會參與三個層面上,將“全面發展”細化為學生的人文底蘊、實踐創新、責任擔當、科學精神、健康生活、學會學習六大素養。語文通識課程是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學生發展所需的六大核心素養正是語文通識課程提供的,語文通識課程既奠定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為人處世、認識世界的能力,又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培養其嚴謹的科學精神,助力其在未來的生活中健康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強調:“促進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堅持知識學習、技能培養與品德修養相統一,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這其實表明了通識語文教育課程在高職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②。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的養成在人才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職業精神的核心是以文化教育為核心的一系列人文精神,而這正是高職院校語文通識課程教育的重要意義。
語文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等課程一起作為高職傳統的公共基礎課程,提供了高職院校專業課程以外的公共教育,將語文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化,打通公共基礎課程培養人才道路,整合多種資源,符合新形勢對人才的需求。
三、高職語文通識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標準寬泛,不健全
由于語文通識課程未被國家文件明確列入人才培養公共必修課行列,故各高職院校開設該課程時缺乏統一的標準,制定的課程標準過于寬泛,內容不夠明確,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大學語文,明確課程性質為:“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開設的基本素養課程,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還有高職院校制定課程標準時延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或者借鑒本科院校中文系語文課程標準,使得課程標準未能將高職人才思政化專業化技能化培養的理念融入其中。
(二)教學模式僵化,不創新
高職院校以前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滿堂灌的形式,教師累,學生也累。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基于建構主義提出的項目化、模塊化的教學方式得以誕生,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學項目為核心,在教師的引導下為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溝通等任務。但這種教學方式孤立地進行模塊化的語文教學,沒有發揮語文作為通識必修課的基礎性和滲透性作用,同時也忽略了語文課程在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高職語文與義務階段的語文教學沒有根本區別。
(三)教師隊伍復雜,多層次
有的高職院校是由中職發展起來的,故學校的語文教師年齡偏大,知識儲備老化,新進教師經驗不足,對學情把握不精準;有的高職院校是近年來才開設語文課程,師資力量不足,且專兼職相結合,特別是對兼職教師缺乏必要監控,課堂效果不能保障;有的高職院校不夠重視語文課程,語文教師的培訓機會少,發展受限,自我提升通道不暢等。
(四)學生群體輕視,不配合
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淘汰者,進入高職院校想學一門生存技能,對語文等通識類的公共基礎課程,心理上不重視。課堂上對教師的講授也是想聽聽,不想聽不聽,處于一種佛系的狀態。同時,高職院校開設的語文通識課多采用大課的形式,班級人數多,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控,故多數教師只滿足于授課任務的完成,不問結果,沒有發揮語文通識課程應有的作用。
四、高職語文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化的路徑
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的技術型復合型人才是當下高職院校的目標,“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正是打造具有人文價值和正確三觀人才的最佳途徑”。
(一)重視文化建設,挖掘語文通識教育中的思政元素
語文通識教育涵蓋了包括閱讀鑒賞、溝通交流、應用寫作以及藝術鑒賞等多個板塊的內容,每一個板塊都可以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灌入其中,培養學生成為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例如藝術鑒賞中的書法鑒賞,教師可將書法鑒賞的要點與書法作品中涵蓋的精神內涵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書法作品中的家國情懷、人文關懷,可以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例,由書法作品的背景展開,引導學生體會一個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從而在思想上由藝術美上升為精神美,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具有人文關懷的當代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