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黨政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逐漸朝著科學、民主、法制、規范的方向發展,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需要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干部任用選拔制度,本文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模式進行了探討,以期給相關學者帶來一定參考。
【關鍵詞】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模式
在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民主推薦、考察評價、討論決定、監督處置是最為關鍵的環節,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往往出現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很多領導干部的任用仍然是傳統的在內定人選之后,再由組織部門進行考察,并沒有充分發揮出組織部門的把關作用。
一、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主推薦的問題
民主推薦是堅持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原則的重要手段,也是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必要程序,但是在民主推薦階段,存在著領導干部、普通干部和一般群眾身份上的差異。首先,參與機會不均等,主要領導干部能夠隨時推薦人選,普通干部可以在會議或談話中推薦,而一般群眾幾乎沒有推薦的機會。其次,對推薦人選的重視程度不均等,在民主推薦會議召開之前幾乎都會就推薦人選與主要領導干部進行溝通,組織部門也會特別重視領導干部所推薦的人選。最后,民主推薦結果不被重視,很多職位都是在確定考察對象之后才履行民主推薦程序。
(二)考察評價的問題
考察評價是為了對考察對象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公正的評價,從而為干部的選拔任用提供可靠依據。但是在實際考察評價過程中,往往會由于考察主體確定不規范、考察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評價標準籠統、評價結果運用不規范等影響了考察評價工作的價值。
(三)討論決定的問題
討論決定是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和任用工作的核心,直接影響著選拔任用的結果,因此必須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但是在實際討論決定環節,往往存在民主參與討論不足的情況,主要領導干部的意見常常起決定性作用,組織部門的把關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四)監督處置的問題
在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監督處置一直是較為薄弱的環節,存在著不敢監督、不會監督、無法界入監督等問題。一是由于監督機構不獨立,因此不敢監督上級;二是由于選用標準不明確,無法把握監督內容;三是責任主體不明確,缺乏具體的依據。
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模式探討
(一)改革選拔任用方式
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方面存在的問題與選拔任用的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需要對選拔任用方式進行改革,將推薦、評價、選拔和監督的權力交還給群眾。首先在提名時就要進行廣泛的民主推薦,然后在推薦大會上公布推薦結果,并大力推行公開競爭方式,逐步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選舉,以防權力濫用。
(二)完善考察制度
黨政領導干部的選拔和任用過程中要完善考察制度,首先要構建科學、全面、規范的考評體系,將個人政績與領導集體分開考核,評價主體要由組織部門、主管部門、上級領導和群眾共同參與,同時將領導評價和群眾評價結合起來。其次要構建專業的考察隊伍,并重視對考核隊伍的培訓,提高考核人員的素質,從而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質量。最后要健全考用結合的制度,考察的結果必須要為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所用。
(三)實行公開票決制度
實行公開票決制度能夠有效糾正選拔任用的不正之風,因此在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一方面決策的過程要逐步公開,另一方面決策主體要逐步平等,從而減少少數人說了算的情況,避免選拔任用過程中出現腐敗現象,讓每一個決策參與者都能夠享受應有的權力,同時也能夠對用人決策進行有效檢驗,使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結果逐漸趨于客觀和公正。
三、結語
總而言之,黨政領導干部承擔著重要的職責,不僅要貫徹和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要解決各種問題,因此選擇什么樣的人、怎樣選人來擔任各級領導職務非常關鍵,黨和政府在選用領導干部時要堅持黨管干部,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公開、平等、競爭、擇優,民主集中制和依法辦事的原則,完善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
參考文獻:
[1]廖志豪,母天學.論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公共性及其實現[J].行政論壇,2017,24(6):121-127.
[2]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J].黨建研究,2019(4):3-16.
[3]張向鴻.改革開放以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變革與創新[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9,21(4):17-22.
(作者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院)