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娟
摘要: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并發癥多等特點,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膳食結構、運動方式、工作壓力等慢性病危險因素暴露水平持續上升,致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首位,給國家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也給居民身體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因此,了解心腦血管疾病的流行規律、主要影響因素,對制定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心腦血管疾病流行概況、主要危險因素及綜合防控作一綜述,旨在為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綜合防控
中圖分類號:R5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11.016
文章編號:1006-1959(2020)11-0049-03
Abstract: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a general term f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morbidity, high disability, high mortality, 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many complication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and exposure levels of 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s such as diet structure, exercise patterns, and work pressure continue to rise, resulting in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ortality, causing a huge economic burden on the country and families, and also on residents. The body caused irreversible damage.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prevalence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ain risk factor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Risk factors;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習慣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暴露于靜態生活和工作、大量吸煙飲酒、不合理飲食、生活壓力等危險因素的機會越來越多,致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因此,探索心腦血管疾病的流行趨勢、危險因素以及綜合防控措施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就以上內容作一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與防治該疾病提供參考。
1心腦血管疾病流行概況
據報道[1],我國心血管病患者已達2.3億,其死亡占總死亡的41%,已成為我國居民首要的死亡原因。相關研究顯示[2],2017年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2.9億,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血管病死亡人數高達438萬,死亡原因分別占城市和農村的42.5%和44.6%,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所造成的壽命損失超過2歲,僅心血管病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負擔超過8500萬,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如何有效防控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2.1疾病因素
2.1.1高血壓 ?研究表明[3],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水平與心腦血管疾病關聯密切.羅苑瑜等研究顯示[4],收縮壓(SBP)每升高10 mmHg,腦卒中的危險增高49%(包括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張壓(DBP)每增高5 mmHg,腦卒中危險增高46%。相關調查顯示[5],18歲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3.2%,知曉率為46.9%,治療率為40.7%,但控制率只有15.3%。以目前的患病率測算,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已達2.7億,由高血壓帶來的直接經濟負擔估算超2014億元[6]。因此,高血壓防控工作十分關鍵。
2.1.2血脂異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膳食結構也在發生較大的轉變,體內脂類代謝紊亂,血液中的膽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逐漸使動脈血管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降低血管彈性,導致血壓增高,從而誘發心腦血管等疾病,因此血脂水平和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7]。2012年開展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顯示[8],18歲以上成年人高血清膽固醇血癥的患病率4.9%,高甘油三酯血癥的患病率13.1%,成人血脂異??傮w患病率高達40.4%。一般血脂異?;颊咧?,50%患有高血壓,37.5%患有冠心病[9]。
2.1.3糖尿病 ?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齡化,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增加。2013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4%[10]。研究表明[11],我國有50%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并會出現糖代謝紊亂、血脂異常、尿酸代謝異常的現象。另有研究顯示[10],我國35歲以上成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到<5.6 mmol/L(100 mg/dl),心血管病發病可減少8.0%。2019年《中國心血管病風險評估和管理指南》指出[12],對糖尿病患者開展血糖監測、健康教育、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對心血管病開展一級預防十分重要。
2.1.4超重與肥胖 ?肥胖往往是由遺傳、少動、能量攝入過多以及代謝紊亂等共同導致的結果,是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13]?!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14],2012年我國成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為30.1%,11.9%,兩者均城市高于農村、男性高于女性。成年人腹型肥胖與心腦血管疾病關系尤為密切,其患病率從18.6%增長至37.4%。7~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上升了5.1%,4.1%。因此,控制超重與肥胖,要從膳食結構、運動總量、遺傳因素等綜合去考量。
2.2生活方式 ?心腦血管疾病除了遺傳、年齡、性別等不可控的危險因素外,有數據顯示[15,16],90%的心腦血管疾病都與可控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相關。
2.2.1膳食因素 ?2017年我國約263萬心血管病死亡與膳食因素相關,較2007年增長38%,造成約5600萬的早死或傷殘病例與不合理膳食相關[2]。膳食的不定量、不定時、高脂、高鹽、高熱量、食物單一、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17]。其中,高鈉飲食與高血壓呈正相關[18],而髙血壓又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19],建議人均每天食鹽攝入量低于5 g,利于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風險。
2.2.2運動 ?隨著社會產業的逐漸轉型、科技信息的進步,電子產品的使用人群越來越多,人們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大幅度降低。大量研究證明[20-22],久坐、缺乏身體活動是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并已成為心腦血管患病和死亡的危險因素之一。研究表明[10],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每周保持≥150 min或高強度身體活動每周≥75 min,可減少成年人1.4%的心血管病發病,身體活動的強度、頻率、持續時間和活動總量與心血管健康之間關聯顯著。
2.2.3吸煙、飲酒 ?中國是自產自銷的煙草大國,其煙草生產量和吸煙人數均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國15歲以上人群的吸煙人數達3.16億,男性、女性吸煙率分別為52.1%和2.7%,被動吸煙人數近7.4億,其中兒童約1.8億[23,24]。研究表明[25-27],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與吸煙年限、吸煙數量、吸煙劑量、吸煙起始年齡成正相關。被動吸煙同樣會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及死亡風險[28,29]。此外,過量飲酒也會顯著增加血壓水平、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和死亡風險[30-32]。
2.2.4心理因素 ?由于工作壓力或者心腦血管疾病長期難以治愈導致的經濟及身體負擔,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長期抑郁、焦慮等或心理問題都會增加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
3心腦血管疾病的綜合防控
通過分析心腦血管疾病的流行概況及其主要危險因素,心腦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探索國內外的防控經驗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防控措施:①政府主導和政策支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協作,全社會上下聯動,共同參與的聯防聯控體系;制定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免費體檢等惠民政策;整合心腦防控各個層面的防、控、施、治的隊伍,建立心腦防治綠色通道;頒布落實心腦防控核心知識,不斷更新的防控策略及指南等;防控端口前移,增加財政支出用于一級預防[33]。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識,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強化對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各中小學開設健康教育課,充分開拓線上、線下多渠道宣傳途徑,提高人們對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識的知曉率。③不斷擴充基層健康教育防控隊伍:為每個村、街、學校、機關單位、乃至企業等培養高質量的衛生服務團隊或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組織成立自我健康管理小組,并定期開展心腦防控小組活動。④加強疾病監測:其是統計疾病發病率、死亡率的數據基礎,也是評價疾病防控效果的數據保障。在全國范圍內,規范報病流程,統一電子信息化報病系統,能使國家實時掌握全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死亡及防控效果情況,為制定防控方案及政策提供保障。⑤對重點人群實施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制定實施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針對篩查出的高危人群和患者統一進行規范管理、用藥指導以及健康教育等。⑥患者的規范管理:由于國家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規范實施,高血壓、糖尿病的控制率、管理率、知曉率在穩步提高,這些危險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及死亡情況也會較以往有很大的改善。⑦應急施救: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成立腦卒中和心臟病診療中心,并配備高精尖的業務骨干。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建設120應急救治中心,并在社區周圍就近設立120急救處置分中心,能在最短時間內,為周圍居民提供最快最有效的救治服務,提高對心肌梗死及腦卒中等疾病的救治時限,從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4總結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高病死率與個體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早期綜合干預其致病危險因素是防控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這就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群防群策,不斷完善防、管、治體系,將防控端口前移至一級預防,規范、科學管理危險因素,從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參考文獻:
[1]王淼,曹明麗.2012年天津市河西區居民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5,23(3):238-240.
[2]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8,33(1):1-8.
[3]Siddiqui MA,Mittal PK,Little BP,et al.Secondary Hypertension and Complications:Diagnosis and Role of Imaging[J].Radiographics,2019,39(4):1036-1055.
[4]羅苑瑜,陳磊,萬妮娜.β受體阻滯劑在高血壓治療中的再評價[J].醫學新知雜志,2013,23(5):367-369.
[5]Wang Z,Chen Z,Zhang L,et al.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2012-2015[J].Circulation,2018,137(22):2344-2356.
[6]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基層高血壓管理專家委員會.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J].中國循環雜志,2017,32(11):1041-1048.
[7]關樂林.中老年人高血脂對心血管病的影響[J].亞太傳統醫藥,2008(8):17-18.
[8]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9]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4(7):487-491.
[10]Han C,Liu F,Yang X,et al.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incidence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Chinese adults:the China-PAR project[J].Sci China Life Sci,2018,61(5):504-514.
[11]卞金陵,何旋芳,倪海萊,等.中老年人群心腦血管病風險與干預[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2,11(2):142-143.
[12]中國心血管病風險評估和管理指南編寫聯合委員會.中國心血管病風險評估和管理指南[J].中國循環雜志,2019(1):4-28.
[13]陳偉,江華.2016年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7(5):430-433.
[14]Zhang B,Zhai FY,Du SF,et al.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1989-2011[J].Obesity Reviews,2014,15(S1):2-7.
[15]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4,364(9438):937-952.
[16]O'Donnell MJ,Xavier D,Liu L,et al.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a 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10,376(9735):112-123.
[17]周文華,張亞芳,周玉蘭.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相關因素與健康教育[J].吉林醫學,2007,28(14):1592-1593.
[18]He FJ,Li J,Macgregor GA.Effect of longer term modest salt reduction on blood pressure: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J].BMJ,2013,346:f1325.
[19]劉云章,劉于媛,趙金萍.健康人文:在推進《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的價值[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32(12):1507-1510.
[20]He FJ,MacGregor GA.Salt reduction lowers cardiovascular risk:meta-analysis of outcome trials[J].Lancet,2011,378(9789):380-382.
[21]Rubin R.Profile: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WA, USA[J].Lancet,2017,389(1006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