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華 劉雪芹
摘 要:短片《Wrapped(毀滅)》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電影學院的3名學生合作完成的畢業設計作品。本文從生態美學的視角出發,探尋該短片所傳達出的生態本位思想以及萬物共生的和諧之美。生態為本才能探尋生命的力量;維持生態平衡,才能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災難降臨的假設,能夠喚醒人們對于家園意識的追尋。
關鍵詞:短片《Wrapped(毀滅)》;生態美學;和諧共生;家園意識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5-00-04
0 引言
當人類社會進入18世紀,工業革命掀起高速發展的浪潮,現代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博弈便愈演愈烈。資源逐漸枯竭,生態危機四伏,人類未來該何去何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電影學院ROMAN KAELIN、FALKO PAEPER、FLORIAN WITTMANN這3名學生聯手打造的畢業設計短片《Wrapped(毀滅)》,通過延時攝影和令人震撼的CG特效,向觀眾精彩地演繹了人類世界如何在大自然的侵吞肆虐之下一步一步走向崩潰與毀滅的情境。
1 生態為本,探尋生命力量
一棵植物的種子,在一個不知名的生物體內,以驚人的速度發芽、抽枝。它猙獰地生長、蔓延,肆意吞噬著自己所觸及的一切。這是短片最開頭所展現出的一幕,雖只有短短幾十秒的畫面,卻以破竹之勢展現出它的狂妄不羈,似是向觀眾宣告著它即將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隨著畫面視角的逐步擴大,植物從生物體內蓄勢而出,觀眾這才得以看清這個生物的真面目——一只已失去生命的小鼠。小鼠靜靜地躺在馬路中央,而綠色植物仍舊在它的身軀上不斷肆虐。鏡頭再拉遠,小鼠的背后仍然是人流如織、車水馬龍。人類的世界喧鬧紛雜,鳴笛依舊,對這個弱小生命的逝去、對眼前綠色植物的瘋狂,完全不以為意。
從短片開篇至此,我們可以發現,鏡頭中所呈現出的畫面都是以蜿蜒生長的植物為主體,而一向以自我為萬物中心的人類卻成了背景中的襯體。這樣一種別出心裁的表達方式,一方面是作者將如今人類對自然的無盡索取和不斷破壞逆向為之,通過植物在人類世界的瘋狂蔓延、肆意生長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也意在暗示人類只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并不能真的以自我為尊,狂妄自大,企圖主掌萬物,為所欲為。如果大自然真的展開了對人類世界的攻擊報復,人類最終也只會深受其害,自食其果,化為地球上的過往煙云。
在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Arne Naess)提出的深層生態學中,其中的一個層面便是生態中心主義平等原則[1]。“平等”二字意味著認同,意味著沒有功利性的利用與掠奪。人類對大自然中的萬物平等以待,是維持人與世界最基本關系的基礎[2]。從古希臘至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已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尤其隨著工業革命轟轟烈烈開展的腳步,社會生產力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日益蓬勃發展,讓人類逐漸有了凌駕萬物之上的資本。由此,“人”作為世界主宰的思想便被無限放大。而此刻,隨著這個原則的提出,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聲音便在工業文明下的歷史舞臺上響起,驚醒了長期以來受焚藪而田、竭澤而漁心態驅使下人類早已麻木冷漠的心靈。
如今,生態危機日趨嚴重,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愈加緊張,雙方沖突不斷。當我們面對周遭的環境問題時,更要時刻警醒自己: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有生存棲息的權利。人類不應該成為自然的操縱者,不能只將地球上的其他生靈當作另類去欣賞,而要將它們放在與人類同等的位置上進行關照[3],努力改變以往只注重發展卻輕視環境的格局,將生態放于本位,從中國古代先人們與自然山水為鄰、與花鳥魚蟲為伴的角度重新思考[4],領悟并走進“自然”審美之境[5],讓一度侵占我們大腦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逐漸轉變為有利于萬物的生態整體觀,讓那些曾經受到人類傷害摧殘的寶貴生命綻放出本該屬于它們自己的奪目光彩。
2 維持平衡,方能和諧共生
我們所處的自然博大無私、包羅萬象,慷慨地給予了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生存的可能,“和諧共生是不同的事物在相處過程中的理想狀態,所謂的理想狀態,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適應、相互補賞;兼容差異、優化協調和共同進化”。[6]正如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所說:“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相互依賴,每個成員都有資格占據陽光下的一個位置。[7] ”然而,當人類所占用的自然資源與日俱增,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掠奪愈加猖狂,我們不得不暫時停下快速前進的腳步,去思考該如何找尋自我與生態之間的平衡點,如何構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生態審美關系。
在短片的后半段,當植物的生長速度逐漸達到頂峰,鮮紅似血的花朵從纏繞著綠色的藤蔓上競相綻開,將城市的每一處角落盡數侵占、納為己有后,畫面的鏡頭閃過幾絲輕微的晃動,那略帶刺耳的植物生長發出的拉扯之聲便成了這個寂靜世界里唯一的背景音。僅僅只是一瞬間的掙扎,就到達了掙脫的極限。花蕊猝然從中心炸裂開去,隨著接二連三的爆破之聲,落下了漫天的緋紅。也就是在這一刻,人類現代文明與自然生態之間平衡的橋梁轟然崩塌,昔日喧囂繁華的城市毀于一旦。那些看似結實牢固的、用鋼筋混凝土構建出的城市之林,只是在植物的纏繞拉扯之下便頃刻倒塌、支離破碎,卷起一地塵土飛揚。而當平衡被打破之后,綠色的生命似乎也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開始逐漸向這座城市的周邊擴散開去,直至覆蓋住整個地球。
是的,毀滅只需一瞬,平衡方可共存。作為大地藝術創始人之一的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就曾在其代表作《螺旋形防波堤》中,通過探索人與自然之間互相作用的過程,從而傳達出生態危機下人與自然應有的平衡調和關系,以期警醒飛速發展的工業文明下空洞冷漠的世人[8]。平衡,不重在傳統美學范疇中流于表面形式的秩序和美感,而是重在被人們重新思索之后賦予的生態意義[9]。平衡,是生態視角下萬物共生的基石,也是和諧相融的保證。然而,要達到“平衡”二字,實屬不易,需要全世界人類經年累月的探索與堅持,并為之付出共同的辛勞和努力。一旦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之間平衡的杠桿發生傾斜,最終付出慘痛代價而走向毀滅的,只會是人類自己。正如從2019年起,不管是澳大利亞持續燃燒、綿延數里的熊熊山火,還是東非規模龐大、泛濫猖獗的蝗蟲災害,抑或是到現在依然瘋狂肆虐、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是人類在挑戰大自然的極限,并最終不幸打破了與大自然的平衡后,接踵而來的生態之災的真實寫照。這一場又一場的災難,是地球的浩劫,但同時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一次冷靜下來的機會,讓我們再次審視,重新去努力找回自我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那一條不可逾越的平衡界限。
3 災難降臨,喚醒家園之思
“家園意識”在中國古代就早已有之,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爭相以此為題材,留下了不少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佳作。不管是柳宗元的“客有故園思,瀟湘生夜愁”,還是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國古代的文人們早就將“家園意識”融于血液,一脈相承,以至于到今時今日,無論身在何方,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依然縈繞著“落葉歸根”的情懷,殷殷守望著來時的方向。“家園”二字帶著點點氤氳升騰的暖意,維系著家族的血脈,牽動著歸鄉的靈魂。它可以小到家鄉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也可以大到自己所生所長的國家,大到屬于萬物相依的地球。
眾所周知,地球是人類迄今為止唯一賴以生存的寶貴家園。多年來,即使各國的科學家們在探索類地行星的道路上耗費了無數的心血、灑下了無數的汗水,也未能在浩瀚廣宇之中找到適宜人類生存發展、棲居繁衍的第二顆星球。在短片的結尾,被綠色肆意侵占吞噬的地球逐漸縮小,搖身一變,成為短片最開頭的那一顆看似弱小實則積聚了強大力量的植物種子。而緊隨其后,小鼠嗅著食物的香味尋來,將其占為己有,影片也到此落下了帷幕。這一切的一切,似是生命的輪回,又回到了原點,回到了短片開始前那個最初的安寧美好的世界。就如一場夢,夢時地動山搖,驚心動魄;夢醒后,卻發現陽光正好,一切如常,心里便漾起劫后余生般的慶幸。
地球給予了人類家的歸宿,不管我們生在何處,是依山而住,或是靠海而居,都讓我們能夠生存繁衍、融于自然,與自然萬物共生共榮[10]。久而久之,人類便對周遭環境的慷慨饋贈逐漸麻木,理所應當地索求看似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也正因為如此,人類開始逐漸喪失那些曾經相依相伴、繁衍生息的樂土。再加上如今現代都市中愈來愈快的發展速度和生活節奏,人類開始迷茫,開始焦慮,開始恐慌。工業與科技構筑出的冰冷文明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岌岌可危,由此,許多人開始產生了精神層面上的“無家可歸”之感[11]。而試想一下,如果人類社會真的如短片中所表現出的那樣,爆發一場波及全球,以致造成毀滅的生態危機,災難過后,文明重創,生靈涂炭,人類是否到那時才能幡然醒悟,明白“家園”二字的珍貴?由此,影片透過綠色植物侵蝕摧殘的鏡頭,運用震撼的CG特效,讓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給予了觀影者一記強有力的警醒,那埋于我們心中的最本真、最純粹的“家園意識”也被隨之喚起。它不僅帶給了人類從骨子里便渴望的歸屬之感,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人類去保護家園、珍惜自然的欲望[12]。也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懷揣這種心態,人類才可能真正走上一條綠色環保、循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去用心呵護原生環境下的大自然,讓自然場所的機能得以獲得最大化的恢復。這樣一來,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掠奪與破壞[13],使綠水青山常在,鳥語花香相隨,讓我們共同卻又唯一的家園,在茫茫宇宙中,永葆綠色的生機與活力。
4 結語
整部影片,雖不過短短幾分鐘,但它所帶給我們的震撼之感卻能直擊心靈深處,給予我們靈魂的洗禮與顫動。其警醒之聲振聾發聵,引起了觀者對人類現代文明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沖突愈加激烈的憂思,也帶給了我們今時今日所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存危機之感。自然有道,萬物有靈,人類不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將自己和世間萬物放在平等的天平之上,還要轉變自我腦海中的觀念,破除長期以來“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桎梏,去用心感悟自身的渺小,敬畏自然的廣大。只有我們放低姿態,融于自然,真正認識到自己只是萬物大家庭中的一員,與世間生靈和諧共處,并努力將每個人的力量匯聚凝結在一起,去珍愛環境,保護我們可貴而唯一的家園,人類文明才能在地球上不斷綿延,生生不息,和天地萬物相依相存、共生共榮。
參考文獻:
[1] 鄒雯虹.深層生態學思想淺述[J].中國科教博覽,2004(11):170-171.
[2] 白安迪.曾繁仁生態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15-16.
[3] 徐爽,張小凡.大衛·愛登堡自然生態紀錄片的生態美學解讀[J].大眾文藝,2018(14):152-153.
[4] 孫威,吳言,李雪艷.從生態修復與人文意蘊——淺談城市水體景觀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9(17):86-87.
[5] 李婭萁,吳冬蕾.文人的“自然”審美與當代環境設計[J].大眾文藝,2019(19):123-124.
[6] 馬勝男.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學基礎[J].大眾文藝,2019(06):235-236.
[7]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5-224.
[8] 高婧,湯箬梅.空間、自然與人文的融合性探索——關于大地藝術的美學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9(24):40-41.
[9] 張法.西方生態型美學:解構傳統、內在差異、全球匯通[J].天津社會科學,2012(01):113-117.
[10] 魯雅俊.漁村題材紀錄片拍攝視角分析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9(23):189-190.
[11] 樊美筠,劉錦諾.生態文明呼喚一種賞美啟蒙[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0(01):105-111.
[12] 陳芳芳.試論電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態美學思想[J].藝術評鑒,2019(11):158-159+185.
[13] 祝遵凌.祝遵凌:讓可持續設計真正為人服務[J].設計,2019,32(16):76-80.
作者簡介:江逸華(1999—),女,江蘇無錫人,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通訊作者:劉雪芹(1971—),女,江蘇豐縣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