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揚
新時代,怎樣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整合至人文教育進程中,是諸多高校發展過程中需深度探究的問題之一。鑒于此,文章在解讀高校人文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對優秀傳統文化在該教育領域中有效融入的途徑作出探究,希望能與同行分享經驗與心得,共同實現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培養與教育。
高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不應單純培養他們對專業理論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應重視人文教育,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審美高度,有效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振興與發展的重要基礎。現階段,我黨為我國高校教育與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在高校教育中,合理使用傳統文化,對學生德智體整體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融入之高校人文教育中,不僅能優化人文教育效果,還能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文化,使其長盛不衰。
1.1大學生人文意識普遍薄弱化
現階段,很多高校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技術應用能力,過度關注就業率,而未能予以人文素質培養與教育工作一定重視,在師資培養、教學設施建設及資金投入等方面均顯薄弱化。大學生人文意識普遍偏低,核心價值觀清晰度不夠造成原則性薄弱、民族精神偏低、不重視完善社會人際關系、道德素養偏低等情況。因為很多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足,很可能造成他們在政治信仰方面舉棋不定、理念信念欠清晰、價值取向出現偏差等問題。
1.2在高校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滯后性顯著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外文化交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國家文化逐漸滲透至高校校園文化中,這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較明顯的沖擊,很多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理解方面出現偏差,傳承與弘揚的意念被削弱,很可能會動搖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新媒體的發展,使網絡文化演變成大學生生活的重要構成,微信、飛信、QQ 群均可以成為人文教育的“陣營”,為傳統文化的融入開辟新的行徑。高校可以鼓勵師生共同開發一系列可以發揮培養人文素養的網頁,研發出一些能將人文課程寓教于樂的網絡課程或游戲,這有益于調動大學生學習人文知識、傳統文化知識的能動性,促進綜合素養發展進程。
1.3重應用能力,輕人文教育現象顯著
高校是培養各行業、各領域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傳承與弘揚文化的主要基地之一。當下很多高校過度重視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人文素養教育嚴重缺失。高校本就應是培養人文素養的場合,應引導大學生通過閱讀、思考等形式去培養自身的人文情懷,這樣才能對現實問題有獨特的見解并清楚表述出來,成為一個技術精湛、道德優秀、涵養深厚的專業人才。
2.1全力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
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利潤最大化”原則引導、改革開放腳步的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社會各行業均受到一定影響,高校也亦如此。為提升應屆生的就業率,高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將重點放置在專業教育層面上,未予以優秀傳統文化一定重視,對應的課程稀少,系統性的宣傳活動更是罕見。盡管高校培養出的綜合性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較大貢獻,但不利于提升其整體素質,難以為國家、社會長遠發展目標的實現效力。分析當下高校人文教育主干課程,發現主干課程并沒有和傳統文化建設依存關系,涉及到的傳統文化內容篇幅少、精簡度高。
針對以上情況,高校應予以人文教育一定重視,在測評學生綜合素質過程中,重視人文素養的考評,適度提升其所占分值比。在構建校園文化過程中,持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在濃度的文化氣氛中耳濡目染。比如,高校可以定期舉辦“誦讀經典”,以橫幅、板報及微電影為載體去傳播文化;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本地的革命遺址等實踐活動,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循序漸進,引導大學生在思想上感知傳統文化的價值,確立學習、傳承的主觀意識,促進傳統文化與高校人文教育兩者有機結合進程。
2.2完善理論課程體系
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發展過程中沉積下的產物、也是代代中華兒女的智慧結晶,為有效的將傳統文化融合至高校人文教育進程中,將自身充分發揮出來,為優化人文教育效果而服務。就要求在編寫人文教育理論課程教材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巧妙的將其滲透至課程理論體系中,建設理論課程和大學生現實生活兩者的相關性,提升人文教育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對課程知識學習的能動性。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將兩者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筆者認為在融入傳統文化過程中,提倡繼承、借鑒,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我黨領導者在長期艱辛革命與建設中形成的優秀傳統與精神整合為一,站在歷史的高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善于歸納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成果。高校也可以開設一些選修課,鼓勵教師創設傳統文化課程,例如中國文化、古代的哲學思想及明清文化研究等,為高校大學生吸取優秀傳統文化“養料”創造便捷渠徑。高校教師應洞察新時代對人才提出的要求,立足于學科特征與大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把傳統文化融入至學科教學中,最大限度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吸取中外先進文化精髓,力求拓展大學生的國際視野。
2.3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
將新媒體技術用于高校人文教育進程中,取得的教育成果一定會不同凡響,若能把新媒體作為傳統文化融入至人文教育中的載體,一方面能便于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為文化有效傳承另辟蹊徑。新媒體在傳播信息過程中,體現出即時、快捷、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等諸多優勢,且其也具有較強的互動性,這就提示高校可以新媒體為支撐,進行在線互動、傳統文化教育、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高校可以在校園BBS上創設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欄目,定期更新欄目中呈現的內容,吸引更多學生的眼光,積極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討論活動中;創辦優秀文化的微信公眾號,由呼吁廣大師生群體關注逐漸發展至培養他們自覺參與到其中的主觀意識,力爭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滲透至生活點滴小事中;密切關注校園貼吧、論壇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偏差的信息;定期將一些大師人物對優秀傳統文化評述的視頻資料等上傳至“慕課”等平臺上,供師生隨時觀看,進一步為他們營造出更濃郁的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平臺。
現階段,高校應立足于新時代發展需求與趨向,著力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教育合二為一,掙脫人文教育邊緣化的困境,助力于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與轉型過程中,將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與文化素養放置于首要位置。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至人文教育中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應調動廣大師生為群體的能動性,確立生本理念,完善課程教育體系,合理利用新媒體等互聯網技術,構建完善化的人文教育體系,為新時代中高校創新、持續發展獲得更大動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