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菁瑤 曹定君 黃蕊
摘要:本文以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消費信貸產品為切入點,分析其市場使用情況,采取問卷調查大學生對消費金融產品的認知情況,得出互聯網消費信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的綜合影響,暴露出大學生在使用消費信貸產品時容易身陷騙局、出現信用危機、養成不良消費習慣等問題,在當前消費信貸市場環境下對大學生提出理性消費、培養征信意識等建議,從消費者角度推進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服務建設;網絡平臺要規范管理自身合法性,實現行業的健康發展;國家要鼓勵、支持、監管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推進征信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
互聯網消費信貸利息低、放款速度快、還款時間靈活等特點,吸引了不少大學生用戶。互聯網消費信貸雖然迎合了大學生的消費需求,但也給其消費習慣和信用記錄等方面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同時,互聯網消費信貸雖然已經很普遍,但尚在發展初期,政策制度還不完善,存在諸多風險,在大學生群體中引發了不少的騙局和慘劇。由此可見,針對大學生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使用消費信貸情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論分析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理論方面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外的文獻資料,為整篇論文奠定好理論的基礎;實證分析通過問卷的方式收集大學生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情況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得出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中存在的問題,對完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市場提出建議。
二、文獻綜述
(一)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王晉之(2019)認為互聯網消費信貸存在著行業門檻低、監管機制不全面以及技術風控能力薄弱等問題。李世詳(2016)認為大學生自身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許多時候購物是非理性的,承貸能力和還款能力有限,容易出現違約風險。
(二)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便捷性使消費者更傾向于通過借貸實行消費
王紅諭(2017)研究得出消費者獲取消費信貸越容易,就越容易進行消費;同時,消費信貸額度越高,獲取消費信貸的門檻越低,消費者就更傾向于通過借貸實行消費。
(三)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有消極影響
趙立(2015)認為,互聯網消費信貸在消費心理、行為、習慣上,都對大學生有著消極影響。朱琳(2016)則具體指出,互聯網消費信貸助長了大學生的攀比消費、前沿消費等一系列非理性消費現象,進而發生違約行為,影響征信記錄。
三、互聯網金融特征以及現狀
(一)互聯網消費信貸特點
1.申請程序簡單,放款速度快
在大多數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上,消費者只需要用身份證號和手機號就可注冊,注冊之后即會獲得一定的額度,日后在平臺上借款時,平臺放款速度也十分快。
2.貸款額度和利息存在差別及個性化定價
不同平臺的消費信貸費率的計算規則和標準存在差別,同一平臺對不同客戶提供貸款時收取的利率也不相同。但是大部分平臺僅顯示分期付款的金額,而沒有具體標注利率。這樣一來,一則使消費者難以計算出實際借款的成本和利率,二則增加了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風險。
3.擴張迅速、占比較低、發展潛力較大
互聯網消費信貸雖然出現的時間只有五年左右,但在平臺數量,使用人數、范圍上都有快速的增長。例如,許多互聯網消費信貸不僅只限于本平臺的購物,甚至在小商鋪也能使用。信貸規模從2014年的0.02萬億到2018年7.8萬億,增幅近400倍。
(二)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使用現狀
如今我國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市場主要由傳統銀行的消費金融產品、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和P2P分期還款平臺構成。
1.傳統消費金融產品
2009年后金融市場開始出現消費金融公司并提供消費信貸服務。但限于當時互聯網技術,消費金融公司并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后為適應互聯網技術對信貸市場的沖擊,傳統銀行也開始推出自建電商平臺或與其他平臺合作的線上信貸產品,如工行的“個人逸貸”。
2.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產品及服務
電商和支付平臺處于互聯網金融的主導地位。2014年,業內第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白條在京東商城正式上線,為消費者提供消費信貸服務,消費者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分期還款。2015年,螞蟻花唄正式上線。最初,其只能用于阿里巴巴旗下平臺上的購物,之后線上線下都可以進行信貸產品服務。電商的蓬勃發展極大地帶動了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花唄用戶已超過一億。
3.P2P分期還款平臺
P2P最初以互聯網小額信貸的身份出現,在2007年大量涌人國內市場,但由于“剛性兌付”的限制其發展止步不前。直至2013年P2P平臺結合互聯網創新,擴大規模,向一站式金融產品發展。但是人民日報在2019年4月發文揭示了監管P2P洗牌的三部曲,使得2019年全年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相比2018年全年減少了46.24%。
四、當代大學生使用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一)大學生使用消費信貸產品的原因
1.消費習慣不好,容易沖動消費
大學階段學生方才有了自主支配生活費的權利,由于沒有完全適應這一改變,加之急于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大學生往往會沖動消費,甚至超過本身的消費閾值。因此,大學生會尋求互聯網信貸產品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
2.消費觀念受到了提前消費模式的影響
大學生價值觀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受到多樣的消費文化的影響。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出現為大學生的消費觀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即先消費后還款。
3.大學生最容易接受和使用新興事物
大學生總體素質較強,有著開放的意識和良好的分析能力,理性消費,追求時尚。在互聯網高度化的今天,大學生不落于時代的發展,消費逐漸電子化和零散化。
(二)問卷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為了了解北京高校學生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狀況,展開了此次問卷調查,共計收回有效問卷114份。
1.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使用情況
第一,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大學生比例。
7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使用過消費信貸產品。這說明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認知度和使用度之高,大部分大學生都使用過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
第二,大學生使用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種類及額度。
85%的受訪者表示使用過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是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選擇銀行類消費金融產品的人數其次,最后是P2P分期還款平臺。
盡管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大學生比例不低,但25%的學生表示一個月使用消費信貸的額度不超過100元,消費額度超過500元的僅占比18%。大部分學生使用消費信貸額度介于100元至500元這一區間,從金額角度反映出大學生借貸消費習慣。
第三,大學生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原因。
在此多選題中,69.4%被調查者選擇的原因是方便。也就體現了互聯網便捷性的特點。70%被調查者選擇利率低。其他原因如放款快、還款靈活等均有一定部分的被調查者選擇。
2.大學生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看法
第一,互聯網消費信貸可能存在的消極影響。
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在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時容易陷入網絡騙局以及負債過多,出現以貸還貸的情況。信息泄露和影響征信記錄的情況占其次。
第二,大學生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建議。
學生角度看大學生應當自身培養起良好的消費習慣這一選項占比71%,學校方面多宣傳相關風險這一選項占比49%,政府部門限制對大學生的放款額度這一選項占比25%。
五、結語
(一)大學生在使用消費信貸中暴露的問題
1.容易陷入平臺虛假信息誘導的陷阱
隨著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的高速發展,一些不良虛假貸款機構也出現在大眾視野。這些機構不依據法律規定向借款人披露產品相關信息,反而故意捏造虛假信息、組織開展校園宣傳,讓缺少金融知識的大學生陷入平臺虛假信息誘導的陷阱。
2.以貸還貸日漸嚴重,出現還款危機
部分年輕人很有可能因為一時沖動過度消費進行多頭借貸,從而背負過大的還款心理壓力。甚至有不法平臺利用學生還款弱點,提供直接支付類產品,即允許提現貸款額度還其他貸款。以貸還貸的連環反應終使大學生在借貸上走向不歸路。
3.易使學生養成提前消費的不良消費習慣
從消費心理看,大學生消費易沖動、隨意。依賴網絡借貸平臺進行額外消費,逐漸習慣了提前消費的消費模式。但是,消費信貸產品本質上是金融產品,需要大學生具備一定的金融意識和理財意識,合理運用資金,養成理性良好的消費習慣。
(二)完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市場的建議
1.大學生自身
首先,大學生要具備基本的金融素養,學會辨別網絡借貸產品的優劣。一定要明晰借貸本質,切勿貪圖小利。其次,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規范自己,合理規劃支出。最后,要培養自身征信意識,重視自己的信用評級,樹立正確的信用觀。
2.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方面
從互聯網消費平臺來說,要用合法的營銷手段營銷借貸產品,務必保證信息披露的完整和真實性。更重要的是加強平臺的安全監管,嚴格執行我國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此外,可以針對大學生消費特點,不斷優化信貸產品和平臺服務,為學生群體提供更優質、更新穎的個性化服務。
3.國家監管層面
從監管層面上講,首先國家應重視金融政策和法律建設,在監管互聯網金融機構規范的同時保障消費者借貸安全和消費安全。其次是完善國家征信體制,推進公民征信教育。最后,對大學生做好思想教育,宣傳大學生理性消費,限制大學生消費額度,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